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华少年写作精选》杂志做了一个栏目:“作家的少年写作”,为此,刊物向全国中学生发出了
一份问卷:你最熟悉的作家是哪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是哪一位?
问卷统计出来,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作家年龄偏大,王蒙、刘心武、张洁、算是最年轻的,再往上是巴金、
冰心、茅盾、老舍、沈从文、严文井……令编辑们大为困惑的是,对于当代优秀的作家,只有少数中学生提
及:莫言、阿来、马原、王安忆、贾平凹、王朔、韩寒……从他们喜欢的理由来看,这些同学一定是广读文学
作品,并爱好某一风格的创作,自己也爱好写作。
《中华少年写作精选》的编辑们认为这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编辑部就此收集了各种实验和非实验的中学语文教材,将各教材选用作品及作家名字排列出来,发现同学
们的选择与教材(阅读部分)有极大关联。
结果,“作家的少年写作”栏目基本上由老作家组成。要寻访这些老作家少年时代的风貌是一项极艰难的
工作:翻阅大量资料,动员他们的子女,泡档案馆和北京图书馆,披沙拣金。
对于鲜活的当代文学,阅读资源如此丰富的现代生活,难道要在这个栏目缺席?中学生的阅读是否存在断
裂?中学生为什么不熟悉当代作家?韩寒、郭敬明等少年写家热引发的什么样的思考?为此记者走访了教育专
家、学者、作家,有几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位学生家长也特意谈了他们的认识。
阿来:(著名作家、《尘埃落定》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抛弃对当代文学的偏见,扩大阅读视野
中学生不熟悉当代作家,不是学生的问题。学生们渴望和新的时代同步,也渴望了解当代作家。相信他们也
会接受当代作家的作品。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一、我们的教育家和家长有一个倾向:不把文学当文学,把文学仅仅当作知识,作为考试的工具,让学生背
作品里的死概念,而不是把文学作为审美教育来看待。这种教育方式当然会排斥许多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因为当
代作家并没有成功地作为知识被历史记载(也就是进入文学史)。可是他们的作品还是非常鲜活的,反映了当代的
生活,和当代情感很贴近。但是因为教育方式的问题,他们当然就不会被教育专家也不会被家长看中。现在中学生
看的作品比较陈旧。有些作家已经死去,他们的作品已经“死”去,甚至作为某些经典的作品也已经“死”去。
二、只看重文学的教育功能。如果只谈教育,与其读赵树理的小说不如读党的文件,而现在教育专家推荐的文
学作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是他们那个时代对文学的理解。如果还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当下
的中学生,那么这个文学的教育功能也丧失了,也是伪教育。
文学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审美大于教育。不要把教育和审美对立起来。要承认文学有教育功能,首先要承认
它的审美功能。只背格言不是审美教育。现在的教师主要是在以前的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当代文学的了
解也是以前的体系里提供的背景。因为他们的推荐,当代文学也难以进入文学的视野。
我认为要改变这个现状,一是寄希望于语文教育改革,二是放下对当代文学的成见。事实上当代文学从艺术上
早超越了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只是那个时候情绪和思想的体现,而当前的中学生需要的是当代文学的滋养。如果教
育专家能够成功地把当代文学引入教学,真是功莫大焉的事。现在同学们阅读的大量作品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他们
只能去读韩寒和一些美女作家的作品。我们这些作家和专家应该能够担当起真正为学生提供优秀作品的责任。
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中华少年写作精选》主编)
中学生更注重理想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学生对当下文学的冷漠可能与他们创作的内容和风格有很大联系,处于“花季”的中学生更注重文学中的理
想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对王蒙《青春万岁》的喜爱使小说中透露出那么一股朝阳喷薄式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
人生精神,而当下文学创作灰色和欲望的主题比重偏大,装腔作势的语言探索过多,影响了中学生对他们的阅读兴
趣和热情。
李宜桢:(中语会理事、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课题研究组长) 让精神的漫游者停在一个坚硬的地方
当代作品缺少“健康引导”和“贴近”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的中学文学社团,中学师生。从文学社团的刊物来看,中学生的阅读偏重于读一
些比较熟知的中外名著和我国古典作品。比如《红楼梦》,我看到《中华少年写作精选》上发过一个学生的作品,
还是有一定水平的。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引导,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在的文学作品能让学生们阅
读的可能比较少,既缺少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更缺少一些能贴近少年生活的。所以韩寒、郭敬明,这些
同龄写手的作品一旦面世,就炙手可热。
严凌君:(深圳育才中学语文教师,“青春读书课”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主编。)
让精神的漫游者停在一个坚硬的地方
尚未形成选择能力的青年学生,时尚阅读的引力大过经典名著的引力,共同的嗅觉反射不免使他们被流行文化
牵着鼻子走。今天的时尚阅读是网络文学和快餐文化,文学的神奇魅力被日常性的消费文化所淹没,变得平庸无奇。
方便快捷与信息丰富的网络资源,使这个时代的青年阅读具有过度吸收与欲求不足的双重特征。新的就是好的。青
年学生是精神的漫游者。他们要有机会在某个坚硬的地方停下来,以文化名著作为基石,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青
春读书课》就试图铺设这样的一系列台阶,托举青年学生的心灵上升。
洪劬颉:南京十三中语文教师,智慧作文的倡导者。
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阅读史”
