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考纲研讨
文章标题: 《文言文复习方法》
出处:李伦琰 转贴    作者:佚名   阅读次数:525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言文复习方法

文言文复习方法和专项训练题

 

第一讲  怎样复习文言实词

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古字通假现象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通“谪”;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二、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②词义缩小。如“臭”,文言文中表示好气味、坏气味皆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③词义转移。如“涕”,古意指眼泪,而今义则为鼻涕;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而现在则成了贬义词;⑤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

三、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就文言文而言,其实是一字多义。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这就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确定多义词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要能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

四、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①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副词);②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被动用法);③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注意判别的两个原则,就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

训练题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阡陌交通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3、下列句中有两个通假字的是(      

A、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B、左手倚一衡木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乐”)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D、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

5、下面的四个选项中解释加点的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同意、赞成                    可能、许可

B    牺牲玉帛   指祭祀用的牲畜            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C    又何间焉   参与                           隔开、不连接

D    小大之狱   案件                           监狱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新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填写下列各句中名句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③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④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句子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                    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持就火炀之(靠近)                              B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

       瞬息可就(完成)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

C、顾野有麦场      (看见)                                   D、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德)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伍)

10、下面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志虑忠纯                                         B策之不以其道

寻向所志                                          执策而临之

C劝君更进一杯酒                             D聚室而谋曰

更若役,复若赋                                        今其室十无一焉

1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               日始出时去人近

B、蜀之鄙有二僧        肉食者鄙

C、几欲先走               几死者数矣

D、君之病在肌肤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的活用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京中有善口技者

C、若毒之乎?                         D、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神弗福也(赐福)                        B、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

C、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D、渔人甚异之(奇怪)

14、划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了的词,并解释它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在括号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得而腊之以为饵(                                             

 欲穷其林(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第二讲  怎样复习文言虚词

初中阶段要求熟悉并掌握以下13个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即:“之、以、而、其、于、者、然、盖、则、焉”。其中“之、以、而、其、于”应该重点掌握。

  “以”的基本用法

 “之”的基本用法

 “而”的基本用法

 “其”的基本用法

 “于”的基本用法

训练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前人之述备矣(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水陆草木之花(                    

悍吏之来吾乡(                    操蛇之神闻之(                        

3、下面句子中的“以”有一个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相同,正确的一项是(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固以怪之矣

C、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D、徒以有先生也

4、下列句中的“以”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必以情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E、以塞忠谏之路也       F、臣是以无请也

G、今以蒋氏观之             H、拂之,其印自落

5、下面加点的"""行者休于树"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骈死于槽枥之间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6、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战于长勺     C、受地于先王

D、欲报之于陛下也       E、苛政猛于虎也      F、吾祖死于是

7、下面加点字与“而山不加增”中“而”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学而时习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下面加点的“且”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况且)              B、存者且偷生(姑且)

C、年且九十(已经)                  D、余悲之,且曰(并且)

11、下列面各句加点的词,哪一种解释是对的?请在各句括号内填上正确的一项。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A、介词,凭借     B、介词,因为     C、连词,表目的

②前人之述备矣(      

A、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B、动词,到      C、结构助词,的

③吾视其辙乱(      

A、代词,他们       B、指示代词,那  C、语气词,表示祈使命令语气

④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A、连词,假若      B、连词,却         C、连词,那么

第三讲   怎样理解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与固定格式五类。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特点是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而以主语谓语相续,又常用语气助词“者”字置于主语之后表示停顿,用语气助词“也”字置于谓语之后帮助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句子,它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介词“于、为”的作用在于引出动作的施事者,助动词“见”字的作用在于表示被动。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三种:①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②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移至句首,从而起到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的作用。③定语后置。把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目的也是起强调作用。

四、省略句

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极普遍的现象,通常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四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更为常见。

五、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其特点是不宜从各种习惯用法的组成部分上来推断它的整体含义,它用于相对稳定的表达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这些习惯用法主要有表示疑问的“如……何”、“奈……何”;表示反问的“不亦……乎”、“何……之有”、“表示感叹的“一何……”;表示揣度的“得无……乎”;表示选择的“与其……孰若……”等等。

训练题

1、文言文句式主要有:①判断句;②省略句;③被动句;④倒装句;⑤固定格式。从学过的文文课文中各举两例,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下列句句中,属于判断句的是                             ,属于被动句的是                     ,属于倒装句的是                   ,属于省略句的是                            ,属于固定格式的是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⑶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⑸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⑺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⑼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角草木,尽死

⑽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⑾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⑿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⒀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⒁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C、中轩敞者为舱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F、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4、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B、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则人之食于虎者,无怪矣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将下列句子中的固定格式用横线划出来,并翻译全句。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下面各句依次属于哪种句式?正确的一组是(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贤能为之用

③何以战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倒装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B、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倒装句

C、被动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D、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9、下列句子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两条狼不敢上前,互相恶狠狠地瞪着。

C、苛政猛于虎也: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残暴啊。

D、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谁和我一道呢?

