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也谈“复习课”的语文味》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沈丽珍   阅读次数:230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也谈“复习课”的语文味

第三只眼看“复习课”

——也谈“复习课”的语文味

                       

沈丽珍

 

 


    复习课,就是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专题训练。这是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复习课的教学基本步骤。久而久之,复习课难免程式化,难免枯燥机械。结果是老师教得索然,学生学得无味。

与其这样,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换换方法?展现给学生的复习课兴许会另有一番趣味,别有一片天地!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          让“古诗鉴赏”有趣

 

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深刻,聚集、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总有几分隔膜。因此,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铺设欣赏情境、渲染欣赏氛围,诱导学生兴趣盎然的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方法之一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品读过程中感悟研究的心得。如,学生对诗人们总喜欢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及孤独寂寞非常不解,认为这些诗人心态有问题,做不了官就愤世嫉俗,有朋友家人怎么会寂寞呢?这大概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有关。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人的成长都绕不开儒家思想的浸染,因而都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象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苏轼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远大志向。“学而优则仕”,实现政治抱负是中国封建文人人生价值是否体现的最主要的标志。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文人因种种原因“学而优”但“不仕”,或“仕”途坎坷不平,所以把满腔的抑郁情怀寄寓诗中了。诗中的孤独,有离别的因素,而更多的,应该是才华找不到施展舞台的“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

方法之二是“专题讲座”,即把相关内容或具有相同因素的诗歌串在一起,进行专题性介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进一步深刻理解诗歌内涵。把高一、高二学过的诗词进行重新组合,把婉约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放在一起鉴赏,充分解析婉约词派的风格及语言特点。讲苏轼词的同时,联系前后《赤壁赋》,还引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苏东坡突围》,一个可爱、高贵、乐观,用优美诗文超越凄苦命运,极具才华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便会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学生。

教师的“铺垫”、“蓄势”,目的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主动性,学生由津津有味的“听客”转为兴趣盎然的欣赏主体。

首先是兴趣盎然的诵读。可微闭双眼,边诵读边想象诗歌意境:可摇头晃脑,边踏节奏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对仗、押韵);配乐朗诵,感受豪放、婉约的不同诗歌风格。总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其次是个性化的解读,把诵读中“泡“出的意境用文字表达出来,或调动自己的阅历、学识、文化积累,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个性的评述,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写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当学生把与诗人思想碰撞、心灵交流、感情融合的动态过程书写出来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体验、在创造。这种体验与创造也许尚嫌稚嫩,但学生也会感到其中的乐趣的。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当

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就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二、          让“现代文阅读”有味

 

   语文,是信息的载体。从文章中,学生能够得到对自己成长、发展有益的信息,会觉得不虚此“读”。语文,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从文章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外博大精深的文化,会觉得意味无穷。因此,首先要选择有“味”的文本。所选文本,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学生从中能发现、感受生命与生活之美,获得人生启迪,实现生命的重塑,提高获取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读完一篇文章,要求做题,给人感觉这样的阅读太功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角度。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读者试着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因此,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可以读完全文,也可读几段,关键是一定要读有所得。找出一处或几处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品一品,嚼一嚼,含蓄蕴藉的段落悟一悟,把品悟到的阅读体验写一写,优秀的心得佳作师生们赏一赏,精彩的语句在感悟的基础上背一背。

这样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深究的习惯,促使学生主动积累吸纳。学生在对文本亲身“会心”的、“有所得”的体悟中,文化底蕴不断夯实,思辩能力得以提高,“语感”越来越敏锐。这些“积累”的“成果”激发着学生阅读中的成功感、满足感、愉悦感,而这些感觉又牵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日渐浓厚。

有了阅读的意愿,良好的语感,对文章精深的理解,再辅以科学而又严格的书面表达技巧的训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效率就事半功倍了。

 

三、          让“仿句训练”有意思

 

仿句,首先要使学生感受仿句、理解仿句。方法是在训练之前,先进行相当数量的分类“听记”练习。所谓“听记”,就是老师把仿句练习的参考答案读一遍(不重复),学生凭记忆记录下来。如有疑问,就相互订正(错别字),相互提醒缺漏的语句。接着读一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各类仿句的要求,语言优美、内蕴丰富的仿句,还要求“快速记忆”,背一背。有了一定数量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

性高度分析句式、修辞、语言风格、感情基调等如何协调一致,学生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认识仿句,积累语言素材,不知不觉中还提高了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做笔记的能力。

仿句是一个开放性题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创造的快乐和自豪。或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点评仿句佳作;或录入电脑,出一辑“仿句精品坊”;或“未来诗人”(部分仿句相当于写一首小诗)作品即兴朗诵表演。如果学生的习作十分出色,不妨用它来替代参考答案。下面是以“光阴”为话题仿句,参考答案和一位学生的习作:

当太阳普照果满枝头的桃林时,当老人恋恋不舍得凝视周围的天地时,她不慌不忙地走着,叹息声不能让回头。(答)

当秋风吹落了枯黄的叶子时,当银丝爬上了父母亲的双鬓时,她无影无踪的溜走,叹息声不能使她回头。(习)

    写到这,不由想起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位艺术家朗读一篇“文章”,声情并茂,令听众感动不已。谁料,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份菜单。想一想,语文复习课的“味道”不会亚于一份菜单吧?

