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当灵感骤然来临的时候》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作者:彭宏云   阅读次数:271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灵感骤然来临的时候

当灵感骤然来临的时候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次美好体验

深圳市海滨中学     彭宏云

总在原则和常规的丛林里漫步,也许有一天,你会慢下脚步,怅然驻足:曾经的山光水色,芳草萋萋怎么黯淡了光影;曾经的花香鸟语、心泉叮咚怎么缄默了清脆;曾经的兴致勃勃、诗情画意怎地销声匿迹?是因为前行的疲惫,生活的烦忧,还是心灵的老气?热情、趣味、活力、似乎正在离你远去——生命给你一个信号,你正在离精彩慢慢远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许是你我共同的感受。可是,只要你还关注着自我发展,你心里还装着为之奋斗的事业,就会很快找到原因:那就是,生活和工作缺少别致的构思和新奇的创意。

常掘常新的创意,来自我们瞬间迸现而稍纵即逝的灵感,最重要的就是灵感。人家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就突然想到引力问题,我们语文教师看到落叶飘零,就会想到自然界中生命的回归和奉献精神;人家看到热水壶里的水气冲翻壶盖,就突然想到蒸汽也许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力,我们看到山间泉水,就会想到她奔流的欢乐和追求的恒久不息;人家看到鸟儿张开双翅在空中翻飞,就设想如何给人类一对羽翮,我们看到鸟儿翱翔天宇,就会想到如果给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也许快乐和自由的终极……这些起初迸出的念头就是灵感,正是这些灵感突然驾临,才有了人类科学史上永放光芒的奇迹。语老师的感觉较之那些大家,一个是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探索不止,一个是在人文科学的路上感受惊奇。怎样让这些感受中的惊奇化为成功的喜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个人最真切的体验就是:当灵感骤然降临的时候,捕捉住灵感降临的宝贵瞬间,在你立足处深挖下去,不停止的深挖下去,下面就会有欢乐的泉流奔涌。

语文学科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要求我们,把健全学生人格放在首位,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操和具有人性美、人情美的活泼的人。而平淡没有活力的课堂,不仅会大大降低真善美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对真善美的敏感度,其本身就不足以表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美与学科魅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常常研究教学创意,常常酝酿和期待灵感,一旦教学灵感到来,就可能独辟蹊径,推陈出新,以新奇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带入求知的天堂。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爱心呵护好孩子因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产生的种种念头,还要善于把自己工作中一下子产生的某种积极的念头捧在手里,摆在案头,细细研究,它刚开始也许是“丑小鸭”,但你要坚信经过一个阶段的历练,它一定会变成“白天鹅”。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语文教学更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工作中如果能抓住瞬间产生的灵感,将会产生意想不到良好效应。

前不久我设计《孤独之旅》一文的教学案,就捕捉住了自己的教学灵感,让课堂教学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成为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段美好体验。

《孤独之旅》选自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所在,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美丽的童话。文章用优美灵动的文笔描述了一些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那些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扑朔迷离地上演,撼人心魄,催人泪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这是刚选入教材的一篇新课文,如此美好的作品,却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三的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可是我也不能让学生简简单单的略读这篇课文;那么怎样做到两全其美?我必须认真考虑,既要达到学习美文的效果,又要把握时间。因此,教学课文《孤独之旅》,怎样把课堂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成了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按照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来设置,把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弄清楚就可以了,还是应该另有创意?我反复要思索、推敲、酝酿。晚上,夜深人静,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孤独之旅》文中的画面一副副浮现在我脑海:熟悉的村庄、树木、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多么真实而让人惆怅的叙说啊,学生们也应该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孤独的旅途中,熟悉的事物只能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他们将头从翅膀里把拔出来,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多么温馨而又令人感动的情景啊,连鸭子也懂得人的心情,在主人的身旁依偎。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万青森森一片,空气里满是清香……一缕一缕的……杜小康不时的用劲去嗅……无数萤火虫把水面照亮……千万枝芦苇被风撅断……他不停的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芦苇茬戳破了他的脚……他已经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他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无边无际而又宁静美好的芦苇荡,给少年以孤独和恐惧,让他少年日趋沉静与冷峻,它以优美的姿态感染和抚慰着少年的心,磨练着少年脆弱的生命;杜小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向坚强与成熟的。自然的美,人性历练的真实,在作家的笔下融为一体,优美、灵动,极具感染力。我的学生们在孤独境遇下有没有产生对自然的特殊感受和对自己的个性的重新认识呢?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拿鸭群的羽毛上。杜小康的成长付出了血的代价,这种场面有多么令人心疼,我的心在颤动。学生的亲情生活中有过这种感人的经历吗?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蛋!爸!鸭蛋!鸭下蛋了!经历了,长大了, 英俊了,鸭子和杜小康一同成长,而他内心的喜悦只有真正识得成长滋味的人才能懂。