第四讲    文言文今译应该注意什么

文言文今译知识,可简要归纳如下:

1、主要标准

①信——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

②达——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无语病;

③雅——遣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作家风格,文笔优美。

2、主要方式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词语处理原则

①怎样理解就怎样翻译,单音节词往往可以用双音节词对译;

②解释不能直接充当翻译时,应按这一词语在句中指的什么来译;

③要适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④专用名词可不译,习惯用语可按现在的说法来译。

4、句子处理原则

①有省略成分要补出;

②句中词序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③无特殊情况,尽量保留原句型。

5、翻译步骤

①先给每个文言词语找出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②推敲疑难字句;

③调整句序;

④不忘加上标点符号。

6、注意事项

①可改变句式,但不可曲解原文意思;

②译文需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但不能追求“现代化”;

③可作必要的增删,但不可以随意地增减。

训练题

1、下面对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以宫中或府中而不一样。)

B、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的欢乐,不是不在音乐。)

C、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发生很久了。)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以前我不干这事,结果就病了。)

2、对下面句子解释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风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C、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愚公率子孙挖山的原因。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作者以莲喻君子的洁身自好品质。

3、下面译文正确的一句是(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情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因为有天下都紧顺的有利条件,所以能去攻打连亲戚也背叛他的人……

C、每与臣论此事,末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先帝)每逢与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恒帝、灵帝叹息痛恨的。

D、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来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以制定正确的方针。

4、解释下面文言句意有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停止耕作去田畔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B、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只是辱没在奴隶的手中,并且死在马厩里。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5、下边句中括号内是对划线处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B、其人视端容寂,(看着一端,神色平静)若听茶声然。

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第五讲  怎样正确地分析评价文言文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对文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③归纳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挑选若干文句编成四组,要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④正确把握故事的寓意、文章的主旨,并有作出初步评价。

分析思想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观点态度。要注意文章的思想倾向,抓住作者的感情脉搏,找出能反映作者主要观点的关键性词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态度和作品中人物的观点、看法及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并不一定等同,考生要注意区别。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可凭主观臆断,随意拨高或贬低。

②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指承接、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若能根据具体语境,注意前后联系,体会强调的 重点,就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③归纳某一方面的内容,关键要分清说话的人物抓住描述的对象,着眼于评价的重点,理清事情的因果。

④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必须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理清结构层次,归纳各层要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入文检验。这样就可以避开题目的陷阱,选出正确的答案。初步评价文章的内容,是对文章的鉴赏评说,也是对学生能力提出的较高的要求。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属于欣赏、评价范畴。它包括写人叙事的技巧,语言修辞的妙处,作者行文的风格等方面。

能够正确地分析评价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对初中生来说要求是高的,但由于试题大多是以客观的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所以难度并不大。

训练题

1、下面分析在误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用九个名词,铺叙了九个景点,构成了一幅悲凉萧瑟的秋景图,衬托出游子的落寞孤独之情。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句表现了陈胜的反叛精神。

C、《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是全诗的主旨句。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2、判断下面句子说法的对错(对用√,错用χ标出)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结尾写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必胜矣。”作者的意图是要说明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B、《愚公移山》是一篇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这则故事说明上帝是可以被感动的。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写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事举于土,孙叔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作者在文中列举这些事例的意图是:说明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句话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的作用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迁客骚人的感受的总写,也是后文的提纲。

3、对下面这段文言文的主要意思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取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A、写肉食才都很卑鄙,曹刿光明磊落

B、写曹刿满怀爱国热情求见鲁庄公

C、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D、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并请求参战

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出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③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A、①句中“日出而林霏开”写的是“晦”,“云归而岩穴暝”写的是“明”。

