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第六届沪、港、澳、新中学生阅读报告比赛获奖作品(高中)》
出处:qbs001 转载      阅读次数:288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六届沪、港、澳、新中学生阅读报告比赛获奖作品(高中)

第六届沪、港、澳、新中学生阅读报告比赛

 

中文组(高级组)冠军

 

学校:莱佛士初级学院

得奖学生:邵雯沉

书名:南方有嘉木

地区:新加坡

 

请君来品

──《南方有嘉木》观后感

桌前乳白色瓷杯中的茶浮浮沉沉──是上等的龙井。那叶片一浸水便像养足了精神的小苗儿,慢慢得舒展开来,滴绿滴绿的,新鲜而富有朝气。茶香扑鼻竟还带这点豆花的奶气,茶汁是清澈碧绿,没有一点沉淀;好似那阳光折射下的西子湖,幽静高雅。几上案前若是能摆上这样一杯清茶也可谓三生有幸了。

西方有位哲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 茶的妙处不仅在于它的清,它的香,它的诱人,更在于每个人从中所尝到的,品到的,领悟到的。文人雅客们从中品出了流芳百世的千古篇章,翩翩君子们从中品到了茶风傲骨,而作家王旭烽则从茶中汲取灵感,带给世人一部清丽婉约却不失刚劲的小说──《南方有嘉木》。人们将这部作品与其后的《不夜之侯》,《筑草?城》合称谓茶人三部曲。作品看似说茶,实??事写人──而这些人与事都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正是这南方的瑞草和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人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谱写了王旭烽的成名作《南方有嘉木》。茅盾文学奖评委会评价说: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与一炉……”这也许是作品能摘下2000年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所在吧。而我之所以选择它不止因?它流畅的文字,详实的史实,严谨的情节最重要的是它把我带回到故乡杭州。

王旭烽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南方有嘉木》之前,她曾用杭州西湖十景?题,创作了如《断桥残雪》,《平湖秋月》等中篇小说。无疑,她是了解杭州的,正像她说的那样 我生活的家园,我的钱塘江,我的西子湖,我的杭州;因?如此,她笔下的杭州是真实的,我所熟悉的。字里行间,我重新闻到了龙井那独的清香,重新徜徉在明秀的西子湖畔──望着春天披拂的柳枝,夏日里翻腾的绿荷,金秋飘香的桂子冬日下傲立的腊梅──这一切怎能不让我在这只能听到蕉风椰雨的异国他乡心潮澎湃。到底是什?能让人对一本小说爱不释手,我想最重要的是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吧;因?感同身受,所以喜爱,所以感动。

但这部作品的不凡在于它呈现的并非只有那熟悉的城市,更有它遥远,陌生,?人所不知的一面──那是百年前的古城杭州。那时也有西湖,但那时的西湖上漂满了精致的画舫;那时的人也过夏至,但程序繁多,那些食五腊,吃三黄的习俗如今却是罕见了;最重要的是,那时侯喝茶讲究极了,茶水茶具都是不可怠慢的;人们品茶更是比今人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底蕴……

作者这样仔细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不乏其用意,细细想来她是在缅怀些什?吧。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遭遇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古老的杭州也无法幸免。几千年所沈淀下的习俗与传统如摧枯拉朽般消逝在如火如荼的革命中。作者用一种女性独特的敏感,用一种懮伤与不舍的眼神去综观这一切的变化。她也是用这样的笔调描写了杭城第一次通电的情景──那时,小说中最刚强,处惊不变的老人,吴茶清,竟也被这个突然变成白日的夜晚给懵住了 ,好像世界都改变了。这时作者是不舍是遗憾吧,原来这一点点的小变化便可以颠覆我们从前所拥有的一切。小说中王旭烽喜欢用这句话──“这个世界是这样倒塌的,不是轰隆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如果有人说这是一种无病呻吟的矫情,?什?不看看它的现实意义呢。百年后的今天,没有战火与动乱,杭州的传统与文化正加速消亡。经济的发展像潘多拉充满了诱感,蛊惑着人们蠢蠢欲动。没有了临湖的茶楼,随处可见的是鳞次栉比酒吧,饭店;没有了那精心烘烤的龙井,世面上销售的是质量参差的机炒茶。作者是在大声疾呼吧,告诉杭人我们曾经拥有过怎样丰厚的一笔文化财富,如果再不做些什?将回是多?后悔莫及。

