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能导学·语文》主编阐述 (附罗湖样题)
(建议请寄:yuwenweir@163.com )
总目标:
1、编出一套具有新、实、活特点的书。
2、编出一套受深圳师生欢迎的书,即试题既精要、有味,又好用、管用、够用。
3、编出一套有深圳特色的书,特别是要体现出一点对有个性的语文理念的追求。
4、与语文课改方向和深圳中考语文命题改革方向一致。
A、《新课标全能导学·语文》编写体例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可适当推荐与单元主题相符的课外名著书目)
(总字数600字左右)
1、课文题目
第一部分 书写与吟诵
一、古诗词书写。题干可用:下面是一首描写….古诗,请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右边的方格内,然后熟读吟诵。
例: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最好用加黑加粗正楷打印原诗,即像字帖上的字。)
注:1、七(上)五言绝句;七(下)七言绝句;八(上)五言律诗;八(下)七言律诗;九(全册)词(可适当选些明清著名诗篇)。
2、诗词内容最好与课文有一定联系。
3、七、八年级用米字格;九年级空格。
4、诗篇从教材外选用,不重复。
(程按:本题应是原诗在左,抄写格在右。原稿就是如此,但是一挂上网就变成这样了。下面罗湖的样题也出现这样问题。有个技术我不懂。请老师们注意:原诗在左,抄写格在右。)
第二部分 辨识与记忆
一、正音正字
1、 正音
⑴ 纠正形声字的误读
⑵ 纠正多音字的误读
2、 正字
⑴ 注意分辨字形(易混的字)
⑵ 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
⑶ 注意分辨易混的词
二、课文多义词语解释
1、词典中的意思
2、文章中的意思
三、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文体等。
四、课内名句默写
可根据文体及内容设置,部分文章可不设此类题目。
五、课内美句摘抄
可根据文体及内容设置,部分文章可不设此类题目。
1、 美句(题后划两条横线)
特别提醒:课内不搞美词、美段摘抄。
六、课外美词、美句抄录(注明出处)
1、 课外美词(题后划一条横线)
2、课外美句(重点)(题后划两条横线)
第三部分 思考与领悟
一、课内文段(只提供编题思路)
(一)设题要符合文体及语体的学习要求
实用文体:记叙;议论;说明;
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文言文 现代文
(二)题目设计思路
现代文部分
1、把握文章的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
3、概括中心思想。
4、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6、理解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8、欣赏文学作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9、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0、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11、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作出初步的审美评价。
12、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13、区分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4、领会一定语境中标点的特殊作用。
15、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特别提醒:要注意从“语文味”角度命题——
从情趣角度命题
从意趣(文化)角度命题
从理趣(哲理)角度命题
文言文部分
1、理解常见实词、成语典故在课文中的含义。
2、在记诵积累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课文中句子的大意,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语段。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写法。
5、借助注释,理解课外浅易古诗文的大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三)其他注意事项
选择课文一个相对完整的重点语段(引用文段,不超过600字),设置4道左右阅读练习题,引导学生精读,深入理解课文;或者针对全文(不引用文段),围绕课文精彩之处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课内诗歌及短文尽量不做文段阅读,而设探究问题。要避免与课文后面的练习重复。
二、课外文段
(一)课外文段选文要求
1、选一篇与课文体裁相同、内容相关或相近、表现手法相似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不超过1200字。可适当删节,节选要相对完整)。所有选文,一要以名家名作为主,可优先考虑从其他版本课本、较好的读本及近年中考试卷中选取。二要注意可读性,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三要注意选新作品;四要准确注明出处。(出处应是作品集,而不是其他教辅资料。交稿时最好附上原文复印件。)
2、文言文课外文段的选文要经典、短小、浅显、故事性强。所选文段都要作必要的注释。为避免重复,现规定:七上选成语类(非神话类),七下选神话故事类,八上选《世说》前半部分(德行第一——栖逸第十八),八下选《世说》后半部分(“贤媛第十九”以后部分),九上选明清小品,九下选先秦散文或史书文章。
(二)课外文段题目设置
1、题目设置角度参见课内文段部分。
2、题目设置要扣紧单元阅读和本课训练重点,依据一定顺序设置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读懂文章。可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突出综合性和探究性。
3、每课可设3——4个小题。
(三)关于课外名著题
本题编写总要求:
首先要有趣味性诱导性(能诱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其次要力求具有一定检测性(能检测学生是否读过)。但难度不宜过大。
具体建议:
1、结合有关课文设题,也可单独设题。
2、根据教材要求,每册推荐3本课外名著。原则上每两个单元共同推荐一本(请各分册主编统筹)。
3、每个单元设一个课外名著题。
4、可从以下角度设题:(1)人物;(2)情节或内容;(3)赏析与评价。每个单元只从一个角度设题。共同推荐一本名著的两个单元,其试题角度不要相同。
5、本道题比较难编。希望老师们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第四部分 运用与创新(暂名)
一、主要内容
1、标点、仿句、造句(复句训练)、写段、扩写、缩写等;
2、简明、连贯、得体等语言训练;
2、 大作文。可设置一道作文题,或两题任选一题。题型要多样化。
二、要求
写作训练题的编写与设置要注意层次性,即初一要注意写句(特别是不同关系的复句)与写段,初二要进一步注意写内部逻辑结构不同的段,同时进行写全篇的综合训练。
第五部分综合性学习(每单元后)
综合性学习与课文并列。需从资料积累、资料整合、活动过程、心得体会等几方面设题。
第六部分 单元测试
