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与反思
误尽天下苍生非语文
→重温《课程标准》,重视名著导读←
海盐县于城镇中学 李细怀
李老师:那时侯,您让我们抄抄默默,不亦乐乎……没想到,新课程使您变化这么大。
-------------------国防科技大学 沈陈平
缘起
《海盐日报》七年前有过一专版(从国内诸多媒体抄录而来):《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曾几何时,在全国各地“为考而教”的氛围里,《教学大纲》、《中考说明》被恶意曲解了,中小学生远离名著的现象严重了,毕业生的语文素养问题,一度引起了中央政治局的关注,矛头直指中小学语文教师。于是,躬耕一线的我们,语文教学曾经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从1994年9月到1999年7月,在大气候的影响下,我在语文教学上也走过了一段坎坷的道路。起先,我创办了“鸳鸯桥”文学社,星期六下午、星期天上午,孩子们主动来到校园一角,跟着我读唐诗宋词、名篇佳作,他们发表了三百多篇习作,我也发表了不少下水作文。但当时,应试色彩笼罩下的期末考试,我的“教学”成绩很不理想。后来,我向“师傅们”学习,“为考而教”,死抠《单元检测卷》、《教学参考书》,学生成绩终于上来了。但我发觉,他们的脸色是黯淡的,心情是沉重的,莫非我真的“误人子弟”了,莫非我们真的“误了苍生”?
从1999年9月到2005年7月,我顺利地走上了班主任的工作岗位,期间还获得了“十佳班主任”的荣誉,自信心再次向语文教学上迁移。我开始在应试教育与文学欣赏之间,寻找“中间地带”,企图既能提高期末“教学”质量,也能厚实学生语文素养。我有意识地腾出时间引导学生读名著、写随笔。2001年中考成绩不俗。不久,国家《课程标准》“面世”了,海盐成了第二批试验区。三年前,正式大张旗鼓抓“名著导读”,延续至今。两个班的“新语文”学习成绩,三年来,稳中有升,令我欣慰。回首过去,感慨之至:《课程标准》挽救了我和学生的青春!
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要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用一个公式来说:语文课=“工具课”X“人文课”。新课程意义上的课堂内外,不仅要着眼于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按叶老所讲的,让“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还要着力于情感、情操的培养、熏陶,着力于个性、人格的形成、构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教学观的操作平台,专家建议:一是文本教学,二是课外阅读,三是综合实践。
科学家说,人类通过五官吸收知识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0%。数据表明,人类获取新知、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视觉层面的阅读。看来,《课程标准》提出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的要求,是不无道理的。试想,一个长期忽视课外阅读导致知识面狭窄的学生,能写好《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的考场作文吗?
就学生而言,坚持课外阅读,尤其是,坚持名著阅读,藉以此严密其思维,崇高其品格,拓展其视野,高雅其修养,健康其情趣,坚韧其意志,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拥有在未来世界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状态的利器。就老师而言,依照《课程标准》关于“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在注意学生阅读时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的同时,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而促进“工具课”和“人文课”在语文学科上的和谐统一,非但不“误天下苍生”,反而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网上的一位同行(参加过新课程省级培训)介绍说,一年来,他呕心沥血打造“书香教室”,让七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其中精读分析类近300篇,名家诗词类80余首,成效显著。很多学生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好几本,苦读诗书后的习作,立意高远,构思精巧,思辨性强,文采飞扬。学生说:“我们的语文老师与众不同。他给我们施加压力,让我们背唐诗宋词、读课外书、写日记、写读书笔记……但正是这压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好成绩;正是这压力,使我们在百忙中追寻到了乐趣。”家长也说:“一年来,我的孩子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新材料,角度也很新……”人们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测定他开展课外导读工作的效果,统计结果如下:
(接受调查学生115名)
|
讨厌
读名著、写作文 |
喜欢
读名著、写作文 |
喜欢
上语文课 |
小 学 |
75% |
15% |
41% |
七年级 |
9% |
70% |
89% |
(资料来源:http://www.zelb.org/zelb2005/)
教育心理学家凯洛博士说,家中有百科全书、杂志等课外读物,能促使孩子学业进步、热爱吸收知识。台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高成就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一、干扰较少;二、有独立的书房;三、有较多的课外书。当前,祖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多数家庭均能“架设”这样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新《学业考试说明》的出台,逐渐使学生赢得了更广的自主天地,也使营造“书香校园”、“书香教室”成为现实的可能。朱永新教授提出,营造书香校园,是为了让孩子们掌握语言工具,给他们提供精神滋养,让他们喜爱阅读,为他们构建理想的文化生态。那位同行他们的做法,也正顺应了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高举“新语文”人文关怀的大旗,让孩子们沐浴在“书香”中,香气袭人,书声琅琅。彼时彼刻,看着已经远离不健康网络、游戏、娱乐,正在那香气,那书声中享受文学、享受人生的孩子们,您还能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吗?
