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从报上看到一些教授对中学语文高考试卷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严厉批评。说试卷出得“刁钻、恶毒、阴险、愚昧”,“疯狂”,“人神共愤”,“令人切齿”;痛呼:“害尽苍生是语文!”看罢这些“字字血声声泪”的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之词,我的第一个反应是:终于有权威性的明白人站出来说话了。继而,觉得自己也有一肚子话想说说,虽然深知自己既无权威性,也算不得明白人。那就讲点不像什么故事的故事吧。 教学——题海苦旅 语文教学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要传授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读写听说能力,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都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它涉及面广,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天地,曾出现过一代代一批批深受敬重的优秀教师;而语文教学似乎也很受广大学生喜爱。直至前若干年,不是还有位重点中学毕业生、高考理科状元报了师范大学中文系吗?记者问他为什么要选择教师作未来职业,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语文老师把课讲神了。”可见,这位老师的课该上得多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学生从中又受到多么大的教益、熏陶、激励和启迪。 现在,还有这么成功的语文教学吗?我想还应该有。但做起来一定非常困难,那滋味大概会像捆着手脚跳舞,因为整个教学指导的风向不正,把语文教学刮得面目全非。我曾到某些中学听课,有很多次,刚进教室就被告知:练习。老师轻松自如地将长长的、印满铅字的练习一张一张发下来,学生手忙脚乱地由前向后一张张传过去。然后老师煞有介事地说一番这些题怎么个重要,由教研机构哪位权威认定,与中考或高考题如何一致。说得神秘兮兮,好像做了这些题,马上就能金榜题名。这样的课不知看过多少次。不能怪老师,上边“一模”、“二模”、“三模”,“一练”、“二练”、“三练”潮水般涌来,你不招架行吗?于是学生就只好日复一日在“题海”里挣扎。你想上像模像样的语文课吗?歇菜!这样的语文教学,令人想起哪部电影里人物的话:苦哇! 《祝福》——祥林嫂的眼睛 语文课当然还没全变成操练,课文还是讲的。但是怎么讲呢?多年来实行目标教学,其精髓是“一课一得”。一次听高中课,老师讲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清楚记得,老师就讲了文中对祥林嫂肖像特别是眼睛的三次描写。我坐在那里,重温了一遍大学写作课讲的写作知识,只是“例子”由一些描写片断变成一整篇名著。全文只用了一节。因为课文长,阅读就放在了课下。 用《祝福》阐释肖像描写,这就是“一课一得”! 说实话,我对语文课的这种讲法,曾感到过兴趣。觉得比起那种课课泛泛分析的“广种薄收”式教法,毕竟每课似乎都能落实点什么东西;但后来逐渐对它产生了怀疑:这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这不就是写作知识配范文吗?书店里堆放的写作指导书不就是这么编的吗?无非是知识和范文换了个位置。在这种体例下,《驿路梨花》可以只讲“对话描写”,《老山界》可以只讲“借景抒情”,《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只讲“夹叙夹议”,《祝福》自然也就可以只讲祥林嫂的眼睛!阅读课就成了写作范文课,或径直就是写作知识课。 那阅读能力的培养呢?写作知识没那么大本事。写作知识就是离写作能力起码也有万儿八千里,离阅读能力更岂止霄壤!但是能力毕竟离不开知识。问题是,如果说为培养写作能力,我们还张冠李戴,正着歪打拿阅读教材来冒名顶替,大传写作知识;那么为培养阅读能力,我们的阅读教材中可有阅读理论、阅读方法,阅读知识的内容?惊回首,我们应该发现,现行教材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是个空白!这就难怪为什么要印发那么多阅读材料来对学生没完没了进行训练,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同写作能力一样,普遍处于“低迷”状态了。舍近求远,能不狼狈? 我们的教材体例实在有致命的缺陷! 阅读——认真地读,仔细地读 这一缺陷的后果是严重的。 一次电视语文高考辅导节目,当辅导老师讲完一些阅读练习题之后,问听课同学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个同学问道:“老师,拿来一篇文章到底应该怎么阅读分析呀?”这个问题实在问到了点子上,也问出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的尴尬:学生学了十二年阅读,居然临高中毕业还不知怎么阅读!那么,我们的老师又怎样呢?只见他略微显出一点不那么自在,但还是作出不以为意的样子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注意听一下。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一字一句认真地读,仔细地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不要放过……”如此而已。当时我真哭笑不得。其实我预感到他讲不清楚,教材上没这项内容,大家也似乎无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令人辛酸的现象:教了老半天阅读,还没弄清什么是阅读,还要考学生阅读。我们的许多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