在人物的描绘上,全书把焦点聚集在杭氏家族。他是杭城上个世纪初最大的茶叶世家。这种任务的选择并非信手拈来的巧合。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正值中国茶叶出口的全盛时期;杭州则是全国各种茶叶的集散地与顶级绿茶的出产地;而杭家的兴衰标志着杭州与中国茶行业的风雨变换。杭氏族人亦更是杭人的典范代表。人们说杭州是个大俗大雅的城市,是矛盾的化身;杭人亦是如此。作家笔下杭家的女人是美丽的,却精明强悍;她们聪颖世故却能?爱情不顾一切,粉身碎骨。书中所描写的两代杭家媳妇都是江南水乡的尤物。她们都可以是戴望抒《雨巷》中那手执油纸伞,散发着栀子花香味回眸的女孩。她们也可摇身一变成?那泼辣尖刻的凤辣子,腰间别着沈甸甸的钥匙,穿梭在库房和客堂。真可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杭家的男人们个性泾渭分明,一种是注重心灵的,细腻的,懮伤的,艺术的,像天醉,嘉和;另一种是坚强的,勇敢的,浪漫的,像寄客,嘉平。作者的观察力无疑是敏锐的,书中的许多的角色都让我似曾相识,想来不正是家乡的亲人吗。人物的许多言行举止都是杭州特有的,读来不禁叫人会心一笑。

虽然说小说记人写事当然多于叙茶,但茶却似纽带般把人事,历史串联起来。而用茶事茶具所作的隐喻是微妙而又恰倒好处的。曼生壶是寄客与天醉之间兄弟情的证明,它被珍爱着,并完好的保存下来──因?壶在,情在。与之相反的是那只御用兔毫盏,这本是日本茶人羽田赠于天醉的,是两人志同道合的左证,但因日本侵华的恶行二人终于决裂,那盏也被砸得一分?二。人人精于茶事好像是杭家人的特质,只有他们能在战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沏上一壶飘香四溢的清茶,平静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说道茶就不能不提到作者对茶的透彻的了解。书中对中国茶文化介详实,更提到了英式午茶和日本茶道的渊源。这大约与作者曾工作于茶叶博馆分不开关系吧!

作品在情节的交代上选择用一种参差的手法。这之所以难得是因?它打破了小说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套路,也把人物,历史与茶叶知识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实?不易。

《南方有嘉木》作?一本小说已大大超过了其本身?事的意义。它是一部讲述杭城旧时风土人情的逸事掌故,也是一部贯穿了人物的茶事经典。它是一杯清茶,倘若你细细品来,竟有说不出的意味深长。只是有些对茶知识的介绍过长过细,拖慢了小说的节奏,还有待斟酌。

 

 

 

第六届沪、港、澳、新中学生阅读报告比赛

中文组(高级组)亚军

学校:濠江中学

得奖学生:骆琦

书名:苏轼

地区:澳门

 

雕弓江月两徘徊,一衰烟雨任平生

---读苏轼词有感

他曾老夫聊发少年狂,壮志凌云,对天嚎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笑看鬓微霜,只道又何妨?;他亦曾夜饮东坡醒复醉,悲愤难遣,对江沈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苦叹多情应笑我,只因早生华发。当在苏轼的词海中徜徉,总看到他在颠簸的宦海上漂打浮沈,看到他满腔热血,郄报国无门,当韶年已逝,可郄壮志难酬,我仿佛听见这来自一千年前的一声叹息,心中竟无语凝噎。

