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体与道德思考札记
包思诺
引言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准则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工业文明价值观念之间的那种张力,就好比是一根具有最大韧性的皮筋,一端是传统的人生观,另一端则是当代尚未定格的价值观,两头朝相反的方向受力,人们便在这种价值观的张力中,彷徨,怅然,无所适从。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类好象在已经明了宇宙是什么的情况下,偏偏又生出来一种失落感。人类自两足直立以来,一直是按照自己美好的意愿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在有限的人生里,一切皆流,如果没有对人的本体价值意义的追求,有限的生命何以能堪?所以,对真、善、美的向往,一直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山姆大叔,遭遇“9.11”事件后,开始反思,试图从尚具童真的诗歌里去寻找一种慰籍。患有先天肌肉萎缩症,年仅11岁的小诗人斯特潘内克似乎又唤醒了美国人民追求人生的愿望。代价何其之大。这是自先驱培根倡导科学主义以来,人类一直沉醉在物质文明追求中的第一次沉重的反省。人们又开始去领会先哲康德说过的一句话:人类既需要高耸的烟囱(科学),也需要庄严的教堂(信仰)。人们又开始去领会人,作为社会的人,不只是满足于相对有条件的物质,而必然去追求那绝对无条件的东西。世界美好的图景是相对人类自身畅适的存在,才生发出意义。这不仅是人的本性的需要,它也是人作为理性存在价值的确证。
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中国这块大地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这块仍深深刻有农业文明印痕的社会,要面对开放的工业社会的精神洗漱,就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如果换上阿Q走了进来,顺手牵羊,在所难免,但难保Q生不会再预谋一场革命。中国的工业社会的发展远未成熟,我们却又要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切使我们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多元的道德价值取向,我们难免不会彷徨无措。几千年来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伦理道德突然间失去了依托。一种拜金与虚无的人生观与人共舞。社会的那种合理的作为主流的价值观,不知道又要经过多大的代价才能形成。因为担忧,也在彷徨,笔者把一些现象作为哲学问题思考,并未打算把这些尚未鉴定一定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现象”作细致地考察。笔者采用“INTERVIEW”(访谈)式的思路,从道德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或湮沦。
在90年代,一位这样的老干部,通过省吃俭用积蓄了整整一万元,当时是可以羡慕的万元户。那是一笔通过几十年蓄积节约下来的辛苦钱。当时正流行抢购风,老人在子女的怂恿下到市场买了一台将军牌彩电,价格为4500元,另外又买了一台松下电冰箱,价格为3600元。买回来的电视机,他除了在晚上七点准时开启,收看中央新闻联播之外,别无他图,.那电冰箱就更没有用场。他在自己单位红线外的一块土地上种了各种蔬菜,他能随时自给。他又怎么能理解在消费与效率充分的前提下“节约”这两个字的意义呢?要扬弃旧的消费观念,再建立新的符合市场经济时代主流的价值观,无异于一次生产过程 ,其过程有阵痛,也有产后的余痛,还会留下疤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过来的人,现在必然会面临一次精神上的生产阵痛。在社会价值观的嬗变过程中,人们的意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浮躁,形式各样。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同事间公开戏说自己是拉登的第五个老婆。不错,是戏语。夜梦都会系于日思,难道“戏语”就毫无意义了吗?每个个人不可能有“非有机体”和“非心理”的现象(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语)。前些日子,从媒体上听说有一位中年妇女公开声明自己愿意嫁给萨马兰奇,有人说她是为了引起人们注意,为了公司的经济利益,是“狗不理”效益。现在不是经常地看到故意写出错别字的招牌吗?无奇不有的世界仿佛变得越来越小。去年深圳市某家医院进行了首例变性手术(女变男),如果成功了,将会在医学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但这种建立在个人意愿而非真正性障碍上的手术,是符合人道的吗?今后象“假肢”这样的语词是不是也会失去其“残废”的内涵呢?笔者以为,这是开放的社会意识演变过程的一种浮躁表现。我们不是都能体会到现在的男女风情几乎达到了男露女张的的境界吗?时至二十一世纪里的封建君主制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原生的权利意义,但是我们仍能看到轰动全球的尼泊尔迪彭德拉王子弑君弑后及兄妹在内的家族悲剧吗?
