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一中 王定授
一、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对作文试题的解读
专家说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其实,也可把它理解为一个“隐形”话题作文——以“入”与“出”为话题作文。话题(或者说材料)的基本思想是“入乎其内”与“ 出乎其外”的辩证关系。感悟与立意是多角度的,可以写为文、处世、做人、看物,也可以写观赏自然、认识社会、解读历史、感悟人生等等;既可以写“入乎其内”与“ 出乎其外”,也可以侧重一方面来写,但是在侧重一方面的同时必须顾及另一方面,因为话题(或者说材料)是辩证关系型的。
三、优秀作文及点评(散文3篇,记叙文2篇,议论文3篇)
大隐隐于市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凡是仙人道士必定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先生曾用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参透了禅意,方才尘心灭去,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骚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了。那一篇《桃花源》一出世,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世外桃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的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存在于未知中了。在失意之时,他能想到的只是回避。“桃花源”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代表一种虚无的美好罢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抵挡不了意志的消沉,所以又有许多“真英雄”浮出水面,大隐于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青年李白对前途有着无限憧憬,他对官场仕途抱有希望。他希望以己之才报效国家,挥洒人生。可是,多年的宦海游历让李白成长起来,他有过得意,也不免最终归于失意。他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脱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不是人人都有李白这样一颗赤子之心,官场上更多的是陷害与勾心斗角。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学会了饮酒,用酒来洗涤心中的郁结,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他始终有一种信念,有一种火热的冲动在心中。这种冲动,杜甫不曾有,所以杜甫流离失所,感怀身世,眉头不曾舒展。而李白我们看到他始终是洒脱的,不断地被世事屏弃却又不断重拾希望。他从没有绝望过,从不说看破红尘。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他不愧为“诗仙”,一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变化多端,纷杂无比,不是非要将自己看个一清二楚弄得头昏脑胀,然后只好高唱“我要出世”。万物归于心,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内心真挚,又何理污秽世事呢?不妨静下心来,大隐于市。
点评:这是湖北高考阅卷作文样卷里的一篇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题目就寄寓了辩证法的观点:“隐”是“入”;“于市”是“出”;“隐于市”就是“出”中有“入”,“入”中有“出”,题目含蓄奥妙地扣住了题意。借用蔡志忠先生对“仙”字的拆字释义,入文不俗不凡。正文取材两个历史人物,一“入”一“出”,材料紧扣中心。语言表达上,加横线的文句“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切中了“发展等级”中“有文采”的得分点。
看,树在崖边;听,心在歌唱
告别了平原的挽留,谢绝了小溪的邀请,一棵树种,在一片叹息、惋惜、怜悯声中,踏上了通向险崖的路,将自己定位在那个没有生命的地方。
看崖之树种,思之何其艰苦:在细缝里挣扎,从空隙中奋起,根盘旋紧握岩石,茎昂首直望长空,枝张臂拥抱大风。向岩石索要养分,从雨雾中吸取能量。你站在一个弱者望而却步的高度,固守着一份强者无法理解的贫瘠。
看崖之树苗,思之何其孤独:无心享受平原的肥沃,不愿投身森林的怀抱,更不乐意委身屈就于皇宫内院。没有情人在脚下谈情说爱,没有雅土在隐荫里吟诗弹琴,没有孩童在身边嬉戏打闹,甚至没有鸟儿陪你说笑解闷。无人照料,无人保护——你的整个世界只有一个你。
看崖之小树,思之何其执着。红红的太阳从枝头升起,淡淡的月亮在头顶休憩;彪悍的大风从身边冲过,呼啸的河水在脚底涌起。但你宠辱不惊,不低头、不屈服、不被诱惑,一心一意固守着脚下的一片硬土。
看崖之参天大树,思之何其无畏。伐木者望着你摇头叹息;画家向着你真诚敬礼;雕刻家对着你俯首膜拜;登山者看到你自惭形秽。你接受无穷的敬意,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风来扫过,雷来震过,云来穿过,电来击过,霜来欺过,雹来打过,雪来压过,沙来盖过……你千般磨练,几度生死,终于在这片崖上展开了自己雄壮的躯干,屹立在同类难以想像的高度。
定位悬崖,你比同类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经历了更多的风险。你用自己的奋斗,为悬崖造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像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像一阵清风插上了翅膀飞过了茫然;像一颗心,被热血沃出了鲜花——看,那树在崖边;听,那心在歌唱!