眼中的苏轼,是豪迈的,可是郄并不潇洒。

读苏轼的词,总感到他徘徊在出世入世 的强烈斗争中。丙辰中秋,他对月长叹 我欲乘风归去 ,大舒出世之辞,可瞬间情感又徒然逆转,还道 又恐琼楼玉宇,在权衡再三时,他又重新选择了入世。他的词是矛盾的,摇摆不定地徘徊在功名和退隐之间。我想,苏轼一生最大的矛盾莫过于是欲仕不能,欲隐不忍。他终究难以摆脱功名的牵绊,他终究不能拥有像李白般真正从心灵到行动上的洒脱。苏轼只能称作是豪迈,可绝不是潇洒,否则,他就能如李白般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又或像陶渊明般悠悠唱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不是 把盏凄然北望;否则,豪笔挥洒写到的会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或是安能为五斗米折腰? ,而非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郄营营? 。他们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苏轼,终为功名所累,为外物所困,当行动上无法洒脱时,他只能留给自己的心灵一条活路,在不断的自我开脱、自我的慰藉中煎度进退两难的处境;庄子,这曾一度影响苏轼的另一位政治失意者,他虽能浮离宦海,获得自由,可惜的是,他洒脱在行动,却困惑在心灵;而只有李白,真正地做到行动上的潇洒、心灵上的豪迈,彻底地放下功名利禄的羁绊,因此,他比苏轼、比庄子都活得滋润。这样的人,是,而苏轼,郄是彻底而实在的

人世间纭纭众生中能成仙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我们也只不过是营营苟苟中为利禄功名奔波忙碌的人,生活在矛盾中,煎熬在进退两难间,苦楚着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为物喜,为己悲。当我们这群茫茫的苍生在苍天的眼皮底下痛苦地蠕动着时,此时的苏轼郄又成了引领我们爬向痛苦在线幸福的点的神,此时的苏轼,郄又是人神化的仙。他毕竟是豪迈的,有谁能在华年不再而功名未就的颓丧中依然呼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有谁能在屡遭挫折,失意困顿中依然高唱: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伤感,可在伤感中又有勘破人生的旷达情怀;他愁闷,可在愁闷中他又有坦然处之的豪迈情怀。官场上的挫折,并不能让他为此放弃对人生的探索,超越宠辱得失,任意风雨肆虐,郄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只由 一衰烟雨任平生 ,在逆境中匍匐向前,坦然自若,才会履险如夷,无视一切艰难险阻,才会感到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厄挫的命运牵扯着我们,当痛绝的遭遇扑袭着我们时,我们又能否有苏轼的阔达和慷慨,看大江东去,浪淘故垒、惊涛拍岸,挥手一樽,还酹江月?他苦闷,可却在一己的哀愁中将美好的祝愿推往人世,轻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也忧伤,可却在一己的失意中将怜爱及至自然,柔言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不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得失,不沈湎于一己的苦闷哀愁,无论身在朝廷或身处江湖,总心系世人,无论处于顺境,或身险逆境,总推己及人,关怀人世。

坎坷中不灭豪情,厄挫中不遗世人,能有这样的胸襟,只有圣人能为。

风卷书页,夜阑漏静,沈浸在苏轼的词中,仿佛在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在交谈,彼此间无需言语,只需心神领会。一千年的距离并不太远,以书为载体,我仿佛还听到当年的风声。李白的境界太高远,不是凡人所能及,他的清高,他的洒脱,他对尘世的傲视并非每个世人都能接受。反倒是苏轼,尘世中真正的,食人间烟火,生活在矛盾之中,而矛盾,本就是人的本性,生活的本质。也只有苏轼,才是我们世人能够亲近、可以企及的山峰。他总能在有限的条件里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本就需要一种开阔的胸襟和人生的大智慧。屡败屡战,历尽挫折坎坷郄依然百折不挠地攀爬理想的山峰,我看到了勇气和坚韧;推己及人,关怀百世,不因一己得失而忽视人间苦乐,我看到了博爱和宽厚;绝望中寻找希望,即使料峭春风寒 ,也看到山头斜阳却相迎 ,我看到了一个开阔的境界,充溢的是积极和豪迈。

