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给“孤独”找一个出口》
出处:王晓菁编辑    作者:dhzhouxg   阅读次数:328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给“孤独”找一个出口

给“孤独”找一个出口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后记

 

作者:dhzhouxg@126.com

 

在《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中,我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板块。

“走近贝多芬——品头论足指点形”。这一块的教学任务是:摘读有关贝多芬的形体、衣着和外貌描写的部分,然后让学生对贝多芬的外貌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从而归纳出在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所抓住的特点:形体比例失调,不事装扮,外貌丑陋,生活艰辛,坚忍无比。用课件打出近期学过的几个人物(韩麦尔先生、郝叟老头、闻一多、鲁迅等)的外貌描写,让学生竞猜,并分别归纳这些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这样自然而然地告诉学生:写人物外貌要抓住特点。

“认识贝多芬——七嘴八舌解读神”。这是前一个教学板块的延伸和深化。我们不能只是“以貌取人”,还要认识人物的“神”:人物独特的个性气质和精神世界。因此,这一板块要求学生从两个层面让学生来认识贝多芬:作为凡人的贝多芬和作为巨人的贝多芬。贝多芬是音乐巨人,是音乐天才,是人中极品,可是他并不是“神”,他首先是一个凡人。因此这个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埋头读书,仔细分析,对文本材料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把这两个层面的贝多芬解读个透。看看学生是怎样归纳的吧:

贝多芬是音乐家,他的工作需要清静的环境,所以当有人拜访而且事先没有预约时,他显出“不耐烦”:他是一个凡人。

面对客人,他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这正是凡人,一个耳聋的凡人的率真的表现。

看了客人小心翼翼递过来的字条,他露出严肃而又善良的微笑,明白了来访者是为了了解他,并把他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更多的我了解他真实的灵魂时,他的眼里竟然含着一滴泪,他也渴望被别人了解,他还是一个凡人。

对于孩子的作弄、嘲笑,他感到无可奈何,对世人的不理解,他更是叹息,他是一个凡人。

留客人吃饭,正是凡人的待客之道。

耳聋带给他太多的痛苦,也是凡人。

可是贝多芬终究是贝多芬,他并不只是一个凡人!

耳聋带给他痛苦,可是并没击跨他,他照样能创作音乐,照样能指挥音乐会,他是一个巨人!

说起大自然,他是那样的神往,他热爱大自然,用心来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也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的源泉,他真是一个伟人。

耳聋的贝多芬,还是一座火山,虽然倒落了,可是他的内心仍然潜藏着巨大的热能,他的创作激情像熔岩一样,他心中的音乐拚命巴望挣扎出来,他是一个真正的巨人。

到了这里,还能说学生没有了解贝多芬吗?

可是还不够,我还想带着这些顽皮的学生一起到贝多芬内心世界的一隅去感受一下他的“孤独”,于是有了教学环节的第三个板块。

“感受贝多芬——只言片语话孤独”。

贝多芬的孤独表现在什么地方?经过学生的搜寻,答案有了:小孩子们的作弄、嘲笑,甚至模仿他的动作,正是对他的不理解啊。有学生说:一个音乐家,现应得到人们的尊重!是的,这正是他孤独的体现。还有世人的不理解,贝多芬为何流下那滴泪?那正是他孤独的灵魂希望得到世人的抚慰。到这里,应该罢手了,可是我意犹未尽。

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一课居里夫的《我的信念》,当时,我也曾跟孩子们一起探讨过居里夫人的两段孤独的时光。在求学时代,居里夫人度过了一段孤独的岁月,她利用那段日子,蹲图书馆,拚命地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后一镭的发现,才和丈夫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丈夫去世后,她又要面对孤独的日子,于是她又钻过了实验室,又一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我们曾说,那是两次“美丽的孤独”,磨练了她,也成就了她。

比较一下,贝多芬的“孤独”与居里夫人的“孤独”有什么不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是外在的孤独,一个是内心的孤独,而内心的孤独比外在的孤独更让人痛苦。难怪罗曼·罗兰说贝多芬是用内心的痛苦铸成了欢乐!

贝多芬并没有被这种“孤独”击倒,否则他就不是贝多芬了。他把内心的苦痛和孤独铸成音乐,传达给世人,给世界带来了欢乐!

贝多芬的孤独是“天才的孤独”,那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凡人有没有孤独?学生们有没有孤独?当然有。如果把自己密封在“孤独”的石室里,那就如同乘坐的火车开进了很大很窄的“地底隧道”,前面看不到光,那种感觉好像是进了“黑洞”。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

世上有美丽的孤独,也有丑恶的孤独;有崇高的孤独,也有罪恶的孤独。关键是看你怎样面对孤独,看你对孤独抱什么态度。

于是我的下一个五一节是:为你的孤独找一个“出口”。找到一个出口,就好像那列火车在“地底隧道”中迎来了那一圈圆圆的、灿烂的亮光。

我给了学生一个话题:如果我面对孤独。学生讨论,发言,虽是只言片语,却是那么让人心动:

如果我面对孤独,我会找一个树荫,静静地躺在凉椅上,翻一翻书,或者找一片树林,拉起我心爱的小提琴。(师点评:培养一两项特长,不仅会让你走出孤独 ,还会让你终生受益。这真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如果我面对孤独,我会走进大自然,爬爬山,或是赤着脚到森林中去走一走,听听鸟叫虫鸣。(点评: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相信它会陶治你的性情,帮助你逃离孤独。)

如果我面对孤独,我会找个朋友聊天。(点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果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日记本,作文本也行,它们是最忠实的听众。)

如果我面对孤独,我会调整心境,让自己快乐起来。(点评:你一定是受到《读者》中《快乐的奥秘》那篇文章的启发,你会战胜孤独,找到快乐的。)

如果我面对孤独,我会安静地睡他一觉。(这是一个消极的办法,可是有时也挺管用的,可以暂时忘掉孤独。)

……

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还有几只手举着。他们还有好多话要说,可是后面还有一个尾声:看看古今名人们是怎样战胜“孤独”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圆之夜,亲人分离,李白邀月对影,不再孤独。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在巴山夜雨的情景中,用对家人的思念及想像见面后的情景来度过孤独。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伴着孤灯,摆弄棋子,在这种闲情逸致中享受孤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干脆过得有滋有味,根本没感到孤独。

“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在古代典籍的研究中早已把孤独化为一种乐趣。

下课铃响,我用罗曼·罗兰的话来结束这个话题,也结束了这一堂课: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课是结束了,可是我的思绪还在飞。

反思一:从形到神,我们把贝多芬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难道只是想学习这篇课文吗?当然不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音乐家,还因为他能扼住命运的喉咙。让学生了解名人,认识名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贝多芬伟大人格的感召,是我设计这一课的主要目的。

反思二:成长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都说他们是生活在蜜罐之中,可是有多少家长和老师能体会他们内心的孤独?孩子们不仅需要我们传授知识,更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成长。语文课上,要多一点人文关怀。

反思三:这样,是不是把一节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政治课?乍一想,还真像。可是它不是,这里所谈的孤独,是一种心灵的历程,是一种文学性的情感体验。如果说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的话,那么,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诚信》就要算是一道思想政治题了。

 

 


最后更新[2005-9-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