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小提琴天才李传韵》
出处:cst转贴      阅读次数:219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提琴天才李传韵

李传韵:把灵魂融进小提琴(附图)
周莲娣刘耀辉
  

  


  本报记者周莲娣摄影刘耀辉

  ■记者印象: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他打动

  以往在国内外的报纸、杂志上可以读到被称之为中国“小提琴神童”、“小提琴天才”的他,琴弓似有魔力,当它上下拉动的时候,颤抖的不仅是琴弦还有心弦。所以无论在世界哪个国家举办音乐会,李传韵的琴声都使在场的观众为之震撼。美国斯特迪瓦立协会主席杰夫富西说:李传韵的演奏太令人震惊了。被喻为再世帕格尼尼的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RuggieroRiccl听过他的演奏后感叹:这个年轻人必将成就大业,他演奏能力极强,速度惊人却极富音乐感。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如此评价李传韵:他是我见过的少数天才之一……

  前不久,记者在滨湖剧场便亲身体验了这样的经历,没穿燕尾服而是身着黑色宽大青年装,留着学生头的李传韵,看上去就像邻家大男孩儿,站在观众面前有些羞涩又有些局促,但当琴声响起后,刚才那个邻家大男孩儿的李传韵转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全身心投入音乐,把小提琴音色之美表现到极致,把小提琴技巧之绝展示到穷尽的非凡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人与小提琴的合二为一,使人不知琴弦、琴弓是李传韵的一部分,还是李传韵的心灵、身体是琴的一部分。难怪音乐界的人都这样讲:李传韵的小提琴真是神了。李传韵神就神在他不仅对音乐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乐谱记忆力超常,而且他身体机能的平衡性与控制力,也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他拉弓慢时不颤快时不乱,无论曲子中什么样的高难度要求,他都可以做得到,所以他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曲子演奏到几近完美的程度。那天,座无虚席的剧场几乎安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到,经久不息的掌声使正患感冒的李传韵无法谢幕,即使他带着惭愧对大家说:“我不知再拉什么了,再给大家重拉一遍刚才的曲子吧。”观众依然全神贯注地聆听,仿佛生怕漏掉一个音符……

  李传韵的成长经历非常独特,据他母亲介绍,李传韵3岁时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可以流畅地读书读报;同年又开始跟父母学琴,两年后获北京市少年组小提琴比赛冠军,11岁获“小提琴之奥林匹克———维尼亚夫斯基大奖”,13岁公演被公认为小提琴“试金石”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16岁获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最高奖学金,赴美随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多萝茜·迪蕾、伊扎克·帕尔曼等大师学习,并多次获国际小提琴比赛大奖,今年25岁的他,已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并被世界小提琴界公认为“大师”,的确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但是,放下琴的李传韵却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在天津交响乐团的休息室里,记者看到的李传韵是一位穿着黑T恤和齐膝短裤的大男孩儿,正汗流浃背地打着乒乓球,听说要采访无不遗憾地放下了球拍,然后用袖子擦擦脸上的汗。接受采访时,他点燃了一根烟,狠狠地吸了一口。“你还会吸烟?”“我不爱吸烟,但接受采访时思想必须集中,以免可能会说错话,所以就吸几口集中精神。”

  李传韵的母亲也担心儿子会说“错”话,几次不放心地悄悄推开门。她告诉记者,李传韵很单纯,他的世界里除了父母、老师、朋友以及观众们的关爱,就是小提琴和乐谱,所以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办法显得很幼稚。比如前不久他演奏《太阳照在塔什布尔干》后,就遭到不少同行的批评,认为他把这首曲子演奏得像个醉汉,这是过去所有演奏家都不曾有过的。可李传韵说,我在新疆时看到新疆人在街上都很活泼,他们无论讲话还是做买卖吆喝都很幽默,所以我认为要通过旋律表现出一种真实的新疆风情,在演奏的处理上就该这样。李传韵这个人很真,不掩饰自己,也不迎合别人,这难道不是一位艺术家最可宝贵的东西吗?

