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语文教材的整合
深圳市 王海林 吴书华
近一个世纪以来,如何选编语文教材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张,有时甚至表现为强烈的对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恢复了一些优良传统,并提出了“一纲多本”的编写思路。二十年来,语文教学大纲不断地更新,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也因此不断地更改;同时,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地发展。
尽管2000年版的新教材获得了不少的好评,尽管许多专家编写的实验教材中各有一些让人拍案叫绝之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令广大师生普遍喜爱的语文教材,这一点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遗憾。叶老曾经说过:“课本是各科教学的重要凭借,重要工具,教和学双方都是如此,教师教的时候要把课本上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能懂能讲,而且,通过课本受到教育,能终身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本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认为,多年来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其实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含各种版本),只是缺少科学的整合。我们在重编教材时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前瞻性,力争做到兼收并蓄,尤其要善于吸收非主流版本的优点,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一线教师)的意见,决不能因编者主观意识的局限和工作难度的限制,而做年复一年的修修补补。
一、 期待教材体例的整合。
编写体例之于教材来说,是属于形式上的问题。形式虽然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它对于内容的传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关于语文教材的体例问题经过了多次反复,仍未找到一种让人满意的答案。下面就新近的几种教材,谈谈它们在选编体例方面的成功探索。
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本,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套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作了一些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写作、口语教学分单元独立、连贯地编写并和阅读板块分开;语文实践活动单独编写;汉语知识也和阅读板块分开,附在作文板块的后面;白话文与文言文分开,四个白话文单元在前,两个文言文单元在后。这些变化至少让我们感觉到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线条明晰了许多,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的地位也得以凸现。
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开明中小学语文实验课本” ,是根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思想编写的。这套教材采用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三主一副”(三条主线、一条副线)四线平行推进结构。第一条主线,学习“精粹语言”,奠定学生语言及文化功底。所谓“精粹语言”,指的是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语言。第二条主线,学习“目标语言”,提高学生语言及文化素养。所谓“目标语言”, 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表达(或翻译)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一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第三条主线,学习“伙伴语言”,训练学生语言操作能力。所谓“伙伴语言”, 指的是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语言成品)。还有一条副线,那就是学习语文知识、增强对语言的理性观照。三条主线、一条副线的教材分开编写,“精粹语言”为“诵读”本 ,“目标语言”为“阅读”本 ,伙伴语言”为“说、写”本(不同学段名称不同),副线教材根据不同学段编写不同的教材。
叶圣陶先生一生主编过多种语文教材,尝试过多种体例的编写形式,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关于教材分编的尝试,他就进行过许多次。其中有语体与文言的分编,精读与略读的分编,汉语与文学的分编等。洪老师根据多年的教改实践,主编了这套分编结构的实验教材,其中有对前人优秀成果的继承,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学习语言”体系的建构,“三主一副”的编写思路,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创造的关系。各种读本既构成了一个“学习语言”的整体,又有各自独立的体系。这套教材的编写体例在现阶段的中小学教材中不但有较强的科学性,而且别具一格。
由张鹏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一点很值得一提。这套教材因为要体现自学辅导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所以每一课都编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自学辅导”。在“自学辅导”的编写中,特别强调自学方法的传授和自学习惯的培养。另外,“每课一诗”也是该教材的一个亮点,它充分体现了编者对积累传统精粹语言的重视。
在全国各地试用的语文实验教材中,有创意的编写体例还有许多,如果能吸取众家之长,一定会求得在现阶段相对满意的体例。至于教材是分编还是合编,每个年级究竟怎样编,每个单元如何组合,每一课如何编写,都需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以现有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为蓝本,结合其它教材的优点,可否形成如下体例:阅读为一册,作文、口语、语文活动和汉语知识为一册(时机成熟,作文可单独编写);阅读本仍为六个单元,前四个单元为白话文,后两个单元为文言文(不含古诗词),每课后附一首古诗(或词);每单元以一篇自读课文为例,列出具体的自读提纲,告之明确的自读方法,每个单元授以不同的自读方法,形成一个能力序列;每篇课文都提供更详实的资料,无须让资料成为老师的专利;每篇课文都可以设计“导读”部分,作多角度阅读提示,最好还能设计一些有争鸣价值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文训练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序列,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含图片),提供的范文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实际;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丰富多彩并容易操作;汉语知识短文的编写力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在这方面,叶圣陶、夏丏尊等前辈有过成功的经验)。
二、期待课文内容的整合。
内容是教材的核心,内容的优劣决定了教材水平的高低。目前,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最多的也是内容。教材内容的主要矛盾集中在选文方面。“文质兼美”尽管早已成为选文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因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和编者主观意识的制约,选出来的文章就不一定都“文质兼美”了。即便有些是“文质兼美”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想说爱它不容易。新教材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有许多不足。现行的一些语文读本中,在选文上有较大的突破,借鉴意义十分明显。下面试作一些比较分析。
新教材(2000版)在内容上约更新了百分之五十的篇目。现代文中以增加当代的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有些作品突出了其人文性和审美价值。这与新《大纲》中提出的“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形成健全人格”是相吻合的。但是,这些文章的数量与全册书比起来,分量仍然是那么轻!此外,部分新增选的文章不够典范。