我想把道德价值观比作一个阳台。阳台的作用是为了让人看得更远,或为了引进更多的阳光,让你享受更多的自由空间。如果没有了围栏,人随时可能高空坠地,阳台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那么阳台的设计自然要考虑给人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来满足人的最大自由的需求。当然任何事物的结果,都具有两重性。任何事物要达到最佳的或者说是最大限度而不超出“度”的效果,往往是要先付出超越“度”的痛苦。如变性手术,是以某些个别事例为沉重的代价,来换取全体的最大限度的行为自由。这样想又未尝不是件好事。外交部的朋友把美国“9.11”事件,比作一位走在大街上的成年人,一不小心被一个小孩打了一记耳光,当成年人转过身来找偷袭者时,小孩巳混进了来往人群。这位成年人于是随便在大街上抓到一个未成年人来泄气。这个比喻形象,但是认为“9.11”只是给美国这位“世界警察”的一次教训,就轻描淡写了。这次事件会给美国甚至世界的文明的进程带来什么的影响呢?原本民主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开始了“反省”,为了捕抓恐怖分子,取消了随意入室搜查的禁令,航空安检必须脱鞋,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行为,现在山姆大叔都能接受。可以这样理解:为了你的安全,我们不得不牺牲你的自由。恐怖分子驾机撞楼的行为又可不可以理解为“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概念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想有几个人能不偏不倚地说得清楚呢?法国大革命多年之后,罗曼罗兰不无感慨地说:“自由,自由,许多人在你的口号下,做尽了坏事。” 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其政府的经济对外扩张的行径,并因此惹来了为“自由之故”的打击报复。同时,美国人民以往的那种自由与冒险的个性,也从此受到了威胁。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当然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不管代价有多大,都得人类自己来承担。在我们中国这块大地上,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的思潮和行为,真善美的价值观遭到空前的洗劫。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诗人喊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谁都知道那是一把开启真善美的大门的钥匙。北岛的《回答》,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渡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虽然人们并没有停止追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年代的阴影不是我们现在这一两代人能挥洒得掉的。人们的心灵被严重扭曲。物质的和精神的后遗症,百年难解。据说,有些人到了美国,或者是因为拿不到绿卡,或者是因为缘分,不少的人与“傀老”结亲,遭来由台湾地区留学青年的蔑视。杂交优生,这是不辨的道理,又有什么不理解的呢。这或许又是一个“人穷志短”的选择。当时你有机会要求”公平“的权力吗?
在经济日渐国际化的今天,爱情的价值观有了超速的发展。以往我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爱情或婚姻是建立在其社会制度所决定的金钱之上,同时,我们又根据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哲学,来肯定金钱利益上的爱情或婚姻终究好过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性的爱情或婚姻。不管是那种制度下的爱情或婚姻,如果一方以牺牲另一方的尊严和自由(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意识的尊严和自由)为代价的爱情或婚姻,那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们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工业文明的感召下,弄醒了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因此,开始有人把婚姻比喻为“打伙”生意。也有人设想科学能让人活到千岁的时候,婚姻必然要实施有限合同制。这些观念无一不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形成的。马克思肯定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是说明了人的无限性追求是在有限之中的发展过程,而任何有限的存在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扬弃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而这一无限过程正是人的生命的一种有限的快乐的体验。如果連这一点也体验不到,人生何以能堪。不堪的表现便是一种浮躁、彷徨、无所适从。
笔者最近调解一对夫妇间的矛盾,从中格物致知,进一步了解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那种不知所措的浮躁心态。女方当天向老板辞职,打算第二天回内地,好象是“驷马难追”的决心。笔者直接坦然地揭示了他们那种无所适从的心态:他们来深圳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经济收入是原内地的近十倍,但高收入却并没有带给他们安全感。他们内心中的那种他们自己都说不清的失落感是什么呢?在内地的国企里,他们即使没有“主人翁”的意识,至少也有“谁怕谁”的心态。现在,他们感觉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主体意识气氛的同时,却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即使再回到内地,也不可能找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感觉了,他们“无处可逃”?他们需要思想,他们更需要抚慰。
尼泊尔王储迪德彭拉王子难道不是在人之为人的主体意识完全沦丧的精神下失去了理智吗?当代美国哲学家奎因(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提出了“本体论的承诺”这个命题,这在西方哲学界引起长达十多年的争论,从而改变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论调。再加上人本主义思潮的响应,人们仿佛又开始在呼唤形而上学。