  李传韵说他是在无私的关爱和培养中长大的,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先生,20年前之所以收下他这个当时只有5岁的学生,就因为在看他比赛后发现这是棵难得的好“苗子”,于是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帕尔曼的材料,我愿意免费教他。”从此,林教授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他,既教琴技又教做人。能跟国家最好的小提琴教授学琴,对李传韵和他父母来说当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当时已在香港定居的他们,天南地北的又怎么能跟林教授上课呢?这时香港的企业家蔡建中先生通过朋友了解到这些后,立即表示慷慨资助,他对李传韵的父母说:“难得中国有这么棵好苗,我愿意帮助李传韵成材。”于是,一直不让李家人对外讲自己的蔡先生,不仅连续10年资助李传韵一年两次飞北京,林教授一年六次飞香港的费用,而且还担负起李传韵国内外演出的所有费用。无疑,在这些无私的关爱和教育下,李传韵的琴技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与此同时他的心灵也被不断地净化,他知道是这些无私的爱,帮助和成就了自己,否则即使自己是“天才”也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李传韵。

  采访中,李传韵告诉记者,他多次亲眼目睹林老师掏钱递给路边的流浪者,而且还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而且老师还经常告诉他,学琴时不能只想着怎么出名,生活中不想钱的人往往才会有大钱。林老师所讲的这些道理,当时他不理解,如今他却越细品越觉得林老师的话有意义。李传韵的母亲说,现在李传韵讲的许多话都是当年林老师对他讲的,做的事情也潜移默化地跟林老师学。那天,看到路边有个几岁的孩子向行人乞讨,他不明真相地掏出钱递给那孩子,没想到这时拥上来一堆孩子,把他的口袋全掏空了。他更没想到的是,那些孩子拿走钱后跑出不远就交给了一个指使他们的成年人……此时,母亲的眼里略带责怪的神情,“那是两回事,既然想帮助就别管对方如何。”李传韵打断母亲的话,显然他不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李传韵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感激父母帮他选择了一个好的发展目标,感激国内外的老师像人梯把他托到事业的高峰,感激观众喜欢他的演奏,也感激自己的女朋友,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来帮助他……感激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不断追求的动力,也是他最大的心灵享受。他用自己成功的事业证明,懂得感激越多的人,也是世界上幸福越多的人。

  记者:国内外许多媒体称李传韵为“小提琴天才”,你认为自己是“天才”吗?

  李传韵:我认为许多人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里总会有一种属于自己的长处,只要能够被发现,而且得到合理而科学的培养,就可能做出成绩,也就可以成为人们所说的“天才”。我觉得别人之所以称我为“小提琴天才”,关键在于我的父母从小发现了我的音乐潜质,而且没有给我选择众多的发展目标。比如说我10岁那年为锻炼身体学游泳,一位国家级游泳教练告诉我母亲,说我的身体各项机能非常好,是块游泳冠军的料,应该去学游泳。可我母亲没听那位教练的劝,她认为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

  再就是遇到了科学栽培我的林老师,他给我上课时从不让我感到厌烦,而是兴趣十足。而且他还告诉我父母要我在普通学校学习,全面掌握文化知识,学琴和学文化并不矛盾,而他本人就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当然,还有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的大师们,在我很好的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开阔眼界,传授给我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所以,我认为即使有人可以成为“天才”,也不是落地就是,而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

  记者:现在许多父母都认为,要孩子长大成材,小时候就得逼着苦练。以你自己的成功经验,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

  李传韵:苦练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苦练不等于就一定会出成绩,毕竟艺术不是做交易,可以等值交换,学艺术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兴趣、悟性、能力。我的一位20岁的日本朋友,现已从美国学成归来成了日本小有名气的摇滚音乐人。他小时候母亲一直希望他学古典音乐,而且给他找了日本最好的老师,同时逼他练琴,逼到10岁时他再也无法忍受了,然后去美国学习摇滚和爵士音乐,当时他母亲认为他会一事无成,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不仅在刻苦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而且取得了让人赞叹的成就。他告诉我,一个人只有喜爱什么才能学好什么,成就不是别人(包括父母)能逼出来的。

  我是3岁开始跟父母学习小提琴的,因为他们都是搞艺术的。刚开始学琴的时候我也是被迫的,直到5岁时意外得了奖,因为得到了鼓励,有点沾沾自喜,兴趣就跟着来了,可以主动练琴2至4小时。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直对我练琴要求和看管得很严,但她从没打过我,父亲基本是带着我玩的,现在想起来他们俩配合得很好,对孩子采取“平衡”教育的方法,有张有弛而不是一味地只练琴不许玩。

  所以我觉得家长逼孩子学琴,首先要有个科学的态度,一是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在不在他所学的专业上;二是苦练也不能苦到让孩子对所学的专业产生逆反;三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老师加以引导,让孩子觉得学琴是件很有趣的事。因为对于那些喜爱音乐或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即使他们总想着玩,或者经常去玩,但玩过之后他们还是会主动拿起琴来练的。

  记者:你刚才谈到孩子学艺术关键的问题是要有兴趣,你认为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还是与生俱来的?