每一单元要有自测题。单元测试以综合训练为主,分两(或三)大板块:阅读题(基础知识随文设题)和作文题。其中阅读部分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单元测试题中的课内文段与前面第三部分的选用文段不能重复)。古诗文单元测试可设默写板块。每题后须设分值,以便于教师评卷。满分为100分。可参考上海中考试题模式。(见语文味网“试题下载”栏)
样题 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19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 阅读(70分)
一、文言文(共30分)
(一)默写(10分)
1.考生注意;任选5句,多选按答题的前5句计分。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夹岸数百步……
(2) ,各领风骚数百年。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4)问渠那得清如许? 。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6)左刻“ , ”,石青糁之。
(7)日上,正赤如丹, ,或曰,此东海也。
(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 ,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肉食者鄙 ( ) 2.全石以为底 ( )
(三)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4—6题(6分)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我亦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五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请用—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2分)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童区寄传(节选)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6.请用一个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区寄的特点。 (2分)
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懋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0分)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二、现代文(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一13题(15分)
为你打开一扇门
①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②这些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
③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④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丈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11. 本文围绕文学展开论述,第③段主要论述了 ;第④段主要论述了 。(4分)
12.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 。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 ,更要有 。(6分)
13.理解第①段,仿照第②段,在横线上填人词语(除“文学”外),并简述打开“这扇门”的意义。(文字中必须含有下列词语中的3个。)(5分)
乐趣无穷 新奇美妙 千姿百态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这些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 。
意义: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25分)
我的老师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尽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4.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2分)
15.第③段画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 ,其正确的写法是 。(2分)
16.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10分)
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反应 |
刘老师的品质特点 |
刘老师笑谈残腿 |
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
|
|
学生沉浸其中,时而激动,时而悲痛。 |
|
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
学生受到鼓舞,感到亲切。 |
|
17.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6分)
答:(1)
(2)
18.将第⑩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70字左右)(5分)
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他这时候仍在放风筝……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被断腿钉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如此,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答:
第二部分 写作(50分)
19.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
请以“充满活力的岁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
如A中学、B老师、小C。
(2)不能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阅读(70分)
一、文言文(共30分)
(一)默写
1、⑴忽逢桃花林
⑵江山代有才人出
⑶柳暗花明又一村
⑷为有源头活水来
⑸流取丹心照汗青
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⑺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⑻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目光短浅(浅陋无知、鄙陋、没有见识)
2、整块(完整)
㈢
A组4、北宋 欧阳修
5、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
6、熟能生巧
B组4、唐朝 柳宗元
5、(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6、机智勇敢等
C组4、唐朝 柳宗元