哲学引语与思考 <一>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个年代里,几乎与“错误的观念”可以划上等号。即使到了今天,人们即使不嗤之以鼻,也将缄口不语。我们原来对它的了解只有一句话,“它是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笔者初涉形而上学,但又不想让人告诉我“你有幽默感是好事,但你知道得太少”,因此,既不敢在此给它下定义,同时也没有资格把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在《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三位作者合编的这本书里是这样定义的。本人整段抄录如下:“出自人类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康德语)乃是为了解决人的有限性的无限追求的矛盾,确切的说是对人的此在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把本体论或形而上学视为把握客观世界的理论是前康德近现代哲学的话语,康德对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为了拯救本然的形而上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在这一意义上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但只有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才真正解决人的有限和无限性的矛盾,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现实的归宿,从而最终扬弃了形而上学。”
从以上这段定义里我们不难看出形而上学有两种,一种是康、黑、费、马四哲所批判的传统独断论的近代理性派的形而上学,那另一种,应该正是奎因的“本体论的承诺”,即人们所呼唤的出自人类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所要研究的问题。黑格尔说过,只要是人,他就是一个形而上学家。叔本华和海德格尔说,人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动物。人对无限本体的追求乃是人所固有的自然本性。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人本主义的关怀,理解为解决人的有限和无限性矛盾,并不是要把现实的世界排斥在外,相反它是要通过现实的实践过程来解决的。马克思却能更清楚地看清了人的本质。他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正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质。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最基本的本质,因此,真正的现实的人就是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在实践中获得了确证。“—当人类开始自己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把自然界转化为自己的存在,同时把自己变为对象性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为人的快乐和确证,人的有限的生命因此才获得了无限的延伸。
我们不得不佩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真知灼见。然而人的自然属性,如无限膨胀的欲望与有限的思维能量之间的矛盾,是丰富的物质生产过程与结果的享受就可以解决的吗?现代人的生活,由于现代工作性质而产生的精神压力,使人们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现代精神疾病,科学能医治吗? 9·11事件之后 ,美国人染上的恐惧症,难道靠长期吞服镇静片来医治吗?变性的人真能在术后消除变性前的心理障碍并能享受变性后作为人的快乐吗?其行为结果是对自己负责吗?
哲学引语与思考 〈二〉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命题:只有处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第二个命题:具有道德价值的出于责任的行为,其履行价值不取决于所要实现的目的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行为。第三个命题: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即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对于康德的这三个命题,第一印象是,哲人仿佛成了“道德夫子”。我自然是想到了“责任呀,责任,许多人在你的口号之下,吃尽了苦头。”在这个口号下的“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具有时代印记的牺牲品。其特征是以牺牲一方的根本利益并要求履行职责为代价的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也能体会到教育者是以高度的“责任”,同时无形中以牺牲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把学生当成相对静止的(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施教对象。其实问题不在“责任”本身,而是人们对“责任”内容的不同把握上。不同的时代赋予了“责任”不同的内涵,同时,又规定“责任”在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它不仅仅取决于如康德所谓的“善良意志”,它更取决于其本身的物理尺度。如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继续把受教育者看成受教育的死的对象,或者直接认为是被改造的对象,那教育者是不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如果教育者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资格,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将以失败告终。受教育者也将以牺牲自己在一定的时期里失去了获得一定量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机会为代价,责任就在赋有责任行为人的责任操作方向中的失误。素质教育把受教育者提高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后,几千年来一向视为“人梯”、“春蚕”、“红烛”等雅称的教师职业的价值顷刻间失去了依托吗?
