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的理论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又把语文味的最高形式概括为:“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这向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激发语文课堂情感。
的确,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南朝梁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离开情感,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要有情感的激荡,本人刚刚走出学堂,踏上三尺讲坛,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首先听说“语文味”感到很新鲜,在蹒跚学步的过程中,我对课堂“语文味”也作了一些初浅的尝试,发表在此,请各位老师赐教。
一、 吃透教材,披文入情。
全国著名教师于漪曾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这说明了教师首先要在备课过程中自己先被感动,对授课内容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情,讲课时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情感受。为此我们教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深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激起自己的感情共鸣。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就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不是伪饰,就是矫情。如讲《记念刘和珍君》,不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和写作背景,就难以讲好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愤之情,难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深沉的意境。
二、 精心设计,怀情而教。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除自己充满激情外,还要根据所授内容的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步骤,细致考虑课本中的情感因素,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最终达到巧妙激情,使学生与作品的人、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其中韵味,进入诗歌的意境;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 ,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涵泳”、“赏析”中, 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当然,也要注意朗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结构特点,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性格、环境描写;戏剧教学主要通过分析语言及矛盾冲突来概括人物形象及戏剧主题,让学生进入角色,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因而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而必须立足于文章的风格与文体的特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 巧设导语,创设意境。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磁石般吸引住学生,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理通道,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但是要设计良好的导语并非易事,正像高尔基说的:“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的导语才是优良的教学导语?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四、 巧妙朗读,体验情感。
情感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朗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有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文学家苏轼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启发学生进行富有节奏和感情色彩的美读,并品味其情调,领略其精神,激扬起情怀,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学的境界大有裨益。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楚哀婉,低沉感伤,以读带讲,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染熏陶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文的教学,可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表情地朗读这首诗,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中,把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汇在一起,师生共同沉浸在作者缅怀爱妻的情感海洋中,这样,就能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五、善用语言,唤起情感
为了语文课的情味,教师要善于课堂教学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色彩。对不同的内容,不同情调课文的教学,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喜怒哀乐悲恐惊都要适度、合拍。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六、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这样,学生能够见人见物,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变抽象的东西为具体的东西、易懂好记,情绪为之振奋,思维也变得活跃,逐渐进入高度注意的情境之中,情感亦会油然而生。
人类的情感正如大地蕴藏的金矿一样,在后天的开发(启蒙)、提炼(培养)中变成闪闪的金子。“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将是枯燥乏味的,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把情感引入语文课堂,对于净化心灵,完善我们的道德情操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