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兼谈“语文味”
深圳市上步中学 王海林
程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实在是因为这些年来语文教学已经变了味,有时甚至变了质。语文味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语文学科本身所特有的味道。具体一点说,语文味是指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其中主要包括文化、审美、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信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传授这些信息为主,学生能逐步接受这些信息,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就都有了语文味。
不过,语文味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想先谈谈语文味的原汁原味,把握这个最根本的概念有助于其它问题的探讨。
提到原汁原味味,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烹饪。北方人烹制鱼,大多不分鱼的品种,先在鱼背上划几刀,然后裹上面粉,用油炸熟。其结果自然是不大好吃,而且鱼味全无。广东人做菜,不但选料讲究,更注重菜的原汁原味。粤菜中的鱼类,大多采用清蒸。此法烹制出来的鱼,不但清爽滑嫩,而且保留了各种鱼的原汁原味,让人过口不忘。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烹调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多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热衷于琐碎的分析,习惯于将一篇篇生动的课文支解为一道道冰冷的习题,无视于学生鲜活的思想和一张张灵巧的嘴巴……唯老师是尊,唯考试是瞻。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已荡然无存。
造成这一结果的宏观原因(如政策原因等)我们暂且不论,关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的原因至少有两点:对语文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以及对学习母语的规律把握不准。
关于语文的本质属性,已经争论了若干年。旧大纲说“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提法本身就很片面,加之一直以来对“工具性”肤浅的理解,以致让语文教学蒙受了多年的损失。新大纲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提法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精神。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能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并列关系,因为语言这个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内涵着文化信息的工具。它与钢笔、筷子的区别显而易见,它与中国学生所学的英语的区别则被一般人所忽视。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与掌握筷子的用法并无多大区别,因为我们无需把英语中的民族性融进自己的血液。今天,我们确认了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应该理解为对语文的人文性的强调,切不可将这两个属性割裂开来。“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不是排除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应沟通交融,互相渗透。”(于漪)可以这样说,语言的人文性,是每一个民族语言中最具特质的部分,是维系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具有排它性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最撼人心魄的应当是韩麦尔先生的那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近两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靠的不就是民族精神吗?民族精神在那里?在民族语言这把神奇的钥匙里!。难怪日本人十分自豪地说,他们不怕工业和商业的全盘西化,只要日本语言还存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正确把握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哪里还有语文味?
如何学习母语,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然而我们的失误也正好出在这里,当我们过多地纠缠于方法的时候,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却被我们“好心”地丢失了。关于方法与内容的矛盾,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饭’,分析‘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吃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像个瘪三,偶有几个稍稍健壮些,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花费的是人的一生中记忆的黄金岁月,可是,学生的脑海中积淀的有价值的文字却少得可怜,这绝对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我认为,古人那种诵读、积累、感悟、品析的方法,虽不能说是学习汉语的最佳途径,但绝对是必要途径。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去接触汉语精髓,大计量地吸纳汉语精品,才有可能品到汉语的原汁原味!
请看那些语文教育大家是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的。
于漪老师不仅能充分地挖掘每一篇课文的文化含量,而且以其散文诗一般的课堂语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双重(执教者和执教内容)的美的享受;洪镇涛老师穷其一生,建构了“学习语言”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指出了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这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升华)。更可贵的是,他总是身体力行,用一堂堂生动的课例,为自己的理论作了最好的诠释;钱梦龙老师成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黄玉峰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大力推行“拿来主义”(大量引入经典名篇),而且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借着语文的翅膀,遨游于天地万物之间。是这些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我想,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应当是:师生一道,展开语言的翅膀,超越时空,在人类文化(主要是华夏文化)的长河里遨游。他们的心儿是自由的,思想是开放的,精神是圣洁的。在那里,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进行文化洗礼、精神沐浴的殿堂。
2001、10、10
本文发表于《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