5、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6、黔驴技穷
(四)
7、⑴:移动 ⑵离开
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二、
㈠11、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12、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1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㈡14、“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或“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15、尽 禁
16、略
17、因为刘老师并不因身体残疾而对人生悲观,他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这让我深受感动,所以印象最深。
18、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部分 写作
19、略
B、其他要求
1、格式:全书只设1—3级标题。在版面上,一级标题居中排,占3行,字级字体为3黑;二级标题顶左排,占2行,字级字体为4黑;三级标题顶左排,占一行,字级字体为小4黑。正文为标宋5号,引文部分(课内文段、拓展阅读)用楷体,5号。
2、字数要求:每篇课文4000字。文言文字数可略少。
3、答案建单独文档。
C、分工安排
七年级上:龙岗; 七年级下:罗湖;
八年级上:市直; 八年级下:宝安;
九年级全册:福田(5)、南山(6)
各区教研员任分册主编,并请设主编助理一人。
D、进度要求
(一)10月17日各单元编写人拿出初稿,在本校初中语文组组织一次讨论,征求意见。讨论前先要复印分发初稿给全组老师。
(二)19日向分册主编提交初稿的电子文档和打印稿若干份。打印稿份数为本册主编及全体编写人员人数。
(三)10月20日分册主编向全体编写人员分发各单元初稿打印稿。
(四)10月21日各分册主编召开本册全体编写人员会议,讨论初稿。
(五)10月22——23日各单元编写人修改自己的稿子。
(六)24日下午主编第一次统稿会,与会人员:各分册主编及主编助理。地点:市教研室会议室。统稿会后返回修改(25——29日)。
(七)10月底定稿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与会人员:各分册主编及主编助理。
强力推荐罗湖样题
(程按:这是罗湖区老师在国庆节期间出的一份试题,我觉得质量不错。我也有些建议供老师们参考。特别提醒所有编写老师注意的是:题目最好自编自创,对其他资料的题目可以借鉴,但不要完全照搬,以免出现版权纠纷。最后这句不是针对本套试题。)
第二十二课 荒岛余生
一、书写与吟诵
下面一首绝句的意思是说人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程按:此概括似可商榷。建议查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016页。这一题希望编写老师能多查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有关鉴赏辞典,之后再来概括主题。一句话概括不清楚可用两句话。) 请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右边的方格内,然后熟读吟诵。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请老师们注意:本题应是原诗在左,抄写格在右。)
二、辨识与记忆
(一) 正音正字。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沮丧( ) 抵御( ) 搁浅( )
斫痕( ) 贷方( ) 挑剔(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冻饿之yÚ( ) 不可思yì( ) liáo( )以自慰 孤立无yuán( )
(二) 课文多义词语解释。
“三四个罗盘,一些数学仪器,日规,望远镜,地图,航海书籍之类。这些东西,我当时也不管它们有用无用,都把它们收拾在一起。”写出文中加点的“收拾”这个词:
词典中的意思——
文章中的意思——
(程按:这一题特别要注意这样的词:课文中的意思与辞典中的每一个义项都不相同,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狡猾”之类。)
(三)课内美句摘抄。
(四)课外美词、美句摘抄(注明出处)。
1、美词:
2、美句:
三、思考与领悟
(一) 课内文段
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后面问题。
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因为,我既然被凶猛的风暴完全刮出了原定的航线,远离人类贸易正常航线好几百海里以外,流落到这个荒岛上,那么,我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意思,要我在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种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不由得夺眶而出。有时我会发生疑问,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他所造出的生灵,害得他这样不幸,这样孤立无援,这样沮丧无聊,以致使人找不出理由对这种生活产生感谢的心情?
可是,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特别是有一天,我带着枪在海边散步,寻思着我目前的处境的时候,我的理智就用反面的理由劝解我。“不错,你现在处境很弧寂,一点不假,可是请你想想,还有同你一起的那些人,他们都往哪儿去了?你们一同上小船的,不是11个人吗?那10个人往哪儿去了?为什么他们都没有保住性命,只剩下你?是这里好呢,还是那里好?”我指着海面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充足。万一那只大船没有从它搁浅的地方浮起来,漂到海边,让我有时间把那些东西取出来,我又该怎样?假定我现在还像我初上岸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生活必需品,也没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我的情形又会怎么样?“特别是”,我大声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一杆枪,没有弹药,没有制造物品的工具,没有衣服、卧具、帐篷,或任何遮盖的东西,我又怎么办呢?”可是现在,这些东西相当充足,即使将来我的弹药用完了,还是可以活下去的。我相信我这一生是不会有冻饿之虞的,因为我老早就考虑到怎样预防意外的事故,考虑到将来的日子,不但考虑到我的弹药用完以后的情况,甚至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选自《荒岛余生》)
1、请找出文中表达“我”开始时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语句,摘抄在下边横线上。
答:
2、请说说划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3、人在逆境中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心理调节,“我”是怎样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安慰自己的?
答:
4、如果“我”没有遇到那条大船,你认为“我”能生存下去吗?为什么?
