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一 片 有 思 想 的 苇 草
——大语文教改第二学年总结
深圳市上步中学 王海林
我曾以《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弹性空间》为题,对“大语文教改实验”作了第一期总结。当我把一群兴奋而又充满求知欲望的孩子带到语文世界的大海边时,我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我将把他(她)们引向何方?近几十年来,围绕“语文课教什么”一直争论得很热烈,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诗意的坚守与哲理的探求。中国的母语教育古往今来皆不乏诗意(文革时期除外),但却忽略了哲理的探求。加上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育,使得学生的思想异常苍白,语文教育因之也一直处于贫血状态。我并不是想把语文课上成哲学课,但我认为,如果没有思想方面(指哲学意义上的,非政治意义上的)的引导,语文教育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17世纪法国最具天才的科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由于思想,我囊括了宇宙。”我想,如果以思想深度的拓展作为新学年的教学坐标之一,那么,学生在广袤的语文海洋里应该不会迷失方向。于是,我从阅读 写作 说话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期待种成一片有思想的苇草。
一 在阅读教学中感知伟大的灵魂。古今中外许多大文学家同时就是大思想家,读他们的作品,领略的不仅仅是美妙的文字,同时还会吸纳许多思想的养分。也有一部分文章,是以伟人为题材的,阅读这样的文章,仿佛能感受到伟人思想的脉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这两类作品的推介,以求在阅读教学中感知伟大的灵魂。
我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纵横联系法把书读厚。如课本中涉及曹操诗歌时,我便再给学生补充几首他的代表作,让曹操以一个伟大诗人的形象厚实地矗立在学生面前。同样,在学习李白、杜甫诗歌和苏轼诗词的时候,我都给他们补充了若干首,让学生在众多充满哲理的名句的吟诵中,与这些诗坛圣手多侧面地对话。在学习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时,我便以《新语文》读本中的“走近居里夫人”为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阅读 讨论 写作三个环节,多层面地了解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以“走进爱因斯坦”为话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皆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凡在艺术内涵和思想内涵方面有挖掘价值的篇什,我都会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把书本读厚,好让学生贪婪地吸食艺术与思想的精华。另一种方法就是挑选课本暂时中没有的名家名篇,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这其中有经典的作家作品,如《论语》唐诗宋词 泰戈尔散文诗《培根论说文集》等等,也有现当代的名家,如钱钟书 余秋雨 苇岸 刘亮程 史铁生 张远山 余杰等。只要是用自由的笔墨抒写自由的思想的文字,又能启迪中学生的思想与智慧,我都乐意为学生导航。这样的阅读引导,不但可以避免粗俗文字对学生的干扰,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涵养。
二 在写作教学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写作这行当之所以传百代而不衰,是因为她可以抒写自己的个性,于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若要我们的学生不厌弃作文,首先当鼓励他们写自己的话。我极力主张学生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作文如同判了死刑。
上个学年,是我进行话题作文训练最多的一年。我曾专门进行过几次话题作文的拟题训练,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学生不但能多角度地拟题,而且少有与其他同学雷同的题目。我极力鼓励学生的思维创新,并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其实,即便没有创新思维,只要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也就个性鲜明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在以居里夫人为话题的作文中,有的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有的站在母亲的角度,有的站在妻子的角度,有的站在朋友的角度等,抒发自己对居里夫人的敬佩之情。在以爱因斯坦为话题的写作中,有一位拟题为《沉默地思考着》的学生写道:“我认为,他的性格怪癖是因为他总能发现问题并努力地去进行思考。他思索时总是独自沉默,不会想去与别人交流,从而也就塑造起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有一位同学拟题为《走出“猪栏”外》,她在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之后写道:安逸和享乐,在我眼中,它们有时很可耻,因为这四个字足以把一个积极向上 勤劳认真的人摧毁,使他堕落于一种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游荡”生活中。安逸只是一簇十分短暂的火花,但它的绚烂与迷彩却把许多把持不住自己的人诱至深渊。类似有个性的思考不胜枚举。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思想之美,我曾拟了三个标题,让他们选择其一抒写感想。这三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我思故我在》《做一株有思想的苇草》。这三个标题下的习作真可谓个性飞扬。如“对着镜子细细地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不得不诚实地告诉自己:我并不美丽。但是我并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因为上天还是公平地赐我以独立的思想”又如“我不想压抑自己的思想,人的思想永远是属于自己的。因此,我享受思想的自由驰骋。那可能是瞬间的灵感 刹那的绮思,只需要我们去捕捉而已。通过思考,我对更多的东西有了自己的认知,不管那是真理或是谬误,都是属于自己的。”尽管他们还显得很稚嫩,但却不失个性。
我喜欢挑选他们十分关心的话题,或是他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来安排写作,如“话说世界杯”“电视与我”“中国基础教育大家谈”等等。只要能发表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我都给予鼓励,然后让他们的观点一起碰撞,何愁没有思想的火花?
三 在说话教学中放飞自己的思想。最直接地展示自己的思想的莫过于说话,因此,我十分注重在说话教学中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为了避免话语霸权,我把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作为我们说话的座右铭,师生共勉。如果说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多少总有些顾忌的话,那么,每天早上的“自由论坛”则是学生放飞思想的最佳场所。
每天早上的“自由论坛”,由学生自己定话题,自己定主持人,学生代表做笔录。在一本的笔录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思想是多么丰富。
我们不妨先看看他们讨论过的话题:“由‘法轮功’看人生观 世界观”“如何面对同学的缺点”“科技进步利弊谈”“对春游的看法”“家长如何与子女沟通”“由中日少年较量产生的感想”“如何看待同性恋”“现在就出去留学好吗?”“做男生好还是做女生好”“你的名字的来历”“讨厌的老师类型”“谈谈模仿秀”“同学等于朋友吗”“关注深圳街头的流浪儿童”“(八)班精神大讨论”……从学校到家庭,从学习到娱乐,从国内到国外,从现实到理想,他们都在思考。这一个个血肉之躯,关注的何只是分数?
在这个固定的说话栏目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自由与真诚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我常想,只有思想自由了,想象力才可能飞起来;思想自由了,表达的机会才会增多,说话能力自然会提高;交流 碰撞的机会多了,思想才可能变得深刻。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我还组织过专题系列讨论。如“电视与我”专题,就分“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我最讨厌的电视栏目”“评说时下流行的电视剧”“电视广告研究”“群星灿滥(烂)话明星”“评说主持人”。如此多层面的讨论,学生对电视这一最广泛的传媒自然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们的甄别能力表达能力抵御能力等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时常苦恼:为什么一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就很快处于失语状态。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缺少思想的自由。我班的李想 叶颖姗等同学时常在课堂上跟我唱反调,我不但很高兴,而且引以为豪。如果课堂上,总是老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且无异调,那么,教育的悲哀莫过如此!
我不想跪着教书,也不希望学生跪着学习。如果我的学生都能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苇草,我才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一点价值。这一年的努力,结果还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