比如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诗人们仿佛不约而同的都有思乡情结。这因为汉民族没有宗教,当人年老的时候、失意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故乡,既是曾经的生存之地,又是诗人们的精神居所,是心灵的最后归宿。从中我们可看到诗人们执着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面理解作品。

 


 

 

 

从文言文教学中体会“语文味”

 

 董丽丽


每次和学生谈到语文,谈到语文学习,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就会抱怨,我们现在又用不到古文,为什么还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背诵呢?每次考试,我们最怕的就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一做就错,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现在的考试经常会有文言文阅读,而学生往往惧怕这种题目。我认为,学生缺乏的就是品味。语文味不仅可以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而且适合于文言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味的概念用到文言文中,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出味道,进一步了解我国深厚的古典文化。

基于此,我在教学生学古文时,首先就使学生明确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我们中学阶段所选文言文,一方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另一方面能够体现我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使学生在总体上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文学、文化精粹。此外,鉴于“文、史、哲”不分家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更能进一步理解中华几千年的深厚历史,以及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深厚的伦理哲学所蕴含的意义。将这些内容告知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便于他们更深入的学习。同时,提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品味,坚持用欣赏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真正品出“语文味”。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

俗语说得好:“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方法用到学习文言文中非常恰当,因为古文讲究的就是韵律,所以,读时要提示学生掌握好句读,这也需要向学生讲解一定的方法,以及关于句读的知识。不仅要学生大声诵读,而且要求学生真正读进去,真正走入文章的意境。讲解一篇文言文之前,首先就要学生大声朗读三遍,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读出句读,并且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同时疏通大意;然后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整体感知全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等文言常识。最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总会有一种与学习现代文不同的感觉,总觉得很难,心理上不占什么优势。针对此问题,我会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第一,我可以直接利用

网络找一些影音文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出来,这些一般都是古人摇头晃脑诵读文章时的精彩文件,学生都是有好奇心而且非常善于模仿的,因此采用这种方式会更为直接,让学生边看边读边摇头晃脑,这就很容易引导他们诵读了。例如:我在教《劝学》这篇古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当时学生都很兴奋,纷纷模仿朗诵的人,读出来的文章很有味道,体现了语文味所提倡的诵读要有情感这一方面。

第二,教师直接作示范,或者放录音,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诵读,知道该如何停顿,如何才能读的抑扬顿挫。我每次教文言文,都是首先教会学生诵读,我们所讲的语文味提倡的就是要体现出情感,而朗诵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我总是要求学生听录音的同时在下面小声跟读,并且手中的笔要随时动起来,将停顿的地方用竖线划出来,做好标记,自己再读时就没有多大问题了。总之在课堂上就是要手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做到这“五动”,诵读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二)理解

过了诵读这一关,接下来就要求学生能真正理解文章。我认为,我们要随时将“语文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所以,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最好少讲,而要发挥学生的特长,要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在学生自己翻译的基础上,看学生有什么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标,达到学生学懂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即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以前的填鸭式教学。

我在教文言文时一直采用的是这样的方法:先引导学生阅读,然后给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朗读原文,并结合文章所给注释自己试着翻译,如果自己有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做个记号或者和周围的同学讨论,或者直接问老师。时间一到,我会叫学生停下自己的活动,然后有问题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每次这时候,我就发现学生非常活跃,有问题的大胆的提出来,会回答的同学更是积极举手,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激烈争论的场面,同学们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真是非常投入。当然了,实在非常有争议的那就由我出面“调停”了。不过,有时候有个别思维非常活跃的同学对我的“调停”也不是很满意。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可以存在的,语文味不就是要品出味道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自己的感触,有自己的见解正是我们学习语文需要的。所以,我一直在“鼓动”我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非常认真的思考问题,而且要与其他同学一起争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体会,充分体现语文味。我从来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深的见解,只要他们言之成理即可,完全不要用什么“正确答案”来约束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深入去思考,才能有惊人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往往在上课时,尤其是文言文,我发现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讲的非常好,真可谓“头头是道”,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受到启发,而且能互相学习,引出许多新的观点,能够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对学生作阅读理解也有较重要的作用。

(三)落实

学完一篇文言文,要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拿练习题来测试,最主要的是文言文阅读。这里,就简单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按以前的教学,我们都是将练习放到课后去做,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练习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实践觉得,课堂上讲的东西不需要太多,完全可以利用讲完课后的十分钟时间引入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试着去做。当然这些例题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根据课堂所讲内容设置的。比如我在讲《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时,先将字词句都落实好了,然后有针对性的引入了一个关于实词的练习,一个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一个关于虚词意义和用法的题,一个特殊句式的练习,一个有关词语解释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形式很欢迎,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而且有不同的看法也能提出来。我认为这样做充分体现了“语文味”,因为学生能把老师的“讲”,自己的“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此外,在每个单元学完之后,我仍然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不断揣摩,仔细体会,一定要品出“语文味”,然后,我就利用单元测试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利用我们平时所学知识去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能达到“语文味”所要求的品味与感悟。

总之,我认为,“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是颇有现实意义的,给我们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的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思路,对于面临尴尬境地的语文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更是从中汲取了不少的养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在每一堂课中落实了“语文味”,那么,学生将会对语文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语文教育也会走出目前的尴尬境地,人们对语文也不会再用老眼光去看,而是愈品愈有味道。
最后更新[2003-12-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