点评:“看,树在崖边;听,心在歌唱”,题目工整,富有诗意。一读文题,阅卷老师眼睛就为之一亮。
文章以树喻人,意蕴深刻,切中题意:前四段写“崖之种”艰苦,“崖之苗”孤独,“崖之树”执着,是写“树”之“入”;第五、六段写“你千般磨练,几度生死,终于在这片崖上展开了自己雄壮的躯干,屹立在同类难以想像的高度。”“为悬崖造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写“树”之“出”。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奋斗是入,成功是出;磨练是入,光彩是出。
排比的段落,结构严谨。拟人、排比等修辞技巧运用娴熟自然,体现了作者驾御语言的能力。
内外皆天堂
下雨了。顽皮的雨点时不时敲击着我的窗根,耳边响起了和谐的乐曲,清脆好听。独自一人静静地靠在窗边,享受着这音乐,这连里查得的《秋日丝雨》都无法比拟的冥冥天籁。不知何时,窗外的那棵梧桐醒了,在这样的雨天它是那样的精神干练,带籽的细翼随风飘飘飞飞。我很快乐,梧桐也是快乐的吧,我猜!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窗内窗外、心内心外快乐的。
我总想起了屈原,那个满身香气,独自站在芍药丛中的男子,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在朝廷上他是辅助君王的忠臣,在外交上,他是能言善辩的高手。但他最终没能走出自己的心灵,未能看到心灵之外的天堂。他的心中始终只有一幅唯美的画卷,以为贤臣明君定能造福苍生,但无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现实狠狠地将他信念的堤坝冲垮时,他就无法接受。于是,汨罗江又开始了千古不更的哀愁与悲叹!
而我更欣赏陶潜,他的世界里内外皆天堂,官场失意又如何?至少曾经尽心尽力为百姓造福过。后来也能潇洒地挥别,奔向自己的极乐世界。于是,陶潜跳出来了,他看到了另一种美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仿佛看到一个粗布衣衫的老者缓缓走来,带着得意与悠闲,月光如水的晚上,他捧一盏淡酒,对着菊花倾吐心事,诉说真情,何等惬意,何等逍遥!你再也看不到他紧皱的眉头,再也听不到郁闷的话语,只有那些坦荡畅快的笑声让你久久难忘。
是否,你已看到了心的内外美丽与神奇?是否,你常常陷在自己所造的深宫之中难以自拔?如果这样,那就学一学陶潜!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失望,常常将我们折磨得遍体鳞伤。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对钻石与星星的光芒加以区分;什么时候,我们钻进是非圈中摘取幻想中的物质,却不再忘记身边的真情。也许那里有我们所追求的物质天堂,但别忘了,跳出这些,还有一个更加奇妙的精神天堂,它会给你安慰,给你力量,给你真正的渴望!
窗外的雨已停了,露珠像三棱镜拉开了阳光的七彩,在玻璃上留下美丽。“很美”,我说。轻轻推开窗,我惊讶了:何时,梧桐树换上了绿油油的衬衣,显得更加精神抖擞!
我仿佛已感受到来自天堂的抚摸,我的世界里——内外皆天堂!
