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弹性空间
——大语文教改实验第一学年总结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 王海林
针对近些年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根据《新大纲》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于2000年6月提出了大语文教改实验的设想。该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大阅读(大量地阅读、读大气的文章)、大写作(大量地写作、写大气的文章)、大言说(大量地言说、说有人气的话)。在学校领导和语文科组的大力支持下,该设想在初一实验班得以顺利实施。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语文教学的弹性空间竟是如此之大!以下我试从阅读、写作和言说三方面作简要总结。
五彩缤纷的阅读空间
本学年里,我所带的实验班除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人教社教本的学习任务外,还完成了以下阅读教学任务:《鲁滨逊漂流记》全书;《西游记》全书;《水浒传》部分;唐诗宋词(课外)四十余首(鉴赏);古代散文(课外)十余篇;现、当代散文名家名作若干。学生课余阅读不计其数,而且呈百花齐放之势。达到以上效果,当然离不开合理安排和正确引导。我的措施主要如下:
1、深钻教材,精讲精练,节省课时。一般一个单元只精讲一篇文章,突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切忌面面俱到。部分自读课文(含少量精读课文)让学生上台执教,可收一箭双雕之效。还有些自读课文则让学生按自读提纲自学。坚决反对搞题海战术,平时除了做一点语言品析题以外,极少做常规习题。2、开设文学鉴赏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授之以阅读方法。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每节鉴赏课重点介绍一位作家的作品。有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曹操专题”、“李白专题”、“杜甫专题”等等;有时是名家推介,如川端康成、普希金、蒲宁、雪莱、余光中等等。力争把最美的并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字推荐给他们,同时给他们讲一些欣赏美文的方法。3、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分享彼此的课外阅读收获。我们的主题是“交流心得,共享资源”。这个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有较大的帮助。同学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阅读信息,并可以从同学们的推荐中,选择到自己喜爱的书。4、办文艺刊物、写读书心得。班上同学每人都办有自己的文艺刊物,两周办一期。每周练笔三次,有时在课上,有时在课外,每篇字数300左右。练笔内容以读书心得为主,兼写自由练笔。这两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积累阅读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阅读,并逐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初步完成了以下目标:能熟练运用朗读方法;掌握了默读方法;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品读方法。初步形成一种较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真实鲜活的作文空间
刚入学(初一)的时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怕写作文。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多数学生不但不怕写作文,而且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600字以上的文章,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好作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周的练笔,约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不少同学还有一定数量的业余创作作品。在这一个学年里,我主要实施了以下的作文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用“自由的笔墨”写“自由的精神” ,以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我总是跟学生说,写作文原本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无非是用笔说自己的心里话。不要一拿起笔就自己吓自己:我要写作文了,我要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把每一次作文看成是一次心灵之旅,一次自由的倾诉。2、教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就是我们对平凡生活的表达的需要。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可以讴歌,生活中一切假恶丑的东西都应当批判。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一颗正直、善良、敏感的心灵,所以我花了许多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3、写真情实感,忌矫情造作,彻底清除假大空的流毒。除了专门训练写“虚”的文章,我坚决反对作文中的虚假和矫情,因为这是作文的死敌。不少的学生,在小学已经养成了这种坏毛病,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根治这种毛病。4、课堂大作文限时完成,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其实,人在紧急状态下,才智的发挥是惊人的。现在,我的学生能在40分钟内较轻松地完成一篇600—800的文章。5、教学生互评互改和自评自改,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评判能力和修改能力。每学期的作文评改都是三种形式相结合:师评师改、学生互评互改、学生自评自改。不管那种方式都要求及时将评改信息反馈给学生,并做好每一次讲评。(若是学生评改的还要讲评改得失,并表扬优秀评改者)
为了克服课堂作文训练的单一性,我还进行了“研究性作文”的尝试。
“研究性作文”是建立在“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作文训练模式。其基本程序是:确立研究课题,搜集资料,深入研究,撰写文章。当然,我们的学生因受年龄、时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选择的研究课题不但要小,而且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搜集和研究的过程既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这种训练方式,可以真正地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引导他们关心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其作文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
自由开放的言说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说话能力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训练却十分薄弱。读了六年的小学,能够大方、得体地进行口头表达的同学少得可怜!于是,我把说话能力的训练纳入了教学重点,并将学生的口头表达作为一项重要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的总评成绩中,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多数学生敢在课堂上说话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变得能说会道。在这项能力训练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我从不批评任何一个答错问题的学生,只要能起来回答问题,我都会给予充分的鼓励。欢迎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2、多给学生一些讨论、争鸣的机会。有些问题需要讨论的,便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有些问题需要争鸣的,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每天安排学生(按学号轮流)推荐一则名言(以后还有成语、名人、好书等),并说明推荐的理由。推荐的理由写成200字左右的稿子,上台时可以看稿子说,也可脱稿说。4、每天安排十分钟左右的“自由论谈” ,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其洞察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每次的主持人或一人或两人,原则上不重复。谈论的话题由主持人确定,老师不干涉。所有学生皆可畅所欲言。5、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不断提高他们说话能力的层次。
因为种种原因,学生说话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个别学生仍然极少主动开口。我们期待考试的变革,将口头表达纳入中考、高考的范围内,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处在“失语”状态。我将继续努力,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一些更新、更好的方法。
2001年8月
本文发表于《福田教育》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