  李传韵:我认为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就拿我自己来说吧,现在看来我是个从小就对音乐有兴趣的孩子,母亲告诉我当我还在她肚子里的时候,音乐就是胎教,出生以后她也常常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给我听,所以我对许多古典作品非常熟悉也有兴趣。但是,我想如果后来没遇到林老师,如果不是林老师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教我,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课,我的兴趣也不可能转换为今天的成绩。所以我觉得,孩子自身对音乐感兴趣是难能可贵的,但保持住孩子的兴趣,并不断激发孩子更大更广的兴趣,兴趣才能变为一种动力。

  记者:你非常赞赏林老师的教学,认为林老师是真正把你带进小提琴世界的人,而且还特别强调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记得林老师讲的哪些东西让你受益匪浅吗?

  李传韵: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最爱上林老师的课,他妙语连珠常常把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比如他给我总结的顺口溜:自己的缺点自己抓,自己的优点别人夸。类似这些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而且想起来依然会笑。从感情上说我喜欢林老师,自然就爱跟他学。除此之外,林老师总能把深奥难把握的东西,用形象、生动而且易于掌握的方法告诉你。比如练拉慢弓,他告诉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顶着大风大浪怎么也走不动,但却又要艰难稳健地一点点向前挪,挪得越慢危险越小。再比如练快弓,要拿出顺水推舟的劲儿一下推到底;练换把时要注意“轻轻地换,深深地按”……再就是林老师始终把我当成是他自己的孩子那样培养,记得我11岁时参加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前,林老师每天陪我练8个小时的琴,那时我虽然还比较小,但知道老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不能让他失望。所以,练琴时很认真,后来获了大奖,当时我觉得最让我高兴的不是那个奖杯,而是林老师张开双臂拥抱我的那一瞬间。

  记者:现在有些孩子对艺术感兴趣练得也很苦,而且教课的老师也是一流的,但是最终他们未必能够如愿以偿,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传韵:刚才讲的两个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是学乐器的人,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是,身体的机会能否达到技术上的要求。现在大家都知道,搞舞蹈、搞运动的人很在意身体条件,其实搞艺术也对这方面有要求。弹钢琴男孩子优于女孩子,是因为男孩子的身体壮力度大;管乐也是男孩子多于女孩子,同样也是因为身体条件的原因。学小提琴也一样,身体平稳与控制机能好的人,拉慢弓和滚动手臂转换琴弦的4个角度10个面平时,就不会出现声音中带棱角不够流畅的现象;拉快弓时,他可以比别人的频率更快、更均匀。

  当然,生活中也有自身条件不很好,最后也出了成绩的人,但实事求是地讲,人身体机能上的差异是无法后天弥补的,这当然也是许多人付出了但却没成功的一个因素。所以,我想那些希望孩子以艺术为生的家长,应该在孩子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请有教育经验和鉴别能力的老师看一看,依孩子的条件该不该再练下去?或者适合不适合搞专业?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应该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切不可听从那些为私利而不负责任的老师的夸奖。

  记者:你16岁到美国学习,而且还到过许多国家演出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你能谈谈中外艺术教育有什么区别吗?

  李传韵:中国的基础性教育做得非常好,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孩子学琴一般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老师一对一地教授。

  除此之外,老师的责任心一般都比较强,对孩子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一些,再加上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束,因此中国孩子的基本功普遍强于外国琴童。因此据我所知,现在有些国家的父母就已经把孩子送到中国学习,希望孩子在中国接受基本功的教育。相比之下,国外的教育环境是开放的,老师讲完就走,像刚才我讲到林老师曾陪我一天练8个小时的琴,这样的事在国外就是天方夜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孩子没有自制力学习的进程就很慢,基本功也打得不够扎实。

  但是我认为,当孩子学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应该到美国或欧洲国家继续学习,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听到很多在国内没有的东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再就是那里的老师教育比较大胆,比如他们鼓励学生尝试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其中包括谈恋爱,他们认为没有自身情感上的爱恋与失恋,就无法体会音乐中一些所要表达的东西。而且他们还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学谁模仿谁。

  从某种角度说,国外的老师给予学生的东西更灵活、多样,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意识与眼界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觉得那种认为中外艺术教育各有所长,应加强交流和帮助的说法是对的。

  


  ■李传韵小传

  1980年,李传韵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父母都是音乐工作者。5岁获北京青少年小提琴大赛一等奖;11岁获“小提琴之奥林匹克”的维尼亚夫斯基大奖,成为该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13岁公演《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16岁获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最高奖学金,赴美随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多萝茜·迪蕾等大师学习。自1998年起,李传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巡回演出。

  

最后更新[2005-10-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