康德把职责与“善良意志”挂钩,显然不能解决问题。他提出的自由与“善良意志”也是建立在“职责”与“善良意志”上的构想,也只是徒有虚名。现代的口号是:责任与制度结合。因为制度是人制定的,因此带有其主观性,虽然它在规范人的行为和促进人的工作效率上,起到显著的效果,但在其间也出现了不少的违背人性的行为结果。如果这种制度不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准之上,其结果更为可怕,可笑。据说在一所小学里的一次晨会上,(01年11月的某个早上)学校校长针对学生乱扔纸屑的现象,在晨会上公开宣布,“从今天起,抓到谁乱扔东西,罚款50元。” 且不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这位校长似乎对制度的形式情有独钟。有这样一位领导,因为对制度下的工作效率得心应手,因此对国家机关规定的妇女生育后的产假以及男方也同时享受的法定假制,这位领导非常反感,从而导致了不少的笑话。
康德道德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他既反对违反人性的中世纪禁欲主义的道德观, 同时,他也不赞成缺乏客观标准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主张的经验主义的幸福论。 他着力地批判了经验主义的幸福论是以行为的效果是否产生了物质上的利益为依据。 康德指出了行为的动机论。 他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同时认为幸福服从于道德, 而道德却不依赖于幸福。 他认为只有道德的人才配享受幸福,同时,有道德的人也应该是有福之人。
02年1月16日的晶报18综艺版一篇题为“我还没有打败自己”介绍李连杰近况的文章。记者说他的武功不仅打败了对手,也打败了观众,但还没有打败他自己。 这个命题意义十分深刻。不妨再摘录一段李生对自己的评价:“我学了点武术, 在媒体的帮助下,成了观众心目中的英雄。 其实,我们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小人物,名与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与进取。”从这段话中,我们看不到半点虚情假意或故作低调,也见不到丁点儿现代人的浮躁怅然。当记者问到他的家庭与幸福观时,他对人生的体会可谓意味悠长。他说:“所谓‘明星’,那都是别人看你,在我自己心里我永远都是一个普通人,去好莱坞之前去好莱坞之后,没有什么区别。”他那种畅适自如的心境不得不令人佩服。他说,“利智(他的妻子)也一样,她是我的好妻子,孩子的好妈妈,在我眼里,她一定是好的,不然我怎么肯为了她付出我的事业、我的生活,甚至将来有一天(可能的话),为她付出我的生命,都是心甘情愿的。”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现代爱情与婚姻的价值观。他为妻子的付出包括事业、生活乃至生命,其前提是她是一个好妻子和孩子的好妈妈。反之亦然,利智作为好妻子和孩子的好妈妈的前提是,他应该是一个好丈夫和孩子的好爸爸。李连杰进一步指出,“就是你首先要多付出,多理解对方,男人和女人的想法是绝对不同的,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正因为男女有别,所以好妻子和好妈妈,好丈夫与好爸爸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李连杰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象这种成功人士是人类中的凤毛麟角。所以,作为个案,他具有样榜作用,而不具普遍性。他本人将来是否能一直保持这样好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也还是个未知数,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费希特的“均衡论” 有可取的内容。他强调人的欲求利益与道德要保持均衡适度。它既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也反对现代社会中的拜金腐败。其“自我与非我的相互规定”的命题。对人类的自我反省提供了方法论。费希特发现了人作为主体的内在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努力”,即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从而使客体成为可能的力量。这种自我努力既具有充实无限性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对有限性的反思与调整。笔者认为这种内驱力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的身上,很容易找到。其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满足了主体存在的需要。费希特的哲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以自我为基础的主客体的同一,进而说明“自我的存在。”
迪彭德拉王子在情人拉娜与王位继承的选择之间,居然花了长达七年的时间自我斗争,与王室斗争,与舆论斗争,结果还是以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以两者皆抛的形式,完全失去理智。尼泊尔王子不可谓不是一位世界级成功人士。香港PEAR媒体在追踪报道中,我们却只能听到被采访的受惊的王储工作人员追忆王子屠杀之举,归因于王子从小娇生惯养及其受过各种智育和体能上的高等教育后的飞扬跋扈。不识庐山真面目,难道只缘生在此山中?