点评:评阅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深地被作者这份难得的宁静且愉悦的心境所打动:室内和谐的乐曲,清脆好听,窗外梧桐,精神干练。“我很快乐,梧桐也是快乐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神经都是绷得紧紧的,作为一名高中生且承受着高考的压力,如果没有一种能出能入的精神境界是不能“享受这窗内窗外、心内心外快乐的。”——文章一开篇就营造了这样一种美的意境。接着,作者以自己独到的观点,挥洒自如的文笔,评点屈原,欣赏陶潜。他赞美屈原独立的人格,但“汨罗江又开始了千古不更的哀愁与悲叹!”批评屈原能入不能出含蓄委婉。第四段欣赏陶潜能入能出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本文最大特点是“意境美”与“文字美”的和谐一体。
救 赎 凡 高
在机器巨大的轰鸣声中,我穿过那条弯曲漆黑的隧道,来到了1890年。
穿行在如波涛般跃动着的麦田上,金黄色诉说着这个季节特有的富裕与丰实。前面一座破旧的别墅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历史告诉我:这应该就是凡高的家——木门、窗台、破旧不堪,一块块木板横七竖八地钉在窗上、门上,就像一块块补丁。凡高应该在家吧,因为这是他正要自杀的那个上午。
我推开那扇仿佛虚无的门,走了进去,屋子里一片死寂,没有人对我的破门而入表示出应有的愤怒。走在通向二楼的走廊上,霉菌在走道上阴湿的环境里跳舞,屋子里依然是一片死寂,只有窗外的阳光从残破的窗户中泻了进来,落在了我的背上。
我推开了二楼的门,走进了凡高的画室兼卧室,屋子里凌乱不堪,就像刚刚遭过洗劫一样。倒躺着的靴子,卷成一团一团的袜子,撕成大大小小碎片的油画布料……我俯下身去拾起,因撕碎的布料,它上面强烈的色彩几乎让我窒息,在方寸之间也足以窥视凡高那无与伦比的才华。
突然,从床底射出洞穿了我的冷冷视线——是凡高,他像一座凝固的雕塑躺在那里,眼中放射出只有魔鬼撒旦才有的阴森的光芒。
“你是谁?在这里来干什么?”凡高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
“我,我……我来自2005年,特地来拜访我崇拜的偶像——凡高。你能出来吗?”
“谎言,谎言,一个疯子是你的偶像?我不会出来的,炽热的太阳会把我烤死的!”凡高捶着床板,几乎是咆哮地说道。
“凡高先生,太阳不会炙烤任何东西,它只会滋润万物的生长,像您窗前的那片麦田,您是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呀!您不知道,有多少人拜倒在您的《向日葵》、《星月》之下!请相信我,出来吧!”我几乎是恳求道。
“艺术,哈哈哈……缪斯的血,宙斯的血……”凡高咆哮道,最终没能走出来。
我无声地走开了,凡高最终还是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上午自杀了。我忽然想到,如果凡高不是“魔鬼”,那么他又是否有如此杰出的才华呢?
我回到了我所处的时代,忽然从电视中看到了凡高的名作《向日葵》创造了1000万美元的拍卖天价。
忽然间,顾城死了,三毛死了,川端康成死了……,他们的死亡是可悲的,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理想深深地攫住他们的一切,然而现实的冷峻又让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似乎他们只懂得入乎其内,却不懂得出乎其外。
悲乎?幸乎?
点评: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是高考作文一种选材方法,但是有一个关键技巧就是要推陈出新,富有创意。凡高,荷兰画家,代表作《向日葵》,1853年出生,1890年自杀:这是历史梗概。但是,作者以丰富合理的想象,真实具体的描写,再增添一些生动的细节,对历史故事进行了一次合理的再创作。这是一种高考作文的妙法。2001年的《赤兔之死》,2002年《昭君的选择》都是这样取得满分的。此外,作者虚拟“我穿过那条弯曲漆黑的隧道,来到了1890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构思新巧。
“顾城死了,三毛死了,川端康成死了……”把这些名人串在一起表现什么主题?与作文题意有何关系?这些作家们都能入不能出呀!“悲乎?幸乎?”作者以四字两问结尾,真是发人深省!
