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白兔和月亮》教案》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王莲芬   阅读次数:1050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兔和月亮》教案

                              《白兔和月亮》教案            

                               南华中学   王莲芬

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的含义。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的含义。2、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1.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2.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1.介绍寓言。  2.解读寓意。3、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火,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1.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以掌握课文内容。)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用原文词语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汁目的:了解身份的变化对于心态的影响。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个什么启示?

 设汁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论的基础上,略加点拨,学生即可自己完成。

2.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

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

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相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1、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讨论明确:第一个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自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第二个转折——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

2.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兔的慧心末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

3.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

讽刺意味。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1.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2.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3.我们应怎柞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2、搜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3、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1.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2.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故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

讨论题:

1.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四、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要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人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3.“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5.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五、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体验与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3.实际上人的—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

《在逆境中成长》

                         

 

 

( 南华中学   王莲芬)

     2003年12月12日


最后更新[2003-12-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