进一步强调人的本体定义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哲学家费尔巴哈,把具体的,感性的,以自然为基础的人作为新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体。他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具有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它们分别指向人的理性、意志和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意志本质的追求物——幸福,费尔巴哈是这样界定的:幸福是一种感觉,首先是生物的一种健康的安乐状态。生命本身就是幸福。(这实际上把人的生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幸福就是在上述状态下,才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追求提出条件。费尔巴哈又是如何看待意志与德行的关系呢。他认为,义务与意志不是道德的根据或来源。意志可以是德行的产科医生,人的本性是道德的真正来源。
记得在80年代中期,在读研究生阶层曾经对潘金莲背叛武大郎与西门庆鬼混行为是否道德,提出质疑。在封建体制下人们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
卖身契约在封建社会是合法的(事实)
潘金莲被卖身与武大郎
————————————————————
因此,武大郎享受潘金莲忠一的行为
现代逻辑的思路是:
卖身契约是非法的(理想)
潘金莲被卖身与武大郎
————————————————————
因此,潘金莲不必履行婚姻的义务或意志
马克思人的本质规定与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嫁接
根据费尔巴哈意志与道德关系理论“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根据义务,根据意志而有道德,而是他根据本性就是道德的。”现代人又怎么可能不会为潘金莲叫屈呢。现代人是以封建制度里的卖身契约是非法的为前提才能得出潘金莲不必忠一的结论,并开始意识到封建社会人的那种抽屉式的等级关系的残忍。我们不难想象一幅这样的图景,在那样的年代,即使那些三妻四妾的人物也会向潘金莲呸呸 呸!费尔巴哈说人“也借助于意志而成为道德的,但意志不是根据,也不是他的道德性的来源。”也许是翻译上的原因,笔者无法肯定费的“根据本性”指的是根据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或人的精神属性或三者合成。作为历史的唯物主义者,我们自然会这样来理解人的本性。“人类来源于动物界,这个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或多或少,在于兽性与人性程度上的差异(恩格斯语)。”至于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实践性,能动性和作为“类的存在物”的群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核心。人的精神属性,恩格斯比作“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的本性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如果它作为道德的根据,它不但是人的生理自然需要,也是社会中人的社会规定(包括义务,意志等),它更是一种如花朵般美丽的精神追求。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种含括人的三种属性的本质是何等美好的符合本体要求的道德概念,但人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因此,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武松并非英雄,而是无处可逃的逃犯。人类的道德要达到“根据本性就是道德的”境界,不知要付出多大代价。费尔巴哈所规定的“本性”概念不一定是这样子的,也不可能有这样子丰富。笔者是根据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规定来设定费尔巴哈的“本性”内涵 ,这是笔者的嫁接。
王储迪彭德拉虽然登上了王位,但是他在实施大屠杀时,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社会和精神属性。用人类人道的医学语词来定义,他已精神失常。他已经失去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区别于动物的意识机制。他告别了“类的存在物”。熟知的“狼孩”的故事就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区别于生命活动同一的动物的有力确证。
“哲学就是人学”,这是费尔巴哈的伟大的命题。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就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用实践与劳动的本体观来确证了人类命运和生命的存在意义。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已不再感到有多么的神秘。通过与自然界的交往,人类意识到了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我们虽然不把它当作母亲或“上帝”的赠品来崇敬,我们至少还是把它当作一位人类的诚实的“生意伙伴” 。马克思早就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文明将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随着物质文明阶段性的高度发展,人类反过来对自己的存在及存在方式发生了兴趣,给予了更多的关爱。“过眼烟云,人生苦短”开始不断的袭击人类的心灵。聪明的人类学会了用时、分、秒来规范人生的过程,从而他开始珍惜自己,不想再欺骗自己,不想再背负精神的十字架,甚至表现为一种自私而不以为耻。他有充分的理由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充分地享受自己之为人的本性规定。他会在“无处可逃”的前提下尽情地去沉醉于东风。他也会在“今夜星星多美好”的图景下去追思瞬间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尊严,如同人的生命,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命的意义及其过程的价值就被赋予了神圣的内涵。现在去回想“伪罪自杀”一词的使用者是何等的残忍。哲学家们在理清自己的思维,不断排除非哲学性的概念,更加一致专一地关注人性的学问。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核心。哲学能抚慰“无处可逃”的人们吗?