我反复咀嚼着语文新课标,反复推敲新课程关于语文教学的解说,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个拥有过孤独,却没有读懂孤独内涵的学生会不会好好把握孤独这一种特殊的人生境遇。他们是在孤独中消沉、颓废,还是在孤独中寻找积极的因素,搏得人生的奋起?学习这一课不正要达到这一目标吗?对了,目标就应该这样设置,终于,我的灵感乘着思维的马车兴奋的驾临,仿佛只是一瞬间,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我的想法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欢乐的闪烁。既然文章是一篇可以启迪学生情智的美文,何不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一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课呢?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文本内在美的欣赏、感悟和理解,又能以审美为核心来设计教学环节和步骤,开启学生审美生活的新篇章,教学环节设计的精巧也许还可以保证教学效率。

于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体验少年杜小康孤独之旅;学习文章表现美的方法;认识孤独也是一种价值一种美。

可是在实际设计教学环节时,怎样导入教学又成了困扰我的一个题目:是简介作家作品导入,还是叙说孤独这种情感导入?这么有名的北大教授应该讲讲,如果学生有缘兴许还能客串一下呢;课前应该先讨论一下对孤独的理解,再者课前我做调查,孤独在大部分学生心中是一种不好的情感,把它放在“合作”的对立面。或者叙说某个关于孤独的名言导入,听唱某个抒发孤独情感的歌曲导入,这样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趣呀。这样做是可以切入课文,但是会不会因为先入为主,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到学生对孤独这种情感的个性理解?同时开头就介入到对孤独这种难以把握的情感的讨论中,会不会因导入的时间过长而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还有没有既简洁又能调动学生主动感受课文主题的方法呢?我苦苦思索,经过再三比较,准备用简介文章出处的方法导入,虽然能把学生带入文本美的理解当中,但是我又担心会不会太老套、无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到期望的高度,这毕竟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啊,这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思维的线条和板块在我心中交织和翻腾……终于,灵感也骤然降临,不就是要学生理解孤独,一种价值一种美吗,让学生回忆过往含有的古诗文不好吗,既可以巩固积累,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美感,同时又切住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孤独中的一种爱国情怀;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孤独中一种缠绵深沉的思念;望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孤独中多么悲壮的感慨……想着想着,惊喜出现了,唐朝柳宗元的《江雪》浮现在我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真是太好了,孤独两个字都包含在内!我不禁为自己的发现叫好,这首诗写钓者在冰泠寒彻的雪中安然垂钓的情景,不正是孤独境遇中表现出的一种宁静、淡薄和坚强的美吗?那不正是孤独所呈现的一种价值一种美马?真是太好了,简直是绝了。课堂导入,就让学生回忆含有”“的古诗词!顺着这份灵感,我继续挖掘。要省时间,要明快的切入主题,要有趣味……如果就让学生猜猜这首诗,会怎样?对,就给他们四个字,让他们猜诗,千……万……孤……独……既暗示孤独乃千万世态之一,又能表示孤独的千万种形式和理解,同时它们是这首诗每句开头的四个字,猜出诗背出诗又能激活他们主动学习的和探究的情趣,学生也可以获取孤独也是一种宁静、淡泊、坚强的美的初步感受,而这些平时被他们忽略的感受也恰恰是学生上好这堂课的一种审美暗示,既可以弱化学生认为孤独不好思维定势,同时又能为本课教学鲜明而诗意的审美主题奠下感情的基调,还可以避免因教师对孤独主题过多的解说产生强加效应。教育界不是流传着一句名言吗教就是为了不教,这样做,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导入,是不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呢?

