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百年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出处:lly 转贴      阅读次数:209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年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百年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呐喊》 鲁迅

  鲁迅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作家与思想家。虽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小说,但他第一次被广大中国人所了解的仍然是那篇影响深远的《狂人日记》。从习医到从文,鲁迅完成了从对人的肉体的治疗到灵魂的解剖这一深刻的转换。

  《呐喊》这部小说来自于他著名的《铁屋子》的寓言集,其中收入了包括《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名作。从写作风格上说,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家,他的小说经历了从自白(《呐喊》)到写实(《彷徨》)再到寓言(《故事新编》)的不同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鲁迅思想成熟与深刻之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鲁迅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仍然是《呐喊》。

  《边城》 沈从文

  作为一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场“错位的游戏”。二三十年代,当这位“乡下孩子”来到城里,开始自己充满创作激情的文字生涯时,他的许多早期作品却由于不符合当时各种文学流派与圈子的胃口而被某些“文化名流”讥讽和嘲笑。当他走向成熟的作品终于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并“感到自己正在掌握属于我自己的写作方式”时,又被迫搁下了手中的笔,而在另一个自己从未想到的领域里赢得了社会与时代的承认——在今天,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内的权威著作。

  对沈从文的“再发现”是在70年代以后,而他那纯净而明亮的笔触也在消除了“历史的误读”后,向读者呈现出一 朴、宽厚而温和的灵魂。

  《骆驼祥子》 老舍

  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从影视或戏剧等改编作品中了解老舍的作品。但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老舍小说的真正特色——语言与场景描写,已经不太容易从改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所讲述的似乎仅仅是一个“时代与爱情”悲剧,然而只有真正接触到他的小说后,你才能感觉到老舍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看似平静得甚至单调的叙述里,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平民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

  对于许多人来说,“名著”似乎是这样一种东西:只需要看看改编的作品、甚至读读教科书里的内容提要就够了。“名著”的悲哀也正在于这里。

  《传奇》 张爱玲

  张爱玲自己就是一个传奇:她传奇般的崛起,传奇般的文学生涯,传奇般的衣着打扮与生活方式,传奇般的爱情……

  然而,在她的小说里,一切却又显得那么平常:平平淡淡的家庭,平平淡淡的日子,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与平平淡淡的小悲小欢。在这一切后边,真正独特的是对世界的感受与用文字把种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天赋,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

  在那个充斥着“鸳鸯蝴蝶”的时代里,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本来也很容易变成一只只朝不保夕的蝴蝶,然而,当时代的喧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散时,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小小的”悲欢离合却顽强地闪动着自己美丽的光泽。

   1996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她的去世开启了人们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张爱玲的作品开始重新出版,在这些来自过去时光的文字里,我们再次感受到张爱玲的优美与遗憾——正如她在自己的一部作品序里曾引用的:“此情待可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围城》 钱钟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80年代开始的“钱钟书热”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钱钟书的这本小说。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学者,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流传在小范围内。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说的,学术本来说是三五“素心人”的事。尽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钱钟书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叹,但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钱钟书”这个名字仍然紧紧地与小说《围城》联系在一起。

  假如以小说类型来划分的话,《围城》大概可以划入“文人小说”这一类。书中最突出的是作者机敏的才华、诙谐幽默的描述与随处可见、令人叫绝的比喻。这类小说在中国尚无传统,但熟悉英美文学的读者不难在1718世纪一些优秀的随笔和散文作品中发现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知识与智慧”的闪光。

  《子夜》 茅盾

与二十世纪以来注重心理描写,叙事结构的现代派不同,茅盾作品所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左拉或巴尔扎克式的“古典式雄心”,那就是试图在小说里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种“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方式,在今天很容易遭到深受“现代风格”影响的读者与研究者的忽略与批评。但作为一部小说而言,茅盾的《子夜》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他自己理想的高度。

  在某些时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跟“时尚”有着莫名其妙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知什么时候,最“传统”、“古典”的,又会重新流行起来,并被人“解读”出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在那个时候,也许批评家们会找到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子夜》来。

  《台北人》 白先勇

  在白先勇开始自己的小说写作之前,人们知道得更多的是“高干子弟”、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在近半个世纪的辛勤笔耕之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小说家、《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和《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

  作为一名作家,白先勇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种直面人生的勇气。虽然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白先勇应该更加了解与熟悉那种“夜夜笙歌”、“醇酒美人”的生活,也描写了不少(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但他更加关注的是人性深处与生活表象后面的实质。这种深沉的反思使得白先勇的许多作品中都带有一种悲怆与沉郁的情怀。

  也正是这种深度造就了白先勇在当代汉语文学中旁人难以取代的位置。

  《家》 巴金

  与许多“专业作家”不同的是,作为作家的巴金首先是一个思想者。就在动笔创作第一篇小说之前,作为“人”的巴金已经痛苦而真诚地对人生、对社会思索和尝试了很多很多……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这种长期而执著的思索为巴金带来了两项别人难以企及的财富:独立与激情。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人来说,巴金在一生中都从未失去过思想的独立与投入生活的热情。这两项特征体现在作品里,使得巴金的小说既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巴金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自己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其中角色的经历而痛苦、高兴,甚至痛哭失声(大意)。