我曾用“有闲不读书,无聊才读书,尽读无聊书”来概括当前学生阅读的现状。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孩子阅读趣味的丧失是难辞其咎的。
基础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下精神养料,但是多少教师无奈地把孩子的目光聚焦在习题上。可以说,各种训练题、模拟题所选的文章(段)都是名家范作,但是经过琐碎肢解的训练必然使孩子丧失对于语言的敏感,甚至会产生厌恶感。学生在接触优秀文本的时候,却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进入,实在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你要问学生,是否还知道当今在文坛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肯定是一脸的茫然;就是传统的经典作品,可能还是在小学里读过的故事梗概一类的缩写或者是连环画之类的。真正到了能够读懂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故事都知道了,而不愿意再花时间阅读。语文教师不读书,即使读也只是设计成题目,肯定无法对学生的原典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加上应试压力也使得教师不读书、或者是读了书而不敢引导孩子去广泛阅读、或者是无端干涉孩子的课外阅读“闲书”而有了一个似乎冠冕堂皇的藉口。
但是学生还是要阅读的,于是乎,把自己的阅读集中到了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卡通等休闲式、消遣式阅读。要敢于放手给学生阅读,他们在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形成自己的扬弃,会有自觉地淘洗和遴选。当然,教师应该以自己的学养和阅读体验采取必读书目、推荐书目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的阅读。譬如说,学完《边城》(节选),学生没有兴趣、愿望去读一读才8万字的全本,这堂课的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成功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不读名家名作,并不在于学生不喜欢不愿意读,而在于“不知道”和“无引导”。曹文轩教授曾经到我校来做讲座,我们事先联系了新华书店到校进行现场销售,我自己也买了基本上一套完整的曹文轩先生的小说,加以阅读。曹文轩先生的讲座,连走道里都挤满了学生,会后学生追问问题、签名场面很是火爆;学生还主动要求我在课堂上花时间来与他们讨论《草房子》、《根鸟》等阅读感受。我觉得:孩子的阅读可塑性是极强的,关键是我们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去读什么书。如果放任自由,或粗暴干涉,那么孩子的阅读永远都会是一个问题,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方家提出要设立一个“阅读节”,那也没有必要。就我在每节课前《五分钟演讲·新书推荐》的实践来看,关键是在日常的具体细微的教与学情景中,不断展示新的丰富的优秀的文本,“与学生一起读书”,那么,学生有一小部分通过阅读尝到了甜头,会带领一批孩子像展开竞赛一般的阅读。然后可以跟学生一起“构建自己的阅读史”:既是自己阅读的历史,也是自己阅读的书籍的历史,也是自己通过阅读而成长的精神史。通过阅读,要让孩子们明白: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徐克兴: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当代作品的硬伤:太随意、太商业
我也在我所带的文科班做了一次小型调查。
四中在北京是最好的高中之一。学生基础好,视野比较开阔。从结果来看,同学们阅读范围广泛,对作品有自己的个性与见解,自己喜欢这个或者不喜欢这个,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
比如说对于余秋雨、王朔、金庸等作家,很喜欢的也有,很不喜欢的也有。有说喜欢余秋雨早期作品的,认为他现在的东西有商业味道,等等。
整体来看,对当前的这些作家学生们叫好的不多,觉得他们写得没有深度,没有知识性,没有资料性,太随意,而且太注重商业化。大部分喜欢有学问的、深刻的,哲理性很强的,思想给人启迪的。
我也是比较喜欢阅读近代及现代的作品,现在的作品读得较少。
现在来看,有些作品中学师生知道得不多。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多读书。但现在语文教师工作忙,有一些压力,很难有大量时间去了解一些作家。我想媒体在这方面应该加大宣传。一个学生还向我推荐范稳的作品。
杨柳:(学生家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编辑)
少年作家的作品,也并不一定适合少年阅读
我的孩子的课外阅读与我的想象和期望有很大的距离。我曾经向他大力推荐名著,但他并无阅读热情,勉强读了中国的四部古典小说,有的还没读完。对当代的少年作家,他知之甚少,大概只知道有个韩寒,但对他的作品毫无兴趣。
中学生不熟悉当代作家作品,我认为很正常。文学爱好者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作家也没有为中学生写作。少年作家的作品,也并不一定适合少年阅读,比如那些被夸张了的反叛和颓废,等等。我觉得文学作品还是应该给读者美好、深刻的感受,特别是对人生观形成时期的少年读者。
少年读者可能更喜欢幽默的作品,幽默使他们感到轻松,也使他们感到智慧;我希望我的孩子喜欢这样的作品,希望他也能幽默地生活。
最后,我们拨通了百忙中的王蒙和曹文轩的电话。
曹文轩:(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当代作家的作品很难进入教材。现代作家的作品内容大都比较干净,而目前许多作品写得比较残酷、冷淡。
王蒙:(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青春万岁》作者。)
《青春万岁》一直在加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比较年轻,当时心里自然是有一种对阳光的向往。
《中华少年写作精选》编辑部的这次调查,如果至少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社会缺少阳光写作,中小学生需要阳光作品,可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调查。其实,家长和教师们为了“安全”,都在想尽办法避免孩子们读当代作品。曾有人不无调侃地说:“当代作家的作品,要数王朔的最干净”,从一个消极的侧面看,孩子们不读当代作品,也许不是什么坏事。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8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