策略
文学名著,无论是思想内涵、艺术特质、文字表达,都是一流的,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然而,“看名著能考大学吗?”一位中学生这样反问人民网的记者。远离文学名著,在中学生中已成为严峻的事实。对此,作家们更是忧心忡忡。赵丽宏说,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极为辉煌的一页。但是,他询问过许多中学生,都说不知道。在大人们“让青少年走进名著”的呼吁声中,国家《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姍姍地来了!
《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朝花夕拾》、《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2005年浙江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考试要求》规定,“……现代文阅读材料采用与所选教材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或与其程度相当的其他阅读材料……”《考试内容》规定,“……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尾随而至”的《浙江省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中直接或间接涉及 “名著阅读” 或“课外阅读”能力考查的,就有第5题、第7题、第8--17题、第22—25题,如此之多!
以上官方文件下达之前,如前文所述,我就做过名著导读。但正式开始名著导读工作,是在2003年9月。在两个班内,我又办起了“鸳鸯桥”文学社,旨在走“群众路线”搞“名著导读”。如今的学生娃受电视、网络、游戏的影响要比受图书的影响大,因而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更不用说肯花精力读名著了。读名著是一件苦差事,可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自然乐于读名著、勤于读名著。我和班主任、文学社将相关奖励条款写进《班级章程》,从制度上支持社员(学生)读名著、写随笔。建立前后桌4人名著阅读小组,合作购名著、定计划、谈体会、写汇报,以小组的力量促进社员(学生)融入其中。不定期收看CCTV名著欣赏节目、出版社配套电影DVD、网络WMV或RM视频,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定期举行短剧表演、即兴演讲、选段配画、故事新编、小报展览、每周一星、年度十佳等小项目竞赛,通过趣味活动掀起名著阅读的热潮。
名著是深不可测的河,方法好比过河的大桥、游泳的本事,单有兴趣,缺少方法,会被河水淹死。一是导的方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2周我总能安排2节课,第1节师生静读某一名著某一章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同学们大都能投入其中,多数人下课前能各抒己见。第2节小组讨论心得体会,或者点评读书随笔,我游走其间,或帮助答疑,或参与辩论,时常点头称赞某个小组、学生的“真知灼见”、“奇思妙想”,有时还推之于全班交流。偶尔遇到“坐不住”的小孩,我也极少批评,另择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要求写读书随笔,他要是感到困难,我总尝试着让他一句一句地写,这有点魏书生的味道。又,咱班公告栏里的“读书进程表”,还有成长袋里的“读书得失卡”,还有阶段性的片段赏析“擂台赛”,时刻提醒着他读好名著、写好随笔呢!
二是读的方法。蜜蜂酿蜜,需要采百花。摘录好词、好句、好段,随时积累之,小组交流之,日久天长,益于作文或做人。学着伟人毛泽东,做批注,师生间交流之;学着大师钱钟书,做笔记,同桌间交流之,也是我对学生读名著时的两点要求。还有一点,敢于质疑问难,“挑战作家”,是极其必要的。《课程标准》重申,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常常鼓励我的学生,敢于“挑战作家”,敢于对话文本,点亮心灵之灯,厚实语文素养。我在导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几乎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老舍先生:前面说,烈日下拉车会死的,有的车夫就栽在地上了……为啥写到后面,您却说,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老舍先生:您一写烈日,二写暴雨,足见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后来描写那个坐车的,反正也是讲这个意思,您不写出来反而行文简洁”等等。小组一交流,大家一讨论,为师一点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思维能力又一次得到小小的锤炼,值!此时此刻,望着我们可爱的学生们,正在穿越历史时空,走近作家灵魂,与您分享心灵之旅,我想,您一定会说:误尽天下苍生非语文!
【注】撰写此文,参阅论著若干,未及列出,谨向作者致歉。
200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