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
南华中学 王琼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2. 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
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齐读一、六段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前堂内容,朗读全文
二、 研读新课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现核舟的奇巧、灵怪的?
明确: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2.核舟大小如何?
明确:“长约八分有奇”,"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高可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
3、具体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明确: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
4.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明确: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5、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6.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7.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12、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1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14、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三、齐读2-4段
四、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奇巧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灵怪 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 对比
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
四、提醒幸福
毕淑敏
自读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幸福的独特体验
2、懂得“幸福”为什么要提醒,懂得怎样珍惜幸福
3、品味本文富丽的语言
重点:见上1
难点:见上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看伞铺,小女儿开染铺。天晴了,老婆婆要着急,因为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又要着急,因为开染铺的小女儿会晒不干布。后来,有个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呀,天晴了,你的小女儿赚钱,下雨了,你的大女儿赚钱,你真的个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的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讨论:
1、 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
2、 你想老婆婆的忧虑有道理没有?她的快乐是不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明确:她的忧虑当然也有道理。但幸福确实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小结:可见,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享受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溜走。这个道理有位女作家用很漂亮的语言说出来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提醒幸福》。
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80年转业回北京。她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获文学奖。
二、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 默读课文至少两遍
2、 正音释义
姗姗 shãn 怅然chàng 希冀 jì 孪生luán 震颤chàn
喧嚣 xuān xiāo 声音杂乱、喧闹
渣滓 zhā zǐ 物品提出精华后留下的东西; 比喻道德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甘霖 lín 适时的、有利于农作物的雨
踌躇 chóu chú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形容得意
枕戈待旦 :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惴惴不安 zhùi 形容又发愁又不安的样子
谆谆告诫 zhūn 形容恳切的教导
无足挂齿 : 不值得一提
南辕北辙 yuán zhé 辕:车前的直木,这里代车;辙:车走过后留下的车轮印。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瞻前顾后 : 形容做事以前考虑谨慎;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相濡以沫 rú mò 濡:沾湿。泉水干涸后,鱼靠在一起,用唾沫相互湿润身体。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熠熠夺目 yì 熠熠:形容闪光发光
荣辱不惊: 无论是受宠还的受辱都不惊动,形容把得失置之度外。
三、 理清文章脉络
互相讨论
提示:
1、 作者说,人们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没有效?
(显然,作者说这种提醒多半没有效)这个内容到了第几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
2、 作者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要怎样,“幸福”时要怎样,还有那些“所以”开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一起。
小结: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提醒灾难
第二部分(10——25自然段):认识幸福
第三部分(26——35自然段):享受幸福
(也可以把最后一自然段划出来当第四部分,作为对全文的总结)
四、 学习第一部分,讨论
1、“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者说这个词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的是这样的吗?
明确:“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的意思。在生活中,“提醒”后面确实经常跟着一些不好的东西。
2、作者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效果会怎样?
明确:“风暴”是比喻那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挫折、不如意的事情;“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
用直接的说理,会没有文采,不生动,像说教。
3、朗读2——8自然段
4、把“提醒”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看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明确;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难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 学习文章第二部分,讨论
1、 默读这一部分,寻找作者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说三条。
明确: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2、 轻声朗读一下这些定义与解说,想一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明确:从这一段里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或事,而她以外幸福其实就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
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外的幸福就是平和、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 理解这段文字中不容易理解的一些句子
(1)、第15自然段里的2、3句怎么理解?
明确:“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就会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训练自己才能很好的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的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是“感官的享受”了。
(2)第18自然段的比喻
明确: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无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的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的之中时,不知道感受,等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3)、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这些怎么理解?
明确:“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所以幸福不等同于那些东西。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的没有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
六、 学习文章最后一部分
1、 齐读
2、 明确:这段主要讲怎样享受幸福——珍惜幸福
问:要怎样享受幸福?
明确:当它来到时,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记住这一刻;
春天到来时……
丰收的季节……
相聚的时候……
年迈的父母还在的时候……
当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
七、 总结:
作者说要时刻“提醒幸福“,你觉得有道理没有?
明确:幸福虽然无处不在,但有些人确实忽略了眼前的幸福,总是看到生活中灰暗的一面。要能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也确实需要时时提醒自己。
八、 作业
课堂练习
《一课一练》、《同步训练》习题
熟读全文
板书:
提醒幸福
毕淑敏
一、 提醒灾祸——忘记幸福
二、 认识幸福——学会感受
三、 享受幸福——珍惜幸福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一、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四、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 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解题。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洨(xiǎo) 匀称(yún chèn)
鷟(zhuó) 河堤(dī)
2.补充解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惟,特别;肖,相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推崇:很尊重。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
——“石”材(的)
——“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形旁是“提手“,从“手”,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为“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 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整体感知
(一)、整理文章条理: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1一2)
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
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二)、明确文章内容: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明确: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根据:(一)“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二)“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雄”,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一)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二)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拱,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三)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四)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毅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提问: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总结: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洨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布置作业
1.将小黑板(或投影)上的字、词记入字词积累本。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卢沟桥这一典型实例.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提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略)
2.提问: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归纳: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
二、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上节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找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洨河更宽的大河。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
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归纳小结: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归纳小结: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归纳小结: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
提问: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四、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同学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教师归纳: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五、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同学齐读第10段。
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
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
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六、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同学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例如练习三的两段文字。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一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同学们看,介绍卢沟桥时,有没有类似情况?
归纳: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
问:文中除了运用了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引用古籍—一“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同学讨论练习二,教师归纳: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文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
“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定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定语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定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说明文语言这方面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特别体现在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运用上,同学们在完成练习四和后面的语法练习时可注意体会。
总结:
.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