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案)
福田区莲花中学 艾巧
[教学目的]
一、 培养学生在朗读、思考文章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欣赏意境的能力。
二、 培养学生懂得感受幸福、珍惜生活的心理品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吗?
2、请几位持肯定答案的同学稍作解释:为什么感到幸福。
3、小结:
认为自己幸福的同学: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善于体会生活中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同学:可以理解,因为生活总有悲伤、烦恼,人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那么,是不是生活中有了挫折、坎坷、不如意,就不会有幸福的感受了呢?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人正承受着比我们正常、健康的人要大得多的痛苦,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盲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黑暗中,他是否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看他的故事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学习课文
1、分组分角色朗读。
(同学自由组合,给三分钟时间准备。)
2、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美的、或者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处,或哪几处?(可以讨论,给三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过程略)
3、分析人物。
⑴关于“影子”。
提问:文章既然写的是一个盲孩子的故事,我们不如把题目改一下,就叫《盲孩子》,好不好?为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后小结:不好,因为文章歌颂的是盲孩子和影子的真诚友谊,他们不能分开。
提问:我们能从影子身上学些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后小结:忠诚、善良、有爱心、帮助他人也能让自己获得幸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⑵关于“盲孩子”。
提问:课文讲到这里,大家觉得盲孩子是个幸福的孩子吗?如果把文章这个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结尾改一下,盲孩子的眼睛并没有复明,他不能变成一个健康的孩子,是不是他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同学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不是,因为盲孩子热爱生活、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善良、乐观,即使看不见他也能够获得来自内心的幸福感。
幸福在哪里?她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心里。一个盲孩子尚且可以那么勇敢、积极地去生活,何况我们正常人呢?
三、拓展联想。
思考联想:古今中外,有许多人,虽然身体有残疾和缺陷,但他们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他们不断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求索、奋斗,最终获得了人们的最终,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了心灵的幸福感,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同学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
送给大家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提示——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感官。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充分利用你的每一个感官,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的确,用心去看、去听、去欣赏、去关心他人、去感受生活、感受幸福,就像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就像刚才大家讲到的许许多多拥有坚韧的灵魂、炽热的情感的人们一样,我们就能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就能做一个让他人感到幸福的人!
(二)
不朽的失眠
(教案)
福田区莲花中学 艾巧
[教学目标]
一、指导朗读,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文章新奇、别致的语言风格。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朗读《枫桥夜泊》。
2、评价朗读,引出课文。
二、学习课文。
1、提出问题,学生自读。
问题:谁失眠?为什么失眠?失眠与《枫桥夜泊》一诗有何关联?为什么用“不朽”来形容这场失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8分钟后讨论、解决问题。)
2、重点分析“为什么用‘不朽’来形容失眠?”一问。
学生回答后小结:不朽的是诗篇,而诗篇是因为失眠而写成,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不朽”和“失眠”这种语言搭配非常少见,而用在此处又非常精彩、奇峻,这正是张晓风的语言特色。
3、介绍作者。
张晓风,1941年生,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宽容仁慈去感受大千世界的人和事,营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人文世界。
4、品味语言。
提问:像文章的标题一样新奇、别致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同学们能找出一两处来品味品味吗?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过程略)
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或文段指导朗读,学习如何根据文意使用重音、停顿、延长音等朗读技巧。
5、配乐朗诵全文。
分配好齐诵、领诵的段落,师生共同参与,一气呵成。
6、小结文章内容。
提问:作者以《枫桥夜泊》的写作原由为背景,敷衍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过程略)
小结:个体生命以及附着于个人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惟有杰出的精神创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凝聚着深沉的情感,才会得以亘古流芳。
三、 拓展联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的价值不是靠一时的得失来衡量,其实,我们的历史上何止一个张继,有多少仁人志士,曾饱受挫折打击,但依然不改初衷,不懈追求,得以青史留名,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过程略)
历史上金榜题名的人不计其数,真正被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一时的得意,并不意味着恒久,能被时间、历史铭记的才是价值的永恒。落榜固然令人伤怀,但榜纸外的天地更为真实而广阔,成功就在每个执著者不远的前方。
(三)
土地的誓言
(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2、介绍时代背景。
二、 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快速阅读
三、 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举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类似的语言进一步分析。
四、配乐朗诵全文。
五、扩展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用怎样的形式,举几个例子。
六、总结(略)
福田区莲花中学 艾巧
TEL:82918339 13501593829
E-mail:szaiqiao@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