B、②句依春、夏、秋、冬之序抓住四季富有代表性的景象加以描写。

C、这段文字具体描写了醉翁亭周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D、这段文字融情于景,以“乐亦无穷”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趣。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出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A、这段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于刘备父子的心愿。

B、选段称颂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C、这段文字寓情于叙,表达了对     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D、这段文字寓情于议,字字句句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无限感激之情。

第六讲   怎样进行文言语段的综合阅读

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容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因此,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我们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文言语段的阅读和理解最常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读准字词的发音,特别是多音字和其他异读字。

2、读准句读,划准节奏,以及重点段段落背诵。

3、准确解词,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类和常见虚词。

4、准确译句,同时还要有理解这个句子在该语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语段的内部层次以及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语段及原文的中心和写作特色。

7、语言的特色,修辞的分析。

8、作家、作品以及风格,这里主要是指与语段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常识。

文言文语段的综合阅读题题型多样,不胜枚举,解答这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看选文,重整体。拿到题目,首先要将选文细致地读一遍,从客观上掌握选文的基本内容、大致特点;如语段,还要考虑它和原文的联系,如出自原文何处,原文的总体布局、中心思想,原文属于何种文体,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等,做到胸中有全局。事实上有些问题也只有熟悉选文,了解全篇后才能解答,如某些句子的语境含义、归纳层意、概括中心等,切忌不看选文,只看题目,急于答题。

第二,倡多思,重剖析。文言文整体阅读不仅综合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还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领悟、理解和初步鉴赏能力。而这些都是取决于思维的程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不假思索地答题,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针对选文熟读深思,对问题细加剖析,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第三,抓速度,重平时。文言文整体阅读容量大,难度高,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就能赢得较多的时间答题。由于选文全部出自教材,如果平时把有关课文都能搞清弄懂,答题时就会轻车熟路。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阅读理解在其包含的广泛性上,与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完全一致的。现代文学得好,把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技巧移置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训练题

1、阅读文言语段,完成练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取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边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弗敢专也(专门)B、未能远谋  (谋划)  C、小惠未彳扁(恩惠) D、齐师伐我(讨伐)

2、下边加点字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战则请从      B、小大之狱  C、再而衰     D、肉食者鄙

3、下边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      竭其庐之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公问其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其如土石何

5、与 “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战?                   译:凭借什么作战?   

B、可以一战                   译:可以打一仗

C、夫战,勇气也            :大丈夫作战,(是靠)勇气的。  

D、牺牲玉帛                   译: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7、第一段主要写的是(      

A、鲁庄公目光短浅,不能远谋。                 B、曹刿进见鲁庄公。

C、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D、鲁庄公召见曹刿。

8、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 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9、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10、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气                            D、交待鲁国战胜了齐国

3、阅读下面四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⑴对甲段中“林尽水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桃)林的里面到处都是水           B、(桃)林的尽头才是溪水发源地地方

C、(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D、(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⑵、乙段的关键句是(      

A、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B、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⑶、对丙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语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中。”

B、这段文字提到了先帝三顾草庐一事,表达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对汉室忠贞的深情。

C、“卑鄙”是诸葛亮的自谦说法,意思是说他的品德不高尚。

D、“三顾于草庐”即成语“三顾茅庐”。

⑷、对丁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是齐军败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作出的判断。

B、“夫战,勇气也。”是判断句式。

C、“彼竭我盈”中的“彼竭”,是指“齐人三鼓”而竭的情形说的。

D、这段文字论述了弱国必定可以打败大国的道理

⑸、下面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出生在忧患的年代,最后死在享尽安乐之中。

B、丙段选自〈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时给刘禅的“表”。

C、《桃花源记》一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在阶级社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D、丁段的原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过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二世无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发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⒈填写出这四段文字分别选自哪篇课文。

①         ②                  

③         ④                                  

⒉从表达方式来看,这四段文字中有一段不同于其三段,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⒊下面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⒋下面朗读时停顿有错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先天下之忧而/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⒌文中加横线的四个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①(先帝)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

B、②(桃)林的尽头才是溪水发源的地方。

C、③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④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事而死,这样好吧。

⒍下列说法中有错的一项是(       

A、①段中以“敬全性命”、“不求闻达”表明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

B、②段中“豁然”、“俨然”、“怡然”中的“然”字,词义都不相同

C、③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④段中“失期,法皆斩”一名反映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最后更新[2005-11-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