棋 内 棋 外
盛夏。槐菊。棋盘。
无声的战场上,虽不见硝烟四起却仍有浓浓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老李紧张地看着棋盘上厮杀得所剩无几的棋子,仍旧举棋不定。走卒?不走?这是一个问题。
“老李啊,你别犟了,这礼你要是不送,裁员名单是准有你一个!”老朋友的劝告仍在耳边回响。听说单位要裁员,老婆已经不知在家里抹了几回眼泪了,而正要上大学的儿子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则更让李老揪心。
“走啊!快走啊,就走车!”旁边一人吵嚷起来。“是啊,是该走车。”又有人附和起来。老李抬起来:对面的老者正一脸轻松平和地望着他,手里的蒲扇轻轻地摇着,那镇定的眼神像一汪深沉的湖水,令老李的心微微平静了些。
“你看你,虽然有技术,有能力可是不跟领导搞好关系,人家照样炒你!”老婆恨铁不成钢地数落着他,他一直低头抽着闷烟。老李的技术没得说,绝对是厂里的权威,可是干了十来年,还是一个普通工人。看着那些与自己一同进厂,甚至后进厂的人一个个高升,老李常常自我安慰:“咱就要把技术用在一线生产上,咱不爱坐那办公室。”
“不能走卒!哎呀,走卒不是自寻死路吗!”老李的手刚一按在卒上,旁边便有人惊呼。老李又停住了。树上的知了偏偏不识好歹地聒噪起来,吵得老李心中一团乱麻。
“儿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哇!你怎么就认准了这个死理,钻进去了就出不来呢?当初你犟,好歹还有碗饭吃,这回是关系到饭碗子的事啊,娘不能不说你了!万一你要是没了工作,我们这全家老小可怎么办?”老泪纵横的亲娘说得老李揪心地难受。
“棋盘小人生啊!”老者微笑着吐出这么一句话,拉回了老李飘荡的心绪。微风徐徐,抚散了老李脑门上的汗珠。也抚平了老李波澜起伏的心境。“自己要看准喽,不必一头扎进去弄得不可自拔。”老者盯着老李仍旧紧锁的眉头笑道。
“就走卒!过河的卒子不回头,未来还不可限量呢?”老李终于下定了决心,手起棋落,砰然有声。“好!进得去出得来,有魄力!”老者赞许地说道。“怎么?怎么走卒了?完了完了,这盘死定了!”看人惋惜。“不,好像不一定呢,你看……”又有人惊呼……
“老婆,我想好了,不送。凭我的技术,出了这个厂照样有事做!”回到家,老李十分平静地跟老婆交了底。
“棋盘小人生,入乎其内,常沉迷于小得失,出乎其外,方能静心总揽大局。朋友,人生亦如下棋,要能进更能出啊!”槐荫下老者的话就如那盛夏凉风,徐徐吹拂在老李耳边……
点评:高考优秀作文叙事性文体不多,该文却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微型小说,叙事不蔓不枝,语言内涵深厚。比如:“无声的战场上,虽不见硝烟四起却仍有浓浓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表面是写下棋,实则是比喻生活,生存竞争就这么残酷。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下棋”和“送礼”交替出现,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尾一段借“槐荫下老者”的话生发议论点化文章主题,设计巧妙。
入世存身 出世在心
佛家有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易经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儒家与佛家给人截然相反的启迪,亦让人取舍两难。入世,包罗万事万物,承受纷纷扰扰,虽然辛苦,却也繁盛热闹;出世,消除万事万物,保持自身一人的心灵纯净,虽然孤寂,却也恬然自得。
然而睁开双眼历历在目,闭上双眸空无一物,但我们不可能或睁或闭一辈子。所以请以积极的姿态入世,改善自身和周围环境,而以如水的心境包容一切,在纷扰中保持一种出世的高致。这就是入世存身,出世在心。
我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找到了杜甫,这个深怀忧国忧民之心的伟大诗人,一生都是这样积极入世,。他关注着民生民忧,国愁家难。从《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兵车行》中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我们便可深入体会到杜甫这种忧世悯人的胸怀。然而忧之深,愁之切,这样过度入世,使杜甫贫困潦倒,身心俱伤。这样一个本可以再续辉煌,再写新篇的伟大生命,或许也正是因他这样的投入与关切,才造就了他惊天泣地的才华。
由唐再上溯百年的时光,我看到了嵇康。那个魏晋时著名的隐者,竹林七贤之一,现实的黑暗、政局的混乱让他不由得选择出世。他饮酒弹琴,好不逍遥。然而现实不容,他终究逃不过被逼迫入世的命运。他亦是过于钟爱出世的高致,宁死不屈。终于,嵇康留下《广陵散》的绝响后,便羽化登仙而去。或许那才是真正的出世之境,连生死都可忘却。
杜甫和嵇康也是给了我们两种大相径庭的启示,他们都用生命诠释了入世与出世的或忧或喜的意义。我们应学会理性的旁观,在面对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中,顺势而为,应时而动,做到入世存身,出世在心。
点评: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议论文,文题成熟老练,具有哲学意味。开篇引用名言,即显典雅大气。正文中杜甫、嵇康一入一出,引例经典精当,论证有力,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和对题意的正确理解。末尾段足章显志,揭示主旨,末句点题,收束自然有力。
入与出
入与出,看似截然不同,其实在本质上应是和谐统一的。
入,灌溉果敢,当机立断。
出,从容镇定,心态坦然。
在这入与出的过程中,闪耀着迷人的人性之光。