由著名特级教师王尚文等人主编的《新语文读本》,虽然是课外读本,但在选文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该读本的编辑们怀抱着这样的心愿:“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粮食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这个心愿不但契合了我们的新《大纲》,而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的培养的要求可谓不谋而合。他们的选文不但要求“文质兼美”,而且要求有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开放的眼光,要有“文化”的观念,不仅选文学作品,同时选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内涵的,文字又是一流的,由这些领域的顶尖学者所撰写的文章。这些正是我们的新教材所缺少的。我们的教材太多的注重思想熏陶,而对人本身的关怀不够,因而缺少人气;注重本民族的东西较多,对广袤的世界关怀不够,因而不够大气。
这次编写的新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比重略有加大,尤其是诗词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在如何面对传统精粹语言方面显然不如洪镇涛老师大气。洪老师把传统文化中的语言精髓作为“精粹语言”明确地提出来,而且是在二十世纪末提出来的,这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中国人在一个多世纪的学习、赶超西方强国的梦想中,已经遗忘并丢失了许多传统文化中的宝贝。“自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化’‘粗俗化’,这实际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韩军语)其实,当初倡导白话文的鲁迅、胡适等人,哪一个不是有着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在新的世纪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宝藏,已经刻不容缓!新教材在文言文的学习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总之,我们的教材每次重新修订的时候,在选文方面都会有一些进步,但基本还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层面上。我们期待有一次深刻的变革,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我认为,首先要大胆地增加外国的名家名篇(这一直是我们教材的一个严重缺憾),不要受国别和阶级的限制。其次是调整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比重。古诗词可采用一课一诗的方式编写,文言文的选择范围应更广泛一些(初中教材中几乎看不到明清小品),挑选更严一些,多选一些精美的、适合背诵的短篇,让我们的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节多积累一些古典美文。新诗的比重也要加大,而且要改变选文思路。中国的新诗里程本来就短,名家名篇也不多,如果我们不能把那些最精美的篇什选出来,会愈发增加我们对中国新诗的误解。其实,若要学生感受新诗之美,还应多介绍一些欧美作家的作品(包括印度的泰戈尔),因为中国新诗的源头在他们那里。另外,中国现当代作品的挑选应当多听一听文艺理论家的意见,多选一些有审美价值、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来熏陶我们的孩子。至于应用文的挑选,不能只限于它们的实用价值,还要注意它们的文艺性和趣味性。
三、期待思考与练习的整合。
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设计,不但是课文教学的有机延伸,而且也是我们的教学思想的直接反映。很多时候,课后练习的地位十分尴尬。因为它与中考或高考的题型不相干,更不具备引导中考或高考题型的功能,所以,老师们常常是视而不见,或是敷衍了事,然后另选练习册,和同学们一道在题海中苦战。惟其如此,我们期待在教材改革中要重视课后练习的编写,让它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下面先谈谈新教材和其它几套教材在思考与练习的编写方面的可取之处。
新教材在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编写方面主要有三点变化:习题量明显减少;“语言品析”题占主导地位;多数题目不要求答案统一,强调言之有理,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这种练习思路的革新,不但提高了“语感教学”的地位,而且注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语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几乎花去了洪镇涛老师的大半生的心血,如今已得到了语文界的普遍认可。在洪老师主编的教材中,练习设计主要以语言的感悟、品析和积累为主,而且也十分强调答案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另外,洪老师还十分注重整体感悟文章的练习的设计。不过,这套教材和新教材的思考与练习的设计也有明显的不足:题量有点轻;少数题目太宽泛,让人无法把握;缺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等。
由张鹏举主编的实验教材的思考与练习的设计有不少亮点:细致而全面,题量充足;课前思考、课中练习、课后延伸的衔接较好;便于学生自学和独立操作等。其不足主要有两点:综合一个单元或全册书来看,题量偏重;课与课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点重复过多。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在训练设计方面有一个革命性的突破,那就是作文训练内容的编写(把作文放在这里谈并非笔者本意。它本应该和阅读一样以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但人教版一直把它作为一个训练体系附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后面,所以笔者暂且把它放在这里论述)。以初中第一册为例,第一单元的训练主题便是“作文——精神产品的独创” ,鼓励学生打破框框,争取“自由”,用“自由的笔墨”写“自由的精神”。这一提法,显然是接受了前几年文学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让作文教学走上了真正的价值回归之路。只有精神“自由”了,个性才能健康发展,人格才能逐步健全。我认为,初中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如此设计,犹如一篇讨伐作文“假、大、空”的檄文,其震撼力不言而喻。随后的作为训练的设计可谓精彩纷呈:“说真话,诉真情”、“学会记实”、“学会写虚”、“自由写作实践”等等。可以说,作文训练系列成了新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思考与练习的设计方面可能都有一些可取之处,但就整体而言,它仍然是我们教材改革中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我们期待这样的思考与练习:课前思考、课中练习、课后延伸的衔接较好,能与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题量适中,精读课文六题左右,自读课文两三题,其中四分之三的题目在预习和课上完成;注意知识和能力点的训练层级与梯度,加强训练的信度与效度,避免无谓的重复;增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我们期待这样的境界:常规练习能在课后练习里解决,让我们的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外读书、练笔,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实,语文教材需要整合的还有图象系统、注释系统、提示系统等。用现代教材观来看,语文课本是一个综合系统,需要我们作全面的整合。著名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说过:“只把课文的‘典范性’看作‘是语文课本的生命’,既不符合现代教材观,也不符合现代语文课本的实际。现代的语文教材观,是既要求遴选典范而恰当的课文,又要求设计内容充实又丰富有启发性的练习思考题,还要穿插配合必要的图象,以及编写语文知识等。这是语文课本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同最初的课本的一个重要区别。”我们期待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用现代教材观整合而成的语文教材早日出现。
2001年8月9日
本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