每一个人都是半个苏轼,我们食人间烟火,为矛盾所困,更或多或少地如苏轼一般遭受厄运挫折、困顿绝境。

然而,我却又在努力地成为完整的苏轼,徐行在人生萧瑟处高唱+衰烟雨任平生

 

 

第六届沪、港、澳、新中学生阅读报告比赛

 

中文组(高级组)季军

学校:嘉诺撒书院

得奖学生:黎嘉宝

书名:棋王

地区:香港

 

从《棋王》到现今香港社会

──一个充满铜臭的肥皂泡

上年六月,二百多名专业人士联署发表了一份有关维护香港核心价值的声明,当中提及的八项「核心价值」包括: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公平公义、和平仁爱、诚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个人及恪守专业。

一切都太美好了──理想得脱离现实。这些价值,根本就不用维护──那些不见得是香港赖以存在。根据《香港「核心价值」公民听证会独立小组报告》,核心价值的定义共分三层:生活方式,量度准则和建设社会制度的动力。可笑的是,由同一个团体所认同的核心价值竟与其定立的定义毫不与现实相符:反之,从张系国《棋王》一书中却可得见香港的核心价值──那就是经济,再说白一点,是钱。

张写的是以七十年代正处经济起飞的台湾作背景,人们愈来愈看重物质上的追求,把钱看得比一切重要,每个人都为着个人利益透过投机取巧以赚取利润,在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作祟下,社会上大部人都不屑把道德仁义以至本质良心挂在嘴边,不愿当个伪君子;更甚者将之通统抛诸脑后,索性做个真小人。香港曾几何时也如台湾一样,即使时至今日,本质依然未变,只是表达形式略有不同而矣。受过经济泡沫爆破教训的港人,明白到「纸上富贵」也不过镜花水月,只有能赚钱的本事才可靠,遂对楼市股票的疯狂炒卖有所收敛,并将社会由金融转为知识型经济。然万变不离本:进修学习,在港人眼中,是手段;知识型的经济效益,在港人嘴边,是条件;赚大钱,在港人心里,才是目的。假如说香港的核心是知识,那么核心的核心就是钱!

书中大部份角色都以金钱挂帅,作者深深地刻画出各人的拜金方式,当中以主角程凌最具讨论价值,从他的言行可以看出港人的表现如何受核心价值影响,而其行为又如何表现出核心价值。

「钱就是自由」,可理解为先牺牲一部份自由以换取金钱,日后再以金钱换回自由。此话先由刘教授提出,程凌也认同了,并以此作座右铭,一遇到行击自己信念的事,就不断提醒自己「钱最真实,钱就是自由」,甚么性、爱、历史潮流也不及钱要紧。

「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就万万不能」是港人的格言。为了钱,有不少人也如程凌一样,自欺欺人地相信自由和快乐是可以「小往大来」的。如专栏作家林燕妮所言,有些人是生存者,不正不邪,但求先保自身,再一级级往上爬。香港人很怕开罪人,那并非缺乏勇气,只是深明开罪人则难以生存,故宁愿拍马屁。很多人都甘愿当生存者,应酬自己不喜欢的人,份小丑以逗提拔他的人高兴,心想也许可以先苦后甜,一定会有回报。社会人大部份人都认同生存者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可是谁又能保证金钱可以换回自由;痛苦之后便是快乐;付出过一定会有回报?