结束语
人性问题属于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必将越来越丰富。它是人类在改造大自然和创造自己的大社会的实践中逐渐丰富、发展的。它是人类实践和劳动历史的产物。
当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并获得相当条件的物质水平的时候,同时发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丧失,不知所措的时候,科学又能做些什么?在人类社会大生产以及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意义被遗忘于时代的“强迫性消费”(马尔库塞语)中,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指斥的:“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地在别人身上唤起新的需要。”
中国的哲学思考,除了泊来品之外,传统的儒、道两家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及其行为规范中。当你入世时,它们有“兴奋剂”的作用,在你出世时,它们又能发挥“镇静片”的功效。几千年来,它们二合一,象一个“不倒翁”。如果某一天这个“不倒翁”发现自己竟然穿着一条超短迷你裙,上面印有各种不规则图案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无地自容?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人类的生活方式趋同一致性,在人类的工业文明主导人们思维形态的趋势下,那根两头受力,具有最大韧性的皮筋,需要人类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完全失去其张力呢?也许这种正是人类本体丰富多彩过程的前提。
品味与意味
一
“不用到年底盘点,我们现在就可以确定,这个简短松脆,绝无可能夹带任何口音的洋泾邦英语将是2005年最热门(应该叫超级热门)的一个词。”这是晶报月刊《本色生活》Feature头条策划者的一篇“PK与选秀”的文章摘录。
洋泾滨英语最早出现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是一种带有很多中国语文特点和口音的英语,像夹生饭,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一种不附合英语语文规范的英语,在当时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的人群里流行。策划者这样说,是针对“超级女声”PK冠军李宇春唱的英语歌而言。宇春的英语,因为简短,所以松脆,把元音有意无意地简化,却意想不到地获得了受众的惊喜。季军张靓颖的英语歌,发音纯、真,地道,如果只听其声,不见其人,还真会以为是西方歌手。靓颖曾自我介绍说,“我姓张,张靓颖的张,张靓颖的靓,张靓颖的颖。”这样的表述,曾经是笑话,现在好像有点丁香味了。这有赖于靓颖表述时发音清洁。靓颖的歌路宽广,这也是评委的看法,将来的发展前景并不会比宇春差。
把英语歌唱出中国味,我不知道是不是今后的品味。我闻到的是一股硝烟味。
我期待靓颖的英语歌碟早日上市。
二
PK一词无法考查,据说是player kill(玩家的杀戮)的缩写。有作者撰文“我PK,我快乐”,说PK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意义,一种快乐的使命,并号召我们将PK进行到底。今夏“超级女声”将PK意念推到了高潮。大约15万名女性,最小的6岁,最大的89岁,涌入这场造星运动。五音不全的平民 “歌手”,无地自容的原生态,仍历历在目。苛刻的、不加修饰的评委满足了大众窥探隐私和观赏小丑的心态。05年出现了选秀节目大比拼:它们有《我型我秀》、《梦想中国》、《星光大道》、《非常6+1》、《残酷一叮》以及《康煦来了》。有人说,人“贱”人爱的时代来了。
人生何时何处不PK。我想人们真的想看残忍的PK游戏,可以去看莎剧《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PK人、事古今中外如出一辙,只是生发的方式不断变化。70年代前后的中国不是有一场长达十年的典型的PK大表演吗。其残忍与滑稽的程度,无可比拟。其实PK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书法家王子猷曾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前往好友戴安道的家。子猷却不曾敲门就往回走。有人不解,他说,“我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一定要见到他?”
子猷在与自己PK,因此表现出一种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
三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每一个公民都有说话的自由和权力,个性主义、意见表达成了这个夏天的标志,标志着以往那个封闭、压抑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 “超女”运动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吗?“个性主义”理解为Individualism,是对的。它曾被译为“个人主义”,也是对的,只不过在特殊的一段时间里,什么东西加上个“主义”,就马上会上升到政治的意识形态里。我想“个性的彰显”比“个性主义”来得轻松些。不冠上“主义”的东西,好办得多,像它如果最初就翻译成“个性的彰显”,那么这个词的本身的命运要好得多,也不至于到现在还有“特嫌”的味道。
十几万人勇于参与PK游戏,并能换来社会的进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的PK我作主”,就像周杰伦说的,“我的地盘听我的”,这是一种强烈的个人意愿。你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你可以批评、辱骂,也可以沉默、跳楼,没有谁理你。你有完全的自由支配你的行为,如同笔者在这里说,这些所谓的PK娱乐节目,品味实在是不高,但是意味隽永。
牺牲了品味,把意味当作一棵成树来载培,即有观赏性,也值。
包思诺 2005/9/22
思诺语文随感笔记(二)
一
我和英语语言的关系,就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朋友。汉语,以表亲一样的姿态,自信有一丝血缘的优势,强力介入我的中年生活。英语反而变成了情人的角色,以后就只有偶尔亲热的份了。
二
我与英语有过高峰体验,就如同我的英诗“September Mind”里表现的:
September Mind
The whole September is
Caressed in the smart shine
Trees smile in bliss
Whatever I see is fine.
