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先生提出“语文味”这一新的概念以来,我自己也思考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阅读了目前发表或交流的有关“语文味”的文章。读了这些文章之后,我自己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大多数老师在就“语文味”而论“语文味”,或者把“语文味”建构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上,鲜见“追本溯源”类的文章。我们知道,大凡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最后“爆发”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灵光一闪的。所以,我想从中国语文教育史这个角度,结合有关美学思想,简略探讨“语文味”这一说法提出的历史内涵。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语文教学探“语文味”的初衷
程少堂先生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中说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硕果累累,语文教育改革家群星璀璨。但是这又是一片迷乱的时空,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语文教学的机械化与模式化又使它丧失了本真与个性。”可见,倡导者是在目前“语文异化”的局面下,提出“语文味”的。其实,我们纵观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缺乏“语文味”。
如果站在宏观角度,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无非都是为封建社会培养统治人才,是形形色色统治手段的附庸。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语文教育成为经学的附庸。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兴起,语文教育又成为科举的附庸,所以处于这种地位的语文教育势必使语文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更谈不上什么“本真”、“个性”。
《礼记·大学篇》中,总结教育的作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语文教学就是经学、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大杂烩”,并不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独特个性的专门学科,这一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其影响甚至可以推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它直接导致语文无法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扼杀了语文所应有的个性,这样的语文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学而优则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局面。唐时,“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被人们奉为经典。可是,作为语文学科,应是“道”、“业”“惑”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具有较高理论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可现实却是很多人狭隘地理解了这个思想。语文教育就是“传封建道德”“授书本知识”“解未来统治人才的惑”。一个充满睿智的思想被实践地面目全非。
语文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愈来愈背离其轨道,发展到明清以后,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这无疑是对本来就不正常的语文教育火上浇油。清代顾炎武将之与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相比,怒斥“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一开始路就走的不正,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中仍有它的影子。有的人将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满堂的思想教育、知识归纳、解答一些知识性问题等等,似乎没有走出既有的条条框框。据此,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一文中指出“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许多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并且“坚决反对一切形而上的东西”。
正是在如上这种初衷的驱使下,他提出了“语文味”的理论,并将“语文味”的最高形式界定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这无疑具有高度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是一个立足实际又高于实际的理性概括和综合性概念。
从语文教育转型期的近现代语文
教学探“语文味”的特点
程少堂先生认为,以“语文味”为核心内涵的“语文教育美学是以反映汉语言文学特点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倡导者很明确地将“语文味”定位在“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上,这无疑是一个恰切的定位。朱光潜先生在《美感与快感》一文中说:“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需要美感,更需要现实中的快感,显然,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快感。所以,“语文味”强调“审美快感”这一特点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
语文教学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从“经学、史学”转到了“中国文学(国文)”上来,这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从历史史实的角度看,语文真正的独立,当在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设立“国文科”,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文科”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并且更名为“国语科”。这里想特别一提的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可以说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福音。在此之前倡导“言文统一”,“言”即“文”,“文”即“言”,严重扼杀了语文作为独立学科应有的味道,老师的讲,学生的听、写,都是“之乎者也”类的死板、僵硬,语文教育全然成了刻板说教、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赋予了更多的语言自由,同时也赋予了语文一种新的生命和机遇,语文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程少堂先生说“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审美个性所决定,汉语文教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它的审美个性就是语文味。”那么,我想说,这一审美个性得充分体现,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之前它的审美个性只是体现在一篇篇文章中,而不是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毕竟,这一时期是语文教育的转型期,很多旧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新的观念还在一步步的探索之中,叶圣陶、朱自清等思想家、教育家,立足实际,摇旗呐喊,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如叶圣陶提出“读写结合”的原则,朱自清做了语文略读的指导等等,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努力。这些思想和观念归纳起来,其实都可以归入“语文味”范畴,诚如程少堂先生说的“语文味是一个没有丝毫的学究气,但却是一个博、大、精、深,涵盖面极广、内涵极丰富的概念”。
通过近现代语文教育转型期的种种变化可以看出,“语文味”正是屏摒弃甚至抨击了一些旧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同时又吸收融合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思想,共同构建了这一崭新而又深厚的理论体系,所以它是“中国语文哲学或中国语文美学中的一个理论范畴。”,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囊括了多个意义、有着深厚理论底蕴的概念。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当代
语文教学探“语文味”的前景
当代语文教育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文味”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当代的语文教育来看“语文味”的发展前景。
当语文教育进入当代,随着大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本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迁。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语文教育才正式有了“语文”这一名称。随后,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工作在语文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上到《人民日报》社论,下到各学校的教研组,都在积极探讨语文的教学工作,一些专门的语文教育研究会也相应成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语文专业刊物应运而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交流园地。正当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欢天喜地,语文教育即将有大的改变时,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不久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一些人给语文课扣上了“政治课”或者“革命文艺”等帽子,完全扭曲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教育事业遭到了重创,现在我们的课堂还有政治气息浓厚的弊病,不能不说是那时侯埋下的祸根。到了1978年,语文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又重新抖擞精神,投入到新的语文事业中去。
1980年,重新修订的《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其中有这么一个强调,“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也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撇开其他东西不说,我想,这里面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语文课有自己的“特点”,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而一些实践者,只是看到了语文课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而没有看到“语文课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一层。也就是说,忽视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而使语文课有了“政治味”、“历史味”等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一些新的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如“四遍六步”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方针”,“启发式教学”等,显示出人们对语文学科教育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且认识也逐步全面、完善。90年代后期至今,语文教育领域又进行“大语文教育”的探索,就是打破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的狭隘空间,在社会生活中,拓展开放式教育的空间,努力寻求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这种融合却被许多人理解为各学科的“拼盘”,是“大杂烩”式的语文课。
“语文味”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诞生的,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课不是德育课、审美教育课、语言课、文学课……”,“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更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等等,可以看出,程少堂先生的眼光是敏锐的、及时的,他想用“语文味”把语文教学引上一个科学的、理性的道路,同时给语文教学指出一条符合语文课特质的教学方式,这无疑体现了倡导者的远见,也体现了倡导者是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当然,任何新思想的出现,都会有掌声和骂声,不管怎么说,我想,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味”应该有一席之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味”是一个新生儿,它还需要很多人来呵护、支持,当然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它的缺点,“语文味”也不例外,吸取它的精华服务教学是爱护支持它,指出它的缺点让人们吸取教训也是爱护支持它。尽管“语文味”还很不完善,就连最基本的概念界定还不能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也不能说清,或者不需要说清),但我想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一定会开花结果,长大成人,有所作为。
阅读资料:
1. 程少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载《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 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载2003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
3.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 刁瑞珍:《中学语文教学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