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不屑嗟来之食。孟子表示用以维持生命的食粮「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人的尊严绝不可以牺牲。当然,如殷海光所言,连生存都受威胁,还有甚么尊严可言?最好当然可以从两者中取得平衡,尽量于满足生物文化层之余保存无价的尊严。人一但忘却了自身的尊严,就会接受以金钱衡量自己的价值,每天拼搏,只为赚取更多的钱,不断追名逐利,被金钱牵着鼻走;营营役役中,一生就完了。金钱本由人所创,现在人却倒过来受其操纵,永远摆脱不了金钱的羁绊。如此,人何以又能以金钱换回自由?这样想不是太天真了吗?

程凌虽然热爱画艺术画,但为了糊口,也不得不改行从商作广告设计,改画商业画。他对画画的热诚也渐不及金钱,对金钱的渴求蚕食着他的梦。由故事一开始至与高悦白谈画,程凌都想着要画财子画──世界各国各式各样的钞票。金钱,已成为程凌的梦;推动他去修读四年艺术的梦恐怕早就给金钱窒息了。

香港的生活极为现实,职业的选择不由兴趣主导,而是由前途和「钱途」决定,「兴趣不能当饭食」正一语中的道破港人心态。香港人爱踏实,不会浪费「一串金」的时间作抽象无谓不能赚钱的思考,绝少谈理想,谈理想就如痴人说梦。内地经济学家郑德良如此形容香港人:「国家、民族、民主、信仰、道德、价值观、理想在许多香港人眼里都成了可笑、荒谬、愚蠢的字。」更甚者,「嫁个有钱人」竟也成了部份香港女性的理想,以金钱作为目标。在争名逐利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会反思一下自己为何因而生,为何事而生,为何人而生?大部份港人都不曾思索过人生的意义,就算有,除了钱以外,脑里大多一片空白,悟不出甚么人生道理来。殷海光认为要丰裕人生,必须于生物文化层满足后再往上爬升至价值层?去追求理想;假如人生没梦,就不太丰富了。匆匆度过没有梦的人生,即使曾经赚了全世界,又有甚么意义?城市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精神生活比丰厚的物质生活过于不足,人人行尸走肉,不知梦为何物,恍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为生而生,为死而死。

为了利益,书中许多角色都不惜放弃道德。张士嘉为了继续当节目主持人,以假神童蒙骗观众;周培为了找出神童,以友情要挟程凌交代一切;程凌为了赚钱,要求神童为他预测股票行情……他们明知此举有违良心,但如周培所言:「何必假正经?有钱不赚,我们怎么对得起自己?」

金钱挂帅的香港社会,充斥着财迷心窍、利欲熏心的人。为了赚钱,甚么违背良心仁义道德的事也做得出:大股东淘空上市公司以鱼肉小股民;会计师为顾问费而造假帐;小贩摆卖漂染过的鱼、番薯、橙……拜金主义使人放弃道德良心,使人「看到金钱滚滚而来,一切痛苦烦恼,马上忘记得干干净净,迷失本心,忘却良心的责备。

儒家一直强调人要见利思义,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和贵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不以合平道的方法而得就不应享用。正如孔子所言:「不义之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殷海光表示人面对两难时,不应为换取利益而损害他人;生存未受威胁时更不应为利益牺牲道德原则;为生存而不得不放弃做人原则时,应尽可能把道德放弃得最少,并要存心收复「道德的失地」。假若人没有了这些精神文化作支持,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定律就会使人腐化,变得为富不仁、唯利是图、背信弃义,产生出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恐布社会现象。

无可否认,是拜金主义使香港繁荣起来。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份的拜金主义也可以毁了一个社会。当我们生活还可以时,是否还应盲目无止境地继续追求财富,舍中庸而远之?「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金钱以外,还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追逐摸索,人要有梦,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真善美的意识才可从禽兽中区别出来。在布尼兹的哲学观下我们选择了一个最好的肥皂泡,但是我们又何不尝尝从这个金钱挂帅的肥皂泡里往探头一看,欣赏一看,欣赏一下金钱以外的世界,呼吸一下外面清新的空气;有梦有理想,人生才会丰盛。也许活在肥皂泡以外,才是人真真正正所追求的乌托邦。


最后更新[2005-10-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