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我们的身边大家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我们管得最多的,投入最多的,他自己也学得很认真的学生,却总也考不好;相反, 有些玩玩打打,不怎么用心的学生却有时候能考得很好,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是学生笨了吗?可是他的数理化学得很好啊!是他的学习方法
不对吗?那么学习语文的方法到底是什么?课标、大纲上所说的“语文的学习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接着说:玩玩打打的他没有按你的要求做,作业不做、课不听,他 又有什么方法可言?可是他依然能考好。这种现象其实是语文学科的特有现象,一 种本来不应该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付出与收获应该是成正比的呀!!!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语文教师到底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其到了多大的作用?有我们教和没有我们教,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老师?
也许部分事实告诉我们,语文老师的确可以算是一个作用不大的老师,应为他相对与数理化英这些老师而言,对学生的作用的确不大。
但是语文老师的存在又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上面所说的老师只能是普通的语文老师,是只会讲课本和习题的老师。甚至还不能称之为“会”,因为他们除了拿着课本和试卷进教室外,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讲。而高明的老师是存在的,他们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部分差生在他们的调教下,就是能成才。一般的学生在他们的手上就是能拔高,优生在他们的手上,就是能与普通学生拉开较大的差距……这就是教师的差别,教师的差别造成了学生的差别。有的学生跟着一位教师几年 也许什么都没有学会。有的学生跟着一位教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几天,就学到了令他终生无穷的东西。
每个人都想成为高明的教师,成为一个让学生从心底感激的教师。这是美好的愿望,但愿望不一定能够实现。也许有人努力一辈子都难以实现。这就有了学习的需要,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照搬。简单的照搬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不是有位老师模仿李镇西老师的作法,结果效果不佳,差点成了神经病吗?这种学习,应该是在广泛接触各种教学理念、具体做法之后,结合自己班级的世纪情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旦我们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格,我们就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语文课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
原天地下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够很有底气的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现在还不能回答,就虚心学习吧!如果你已经能够回答,就吧你的经验拿出来分享吧!你也会从中感受到快乐的。不是有句话叫作: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吗?
在线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高明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希望你们能大方的、有耐心的、经常的将你们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拿出来,让后辈们学习借鉴。多来些实际点,不要总是大谈特谈我的方法行之有效,学生成绩提高很快。可就是不见你的所谓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