September mind is clean
And takes dominion in the coming weeks
Unless the devil drops in
And tears my cheeks.
This year’s September
Is so good as to make me sing
And to everything never say no
And myself in appreciaton fling.
这首英语诗来自美国当代诗集《夜的抚慰》(2002年)。诗的大意是:阳光抚慰了整个的九月。树木也在幸福地微笑。我所看到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九月里的心境是那么的妩媚,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还会占据主导的地位,除非有病魔缠身。今年的九月是这么的美好,我真想放声歌唱。对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我都会欣赏。
英语要求我的是那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一种original composing(原创)。它在乎“曾经拥有”。我知道它最憎恶的是赝品。它不是很喜欢“故宫”,是因为故宫经过后人多次的修复与改善。
我因为了解它,使它兴奋,并时不时地要与我相约。
三
汉语的温润和诗意般的妩媚,最终让我觉得,它才是与我共舞,相濡以沫的伴侣。在《等待》这首诗里,虚字实词转化的语文感受,我着实玩味不已。古人说得好:“下虚字难在有力,下实字难在无迹。”在汉语中虚实的转化能表达强烈的主体意识,英语望尘莫及。
等待
以分、秒来安排今天的事
但没有好好把握时间的律动
坐下来练习,让思想先行
或许在门外他想了又想
然后,推门而入(半掩的门)
接下来,将我拥抱,再展开
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
像一粒种子,刚破土而出
见阳光耀眼,拱一拱背
再抬头,抖一抖身上的尘埃
身子像羽毛一样轻便
但若有所思:要是正好
赶上他推门,一股微风介入
一定能,将我吹出窗外
我也许就是门外“汉”,随时可能进入,将她展开。我也许就是屋里等待的“她”,等待他来与我共舞。那份等待的心情是这样的廹切,好像世界突然由面变成了点。她在期待一种有情趣的前奏,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永恒的概念。汉语,就这样开始与我纠缠。
包思诺 2005/10/31
思诺语文随感笔记(三)
一
在汉语句子里,宾语喜欢紧随句子的谓语动词,不喜欢在自己的前面,有太多的修饰语存在。汉语句子习惯一“气”呵成。
张志公先生举例:《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与王熙凤说着话的时候,“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如果把形容少年的修饰语放在“少年”的前面,作为宾语的“少年”就离动词太远,“气”就会滞住。这是不符合汉语言思维逻辑的表达方式。申小龙先生认为汉民族语文追认一种心理时间的逻辑天籁。
西方语言的句子以动词为中心。动词在汉语的组织里,并不是最有价值的成分。刘姥姥见着王熙凤时,心里忐忑不安,这时忽然听到靴子脚响,便急于想知道,是谁来了,然后才去关心来者的相貌和身段。这是汉民族心理的逻辑思维。汉语句子不以某个动词为核心,却追求心理时空,并前因后果地表达思想。
二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以“气”作为世界的本原。中国传统的哲学以为万物之形由气变化而来。这是汉民族的一种世界观,也是汉民族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申小龙先生说,声气的顿挫与句法结构浑然一体。古人最初意识到的造句法则,正是人的声气止息的法则。
汉语句子习惯先说先发生的事,后说后发生的事,而英语句子往往通过一个中心动词的时态变化,先叙述后发生的事。把“刘姥姥进荣国府”一句翻译成英语,应该是这样子的,才算得上地道:
Grandma Liu heard of (听到)the boots’ steps nearing and saw (看见)a boy at the age of 17 or 18 years old, who was pretty and charming, and luxuriously dressed when she first entered (进入)the Rongguo mansion.
