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以书为徒,“读”领风骚》
出处:王白石摘自:教育在线论坛    作者:阿常   阅读次数:162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书为徒,“读”领风骚

    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人生糊涂读书醒,书魂缠人是幸事。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看来,只有“读”领风骚,才能达到知识和智慧彼岸的桥梁。

    不过,读书是有境界之分的。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三句词概括了读书的三境界,他认为:第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上下求索;第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刻苦攻读;第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真知。

    而我认为读书有五种境界,即:以书为神,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徒。

    以书为神是顶礼膜拜式阅读。年幼时,初触书本,视为神明,匍匐跪在书的脚下,对书本上的一切都深信不疑,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不曾怀疑。似乎每个读书人都要经历此阶段。

    以书为师是崇拜式阅读。随着年龄、读书阅历的增长,逐渐发现,书言并非都那么神圣,但大多数还能像老师一样对自己不乏指导意义,虽也崇拜,但已把书由神灵降为人师。

    以书为友是挑灯夜话式阅读。把书当如良友,边阅读边思考,细细揣摩它的骨肉和灵魂,体察它的细枝末节,感知它的体温、呼吸和特殊气息,静心感受各种书籍带来的变化和熏陶,用自己的概念去消化吸收书籍蕴藏的知识。接触多了,耳濡目染,无论知识,智慧,情趣,雅致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一个人的视野,胸襟会变得广袤而敞亮起来,久而久之,人也会进入另一种境界。

    以书为敌是挑战性阅读。读别人之书,不盲从,入书出书以书为疑,若读书有见,即提出一种主张,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有了他,就莫得我,非与他血战一番不可。宋代词人苏轼,曾借《孙子兵法》八面受敌的术语比喻读书,他认为读书如用兵。如果问题很多,就要各个击破,逐一把文章读懂读透。清代文人郑板桥也曾视书为敌。书读到这种境界,就要把读书时发现的疑点、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敌方”设置的“堡垒”,逐处寻他缝隙,努力攻破。即便攻入;又代别人设法抗拒,愈战愈烈,愈攻愈深。如我的主张错了,不妨改从别人;如别人主张错了,就依着我的主张,加大“质疑分析探索”的力度,向前研究。必要如此,读书方能入理。

    以书为徒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俯批式阅读。 著书的人,学识肤浅的很多,如果自信学力在那些人之上,不妨把他们的书拿来评评判之、审校之,当如评阅学生文字一般。说得对的,与他加几个密圈;说得不对的,与他划几根杠子。我想世间俚语村言,含有妙趣的,尚且不少,何况别人的书,自然有许多至理存乎其中,我们评阅越多,智识自然越高,这就是普通所说的教学相长了。

    当然,第五种境界我等凡人达到者极少,可能许多人终身也无达到之一日,但这毕竟是一种方向。譬如行路,虽然把路径寻出,无奈路太长了,脚力有限,只好努力前进,走一截,算一截。


最后更新[2005-7-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