我把我的惊喜付诸实施,加上我制作的 蓑笠翁于寒江中独钓的美丽图片,实际的教学过程证明,课堂上学生竞相猜诗的情景,已经把学生的情趣调动,千万孤独这四个字,已经很好的激活了学生对孤独也是一种价值一种美的审美意识。后面的学习中根本不用老师去费精力阐释孤独究竟还是不好,学生已经对孤独有了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和正确而科学的理解。一次小小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就启迪了我的思维,我的教学灵感不断涌现,像清澈的泉流汩汩流淌,我的欢乐仿佛一条不会疲倦的小鱼,顺着它奔向未知却又明朗的远方。我开始感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分惊奇和令人欢欣的喜悦。

就是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在后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屡受灵感的亲徕:

我淡化了作家简介这一比较枯燥单一的环节,课上紧紧提及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且或国际大奖的事实、作家是将来可能是文学爱好者的导师这一事实,调动学生仰慕的情绪,交由他们课下自己去网上了解。

我改变了生词教学环节中一贯以单列出来认读为主的形式,结合本文是小说的特点,不讲读音,不说意思,要求学生用文中的生词串说。课上,学生曾俊雄居然把本课厚实、嬉闹、驱除、孤独、茫然、歇斯底里、明亮等词全用进去,虽然不那么流畅,但是他断断续续的表述,却给课堂带来一阵认真思考、大胆创造的清风,同时也带来一种轻松欢快愉悦的气氛,课文内容的表述自然也生动。虽然学生对词意不一定那么清楚或解释出来,但是我想他们已经把握了词语的语境义,还有什么比在这样的氛围里快乐的思考和自由的创造更重要呢?这一新鲜构想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和主要内容、小说的三要素等都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在文本解读的环节上,我大胆放手,设计教学主问题:有人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是一个美丽之旅,你怎样理解?我把传统的以小说三要素主线进行教学的方式,改成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自己的咀嚼感悟和相互交流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和孤独的价值,这样做恰恰符合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我在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量和探究深度、广度上适时的参与、调控,主问题不用讲解,已经得到充分的探究。最后师生一起共同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杜小康是否孤独?文章读来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你自己找一个方面进行解读?现在你怎样认识孤独?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研读文本,从人物心里活动的角度可以说杜小康是孤独的;而从文章的人物和景的角度分析,他有相依为命父亲,有心心相印的鸭子,还有让他由恐惧变成坚强的芦苇荡,而芦苇荡总以自然的丰姿撩拨着少年的心,正是在这样的真实、美丽、温馨的境况下杜小康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最终走出了孤独。这个问题的设计既可以解决学生对三要素的理解和挖掘,又可以引发学生审美情感的碰撞。第二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带动学生对“孤独是一种价值一种美”深层探究和领悟。

我把学习《孤独之旅》当作学生和少年和作家的一次心灵对话,随着交流的逐步深入,让他们从认识到“‘孤独之旅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到认识“‘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一种磨难之旅、挫折之旅,也是人生的成熟之旅、坚强之旅和美丽之旅

但是怎样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孤独是人生中的一个必由也必须的一个情感历程呢,我想学生们单单从杜小康的身上去理解恐怕印象不会那么深刻,况且深圳的孩子们已距离农村生活越来越远,他们很难领略大自然在特殊境遇下的魅力,更难理解一个农村孩子在家道中落的时候去放鸭子的心情,有的还天真的问我,“杜小康不可以不去吗?”“为什么不在家里陪着他的母亲,为什么要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放鸭子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包括识字读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篇文章人文性很浓、具有审美价值的特点决定,这堂课就应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为主。因此,在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特色,说出自己“曾经孤独”的经历后,又设计了三个过程,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阅读名人看“孤独”,走进自然说“孤独”,辨析词汇省“孤独”。