  甚至在今天回过头读巴金的小说,许多读者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情感的漩涡”,巴金小说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呼兰河传》 萧红

  在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眼里,萧红的才华已是公认的,今天的读者再读萧红的却不太多,这也许与她的早逝有关。对于许多文学研究者来说,萧红的意义在于她展现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的潜质,这就使得人们不能不更为她自身悲惨的命运而感慨。

  即使以文学的眼光而论,萧红短短的一生,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曾有专家特别推荐的《马伯乐》等等。

  《老残游记》 刘鹗

  坦率地说,我们不明白这本小说为什么会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百部小说的前十名。也许需要在本世纪内创作的白话小说(指传统小说中的“白话小说”一类)里选一个代表,即便如此,也未必没有别的选择。

  从文学角度来说,《老残游记》倒不乏精彩片断,如被选入中学课本的那段描述黑妞和白妞唱歌的场景,许多人多年以后仍然记得。

 

外国部分

  《尤利西斯》 乔伊斯

   100个人中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在能读完的10个人中,又有5个人是将其当作艺术上的力作来读的。”

   “《尤利西斯》是20世纪文学中小说的最大贡献,它必定会使作者不朽,正如《巨人传》使拉伯雷、《卡拉马佐夫兄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万古流芳一样。”  这是1922年《纽约时报》的书评作者约·科林斯在同一篇书评里对《尤利西斯》所

下的两个判断。时至二十世纪末,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都“幸而言中”——但愿书评家也因此而“万古流芳”。

  对于《尤利西斯》,连西方的文学教授都没什么可说的,旁人自然更无庸置喙。在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正是由于翻译家们的辛勤努力,中国人终于看到了汉译本的《尤利西斯》(萧译本译者:萧乾、文洁若;金译本译者:金堤)。

  在对汉译者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们可以说,尽管大多数中国人还无法完全领略到《尤利西斯》原文的奇特与精美,但至少借诸汉译本的《尤利西斯》,我们从各种不同的感受中会有尝鼎一脔的喜悦。

  《追忆逝水年华》 普鲁斯特  当《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三部《盖尔芒特之家》在法国问世时,著名文学评论家、

诗人艾兹拉·庞德说道,对这部书最完美的批评文章应当只写一段,而且必须有7页长并只用分号。这是用来夸张普鲁斯特那长得使人受罪的句子的。

  然而,当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时,他那以难以想象的痛苦所完成的15卷的小说,已经被无数次公认为有史以来最长、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了。

  马塞尔·普鲁斯特像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以30年的时光,用回忆的砖石砌就了一道辉煌的时光走廊,而在动笔创作之初,他就考虑到,要把这部作品建筑得像一座教堂(《追忆逝水年华》译者前言)。这使得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超越于所有细部之上的辉煌——一种整体上的气势与力量。

  《变形记》 卡夫卡

  一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随后是一系列荒诞而“正常”的反应: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主人公自己绝望而悲惨的生存努力——一切都象一个梦,一个噩梦!然而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噩梦永远没有醒来的时候……

  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作为小说家的卡夫卡天赋之所在。对于卡夫卡自己来说,生存就是一场必须“恰当运用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的抗争。

  通过写作这一形式,卡夫卡为自己的抗争找到了存在的形象。当我们读到《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等作品时,简直就像面对着一尊尊充满力量的雕塑,你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而透过卡夫卡自己的书信与日记,我们将能领受到那无穷无尽的力量之源泉,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竟然带着这样一些姿态:忧伤、理解、痛苦、谦卑……

  关于卡夫卡,我们还可以说上很多很多(据说研究卡夫卡的论文数量之大,光打印题目就要用上几十页),然而,安静地倾听也许才是对待卡夫卡最恰当的方式(这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一种能力吗?)。

  《局外人》 加缪

  小说家加缪同时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哲学家加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种身份的混淆往往容易在小说创作中带来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问题在同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萨特身上更为明显:不客气地说,作为一流哲学家的萨特在小说上充其量也只是个二流人物。加缪则相反。作为小说家,他是世界一流的,而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阐发者,他则乏善可陈。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这类小说评价往往着重于其思想性。就加缪的小说来说,《局外人》也好,《鼠疫》也好,成败与否由其中心思想决定。“中心思想并不是创造性艺术的最高形式,但是,它却有可能重要到这个地步:如果为了艺术批判的缘故而抛弃它则将会亵渎人类精神。”(《纽约时报书评》)

  从文体而言,有人指出“加缪非常擅长于笛福式的叙述文体”。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人阅读下去的话,那么他独有的细腻感觉和充沛的激情已经弥补了叙述中的大部分空间。人们不会忘记,《西西弗斯的神话》尽管是一部哲学著作,却毫无疑问也是一篇优美而充满激情的散文名篇。