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金戈如笔,岁月如墨,涂写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长卷。庄子,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就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里撰写着他的传奇。他没有像孔子一样四处讲学游说,希望借此为国效力,而是隐居于世,不喜不悲,平静地过日子。甚至在他妻子死时也鼓盆而歌,没有哀伤,没有愁思。他不入世已然出世,处江湖之远,心无旁骛,吟唱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坚守住自己的信仰,坚守住自己独立的人格。庄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华美篇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撒下了心灵之种。他的出世造就了一颗超然的心,拭去浮尘,你会看到他的寂寞与执著。
几千年后的现代,我们又再次领略到这一入一出之间的独特魅力。
居里夫人潜心研究新的化学元素,十几年如一日,在阴暗的小工作室里,没有阳光的照射,没有甘露的滋润,青春和美貌渐渐失去,只有才情与智慧,眷顾着她。苍天不负有心人,她炼出了比黄金还要贵重的镭,而在皇室要嘉奖她,想把0.5克镭作为礼物赠送给她时,她却拒绝了。她说“镭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刻,任何荣誉都显得微不足道。她,这位不凡的女性,为人类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达到了出世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一段文字: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这是论述诗人为文的方法,同样,做人、处事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需要这种思想的引导。既要入得,又要出得,在入与出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最佳位置。
入与出之间,人生的抉择;入与出之间,心灵的皈依。
点评:“入”与“出”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文章前四句独立成段,提出论点,有分有总,切合题意。第五段的例证略有缺陷:庄子只出不入,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稍欠对应。居里夫人的例子紧扣论点:她,“入”创造了科学的辉煌,“出”实现了人生高致的境界,真乃“和谐统一”,“闪耀着迷人的人性之光。”
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容易犯空洞枯燥的毛病,本文却言辞优美,议中有述,述中有议。比如第五段,其文字有“如诗之美”。
浮云之上 尘土之中
我想,他一定是走进去了,在唐末的乱世中,在风雨飘摇的腥风血雨之中,他真正走进了黎民百姓的内心。不然,他怎么会听到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他怎么会懂得家书在烽火中的万金之重,他怎么会将“三吏三别”写得棰胸泣血,穿越千年的浩淼仍直击人心。杜甫,他一定用双脚亲自去踏遍每个废池颓城,一定是用双眼去见证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一定是一边流泪一边吟唱的,他真正走进了乱世的红尘之中,于是他的文字他的心也生动地走进了我们的时代。
“入乎其内”,才能看清、才能透彻、才能悟得、才能在心中铭刻。
而他,一定是走出来了,在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魏晋。他终于从尘网中挣脱出来,似乎南山的菊花才是他的最爱。于是他站在高处将尘世尽收眼底。于是,那些空灵洁净的文字高致得如同天籁之音。从陶渊明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时候开始,他就真正地走了出来。只有俯视,才有高屋建瓴的气度;只有超脱,才有采菊东篱的悠闲。所以,他能不朽,并能成为所有隐士最终的精神归宿。
“出乎其外”,才能把握、才能透彻地了解、才能在心中铭刻。
而大多的时候,我们既不是杜甫,也不是陶潜;或者,我们既是杜甫又是陶潜。我们需要“进去”也需要“出来”,我们需要在进退间反复构建、描绘。我们也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我们需要“出来”,“出来”不是逃避,不是摆脱,而是宏观上的构建;是遥望,是鸟瞰,是将双眼固定在更高层次上的超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怎样的气度!
我们需要站在风口去挑战,站在潮头去搏击。我们需要“进去”。“进去”不是羁绊,不是桎梏,而是身与心的磨练,是智与志的洗礼!
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即“浮云之上”,谓之“出”;“尘土之中”即是“入”。文题工整含蓄,切中题意。正文紧扣文题:杜甫走进“乱世红尘”,“入乎其内”将那个时代“看清、看透”;陶潜心处“浮云之上”,“出乎其外”,“将尘世尽收眼底”,“那些空灵洁净的文字高致得如同天籁之音。”
历史往往是现实的借鉴,文章最后两段由杜甫、陶潜写及“我们“,使文章的主题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通联: 437600 湖北通山一中 王定授
13997545253 E-mail:wangdingshou@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