三个步骤,随着课堂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教学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学生们一个个踌躇满志,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我以排比句的形式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史料: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病魔夺去他的听力,在苦难与绝望中,他创造了史诗一般辉煌的英雄时代--孤独中,对艺术和生活的爱,产生了不朽的价值;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中度过,终身未娶,谦逊善良、拒绝吹捧,把亿万财富捐设为瑞典人最骄傲的世界奖项--孤独中,对人类科学事业的挚爱,产生了永恒的价值;为追求理想与冷酷现实做不屈的斗争,特行独立,砥砺不懈,最后投江殉志,他恣纵的文笔却创造了情感激荡而恢弘瑰丽的骚体诗篇--孤独中,对理想的舍生追求,产生了旷世的美丽;身在异乡,有独无偶,叶不能归根,脸上含着美丽的笑,在纽约的寓所平静的离去,没有三毛的凄婉和海名威的血腥--孤独中,用思想和灵魂诉说着美丽传奇当我要学生猜出他们的名字,并且要求学生仿说举例时,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被这一中猜猜品品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深深吸引。学生在充分思维和表达中,真正从名人的身上读出了“孤独的价值孤独的美”。

而我拿出走进自然说孤独这个环节,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和创造的激情,我经过反复的研究和筛选,决定用大自然中的孤独之奇景来感染学生,一幅美丽的星空图,蔚蓝的天空,繁星点点,一个少年乘着小舟,抱膝而坐,仰望着天空。此情此景,本身就代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情画意和愉快的心情刺激着他们的思维,学生的想象力犹如插上了翅膀,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审美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有学生说孤独,犹如泛舟在美丽的星空……天哪,当时,我就惊呆了,还是一个语文基础相对弱一点的孩子,竟然说出如此美丽的话,我肯定他说,你的想象力和离奇而贴切的比喻,真让我惭愧,我的句子是在实在难以拿出手,学生竟然不同意……夜晚,我也许是孤独的,但我可以仰望美丽的天空。伴随着掌声雷动,我深深感到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快乐,学生们创造的激情和急需表达的愿望也强烈的表达出来,蔚蓝的天底下,繁星眨着眼睛,好像要为孤独的我驱走心中的寂寞。”“美丽的星空,孤独的我,只能把你深深的想念.……相继展示的还有一幅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的图片,一幅矗立在漫漫黄沙中的金字塔的图片,一棵屹立在峭壁的青松的图片,学生还说出了许许多多大自然中的孤独景观,以孤独为话题说话,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说出了许多令人称奇的句子,一个接着一个,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那么,孤独究竟在自然和社会当中是个什么样子?学生能不能正确、科学的理解,并通过本文的学习,真正把握孤独呢?

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较高的审美体验,最后我决定从积累和省悟的角度,设计了一组辨析题,由学生回忆含有“孤”的词语,讨论分析他们的异同点,再把他们用一组句子说出来。最后他们找出了……孤僻、孤单、孤傲、孤独、孤立、孤芳自赏等。经过讨论,他们都能说出“孤独”与他们的异同:不善与人相处,那是(      );别人不愿与形影相吊,那是(      );惟我独尊,欣然自诩那是(      );顾影自怜,自视清高,那叫(           )。也许(      )曾与他们相伴,但绝不是一种自闭,绝不是消沉坠入颓废的情绪,它是在宁静中保持自我、审视自我、磨练自我、坚强自我,甚至成就自我的一种境遇……

 

课堂结束时,我让学生用一组句式表述对孤独的个人理解:孤独是一……可以……;决不是……,而是……。最后一个学生小结道孤独是一间情感的小屋,你可以获取自我和宁静;孤独是一座精神的炼狱,可以磨练你脆弱的意志;孤独是一方心灵的圣殿,可以摈弃烦躁和迷乱。孤独,绝不是一种消沉,颓废,而是成就自我的个境遇。我知道,这一堂课,我已经成功了。

灵感真是个好东西,在你苦苦思考后快乐的迸发,在你深深挖掘后,连绵的奔涌。课后,我不禁想起一首小诗来:

十年过去了

没有一滴水滴落

寂寞的风中没有一丝湿气

晶莹的露珠杳杳,

哪里去寻找它的踪影

这片没有降雨的土地

……

如今

我乞援我的智慧

滴出水滴

生出湿气

结出露珠

把这片昨天的荒野

润为今天的茵茵绿地

说真的,这堂语文课的教学,的确给我太多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有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有强烈的探索愿望,坚持下去、永不满足,奇妙的灵感就会不期而至;结合你丰富的积累、结合你教学的经验,只要你保持着我要创新的念头,灵感就会再现出非凡的价值和非凡的美。

                                                        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九日

 

 


最后更新[2005-10-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