  《洛丽塔》 纳博科夫

  在《洛丽塔》出版前,作为文学教授的纳博科夫的简历是这样的:男性(1903 )白俄流亡者后裔,旅行者,鳞翅目昆虫(尤其是蝴蝶)学家和标本收藏家,诗人,大学文科教授(古典文学、写作以及文学批评),象棋难题的制作者。倘若要用一个词来评价的话,那么最接近的就是—优雅。

  然而随着《洛丽塔》的出版,一切都变了。在成千上万的美国读者心目中,“纳博科夫”这个“品牌”所代表的是:畅销书作家,“变态佬”,渎神者,好出风头的人,暴富者(因《洛丽塔》的版税),一言以蔽之:庸俗(也代表招人喜爱,令人羡慕)

  简单地说,《洛丽塔》讲述的是一名成人对少女的**欲望与“色情故事”。在这部小说里,纳博科夫作为一名语言天才对美国俗语、俚语(这是他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此前的作品均以他的母语——俄语写成)的精熟,以及对从拉伯雷以来的“狂欢式”民间叙事技巧的戏拟与发展,都令人叹为观止。

 倘若不理解纳博科夫在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上的?献,就很难理解他在文学?上将留下何等重要的地位。建议参看他的另一本“雅”著——自传《说吧,记忆》。

  《小径分岔的花园》 博尔赫斯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同中国有缘,因此,在中国知道他的人可能超过他祖国的人口。但是,这个出生于1899824的早产儿从未到过中国,尽管他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一直身在中国’。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是悠远和神秘的代名词,是书的策源地。”这是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前夕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陈众议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所写下的。

  确实,作为一名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国阿根廷。有的人仿佛生下来就不属于任何具体的时代与地域—博尔赫斯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对于他来说,每一个人所熟悉的时间与空间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这一存在反复由几种富于隐喻性的形象被表述出来,它们分别是:书、镜子、迷宫、梦。它们不断复制、衍生,直至无限。

  《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集)是一本“关于无限的书的迷宫的书”,仅凭这句绕口令般的解释就知道它多么值得一读……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对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几乎已经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名词了。对于与马尔克斯一起开拓和发展这一流派的前辈与同辈作家们来说,“播种者并非要摘下最大的那粒果实”,这也许是个不错的安慰。

  然而,这部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之所以一路“走红”,直至被请入诺贝尔文学奖的众神殿,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魔幻现实主义本身所独有的创作原则与思想内涵是一方面,小说本身的“好读”则是更多读者选择的原因。

   “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纽约时报书评》)

  请注意,“快感”,而且是“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的。这至少说明一件事:“名著”与“难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只是对读者,即使是对于我们的作家,这句话也不失为一个善意的忠告。

   《黑暗的心脏》 康拉德

  对于康拉德,也许中国读者了解不多,但在1998年英国“蓝登书屋”选出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中,“航海作家康拉德”一人入选了四本。超过排名首位的乔伊斯及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福克纳、福斯特等人。

  即便对于从不知道康拉德何许人也的读者来说,阅读康拉德的小说也会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从外部的经验而言,康拉德小说里那“大海大声地呼唤”立刻令我们和作者一起扬帆去经历那种种“伟大的冒险”,让我们了解到“天海之间伟大而单调的存在”,感受到生命平凡的流逝。

  从内心而言,康拉德又被称之为西方第一位“专注于心理现象研究”的小说家,他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把握与解剖令人想起茨威格,而他在人性深度的发掘上又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文学史的重要性来说,康拉德也许不属于“最伟大的”之列,但他毫无疑问在最优秀的作家中名列前茅。

  《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

   “我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土地值得好好写写,而且即使我写一辈子,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福克纳自述)

  作为一名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最大的贡献在于为人类一个留下了虚构的、神话般的文学地域——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全县方圆2400英里,人口15000多,县中心是杰弗逊镇。福克纳曾两次为这个虚构的县绘制地图,并骄傲地自称为它“唯一的主人和所有者”。

  《喧哗与骚动》是这一庞大的“约克 塔法”世系(由十多部长篇和近80部短篇小说构成)的代表作之一。主题可以概括为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在写作方式上,《喧哗与骚动》把意识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一段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由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出一点意义。”这恰好可以作为这本小说的一段绝妙的注释。

  《雪国》 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川端康成几乎已成为“传统”日本文学的代表。而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也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心目中“遥远、神秘而独自存在”的象征。实际上,川端康成在初登文坛时,便醉心于单纯地借鉴西方文学,甚至声明“可以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作我们之母”。

  在欧化的创作道路上遭到挫折后,他又宣称要改行搞“东洋主义”,走到了全盘继承传统的另一极端。最终才从失败里寻找到东西方文学融合与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出属于川端康成自己的“东方之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被评价为“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川端康成集》简介)《雪国》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更新[2005-10-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