答:
(程按:(1)因篇幅所限,加上学生做题时可看课文,因此课内文段不一定要出现原文,有时只要题目中指出“阅读课文第ⅹ——第ⅹ段”即可。只有在一定必要时才出现原文。这一题如果不出现原文,可省不少篇幅。
(2)课内文段的题目要有新意。例如,“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程按:中心句。)因为,我既然被凶猛的风暴完全刮出了原定的航线,远离人类贸易正常航线好几百海里以外,流落到这个荒岛上,那么,我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意思,要我在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种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不由得夺眶而出。有时我会发生疑问,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他所造出的生灵,害得他这样不幸,这样孤立无援,这样沮丧无聊,以致使人找不出理由对这种生活产生感谢的心情?”这一段的内部结构就值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里也是老师教学常大而化之的地方。)
(二) 课外文段
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后面问题。
1659年9月30日。我,可怜而不不幸的鲁滨孙•克罗索,在海面上遇到可怕的风暴,翻了船,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自己也几乎丧命,今日来到这凄凉而不幸的岛上,——我不知这岛的名字是什么,姑且名之为绝望岛吧。
我整天为这凄凉的环境而悲痛着,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野人所嚼,就是冻饿而死。当晚,因为怕野兽,睡在一棵树上,虽然整夜下着雨,我却睡得很熟。
10月1日。早晨睁眼一看,吃了一惊,因为那只大船已经随着海潮漂了起来,被冲得离岸更近了。这件事虽然一方面使我快慰,因为我看见它仍旧挺然直立,没有被海浪打碎,希望等风停之后,上去弄些食物和日用品来救急,另一方面却让我为那些失散伙伴而悲痛,我想,假使他们当时都留在船上,我们也许可以挽救我们的船,至少他们也不至于被淹死;假使那些人不被淹死,我们一定可以用大船的残余部分造一个小舟,把我们载到别的地方去。这一天,我花了大部分时间去琢磨这些事;可是,后来看见那船没有进多少水,我便走到离它最近的沙滩上去,泅到船上。这一天雨还是下个不停,但没有一点儿风。
10月1日至24日。这几天,我连日到船上去,我把我所能取到的东西都搬下来,乘涨潮的时候,用木排载到岸上来。这几天雨水仍旧很多,虽然间或也有天晴的时候。看来,这项工作需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劳力。不过,反正我的时间和劳力都不值钱,无论花在哪一方面都是一样。
尽管这样,我还是像上面讲的那样,首先替自己做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所用的原料,是我从木排上带回来的那些短木板。后来我又做了一些木板,搭了几层一尺半宽的木架,一层一层地摆在我的山洞里,把我的工具、钉子、铁器等等都分门别类地放在上面,为的是便于取用。我又在墙上钉了许多小木块,用来挂我的枪和其他应挂的东西。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鲁滨孙漂流记》)
1、第一、二段写出了“我”初到荒岛时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最能表现这种心情的是哪句话?
答:
2、第三段写“我”看见大船漂起来后怎样的心情?请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回答。
答:
3、英雄都是从小事做起的,第五段文字从小事中表现出了鲁滨孙在特定环境中的英雄本色,你觉得是这样吗?(程按:这道小题有创意,有意思,但是“你觉得是这样吗?”几个字把这个题目的品位拉低了——学生可以3个字回答完事:“是这样。”)
答:
(三) 课外名著阅读
《鲁滨孙漂流记》是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课外阅读这部小说,回答:
1、 小说中的“星期五”是指什么?
答:
2、 简要说说鲁滨孙是怎样离开荒岛的?
答:
(程按:这两道小题出得很好——既有诱导性也有检测性,难度系数也不大。)
四、运用与创新
1、“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但是它却办不到。”仿照这句话,用“并不想……也不想……只想……”写一句话。
仿写:
(程按:这个题仿句的用意很好,但是,选择的范本味道不足,似可再推敲。前面引文“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程按:中心句。)因为,我既然被凶猛的风暴完全刮出了原定的航线,远离人类贸易正常航线好几百海里以外,流落到这个荒岛上,那么,我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意思,要我在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种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不由得夺眶而出。有时我会发生疑问,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他所造出的生灵,害得他这样不幸,这样孤立无援,这样沮丧无聊,以致使人找不出理由对这种生活产生感谢的心情?”中有好几个点可设题,例如,可仿此段结构,用“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光明……因为,……那么,……一想到这些,……”写一段话。当然这就难点。请容许我再罗嗦一遍——仿写的样本一定要有点味道,最好是味道十足的句子或段落。)
2、美国总统尼克松说:“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读了本文后,请你也写一句类似名言警句的话,谈谈对逆境的理解。
3、 作文题。
题目 那次,我哭了
提示:人生的路并不是直线的,总会有起伏,有坎坷。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也有过不幸或挫折,你不是走过来了吗?想想当时的情景,回味当时的眼泪(也许并未流出来),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