所谓地道就是要按照民族语言的习惯,或者说民族语言的自身规律,来表述。在英语里,刘姥姥进荣国府,然后与王熙凤说着话,这两个最先发生的动词,放在了句子的最后面,这在汉民族语言里是不可想象的。
三
汉语里的逗号,实在是很重要。
我们看看“刘姥姥进荣国府”一句,汉语里除了最后的句号,中间还有七个逗号,而翻译成英语之后,却一个逗号也没有了。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汉语讲求声气的顿挫,是汉语言文字最明显的,区别于西方语言文字的地方。在汉语里,即便我们把“刘姥姥进荣国府”一句中的逗号全部弄掉,我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自然,而且必须在原有逗号的地方,作出声气的停顿。再看看:
A grenade thrown from the tower burst harmlessly on the ground.
在英语里,这是一个简单句。(动词是“burst”(爆炸)。“harmlessly”(无伤害地)是副词。英语里的动词地位最高,而直接修饰它的副词,地位仅次于动词。如果把英语比作一辆小房车,那么动词就是它的发动机。) 句中没有逗号,它体现了英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简洁和地道。下面几种翻译,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哪一种,最符合汉语言文字的表达。
1, 炮楼里扔出了一颗手榴弹,炸在地上,没伤着人。
2, 炮楼里扔出来的手榴弹在地上炸开了,但没伤着人。
3, 炮楼里扔出来的手榴弹并无伤害地在地上爆炸了。
很显然,第三句的翻译里没有一个逗号,却最不符合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译者,显然感觉不到汉民族语言里的“声”与“气”。
要是单把英语句子的组织,比作组装一辆房车,那么汉语句子的组织,就如同设计一辆房车,前者只需要普通技工,后者却要求专业的工程师。
包思诺 2005/11/3
与狐共舞 狐亦风流
一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里曾塑造了“嘉平公子”的形象。公子外表秀美,潇洒倜傥,引得女鬼温姬投怀送抱,荐枕侍寝。当公子得知温姬是女鬼时,温姬劝慰公子说,“顾君欲得美女子,妾亦得美丈夫,各遂所愿足矣,人鬼何论焉。”
公子想,是这个道理。 公子的父母不肯放过, 但他们不管用什么驱邪的办法都赶不走她。结果有一天,公子给家里的仆人留了一张便条,便条上“花椒”写成了“花俶”,“生姜”写成了“生江”,“可恨”写成了“可浪”。女鬼温姬见了,大失所望,没想到自己跟上这么一个空心人。于是她留下一张便条,愤然离去:“何事可浪?花俶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
从此“花俶生江”,如同杜甫“子章髑髅”的诗句一样,有驱邪镇恶的作用,从此在民间流传。
在午夜里,风流才子一直梦想着要与媚狐嘻戏,就像今天的冲浪者,在等候最刺激的浪花。张国荣生前仿佛一直在追摹狐媚狐姿,因为达不到真正的境界,干脆提前离别人间。
二
才子纪晓岚格外喜欢狐精,以为男人女人都不如。曾经有两个媚狐侍寝一个读书人。一天晚上,书生像往常一样在院子里纳凉,她们突然从屋檐上下来,责问道。
“先生是读书人,姐妹共一婿,是何道理?”
“我是人,我只知道人理。鬼有鬼礼,我真的不知道。”他吱呜地说,不敢相信她们会这样来纠缠。
“此人模棱不了事,我们还是另外找个了事的人。”她们愤怒离去。
即便是土拔鼠,谁又不是一直都在苦苦寻觅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读书人知书,应该更能识事达理,但往往自谋太深,太巧,偏偏坐失良机,坏了好事,正如纪晓岚说的,“此士人诮于狐,其小焉者耳”。
我想,如果让成龙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应该不是问题。
三
一女鬼尾随尚在人世的丈夫进入一间政府大厦办公室。他下车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有人在自己的耳边说话,就像一股微风擦过,但是他不敢相信,那就是二年前过世的妻子的声音。
办公室内气氛庄严,大班台旁边还立了一面国旗。那官员坐在台前,好象是在看文件,头也不抬,只是要说不说地吱声了一下,“坐”。
见丈夫一声不吭地坐在一边的沙发上,双腿并拢,像在等侯发落。女鬼生前对他无比敬畏,死后满怀思念,见此景况,往事如烟。她没想到竟然生前没有,做了鬼才有机会见到这一幕。身价千万的丈夫原来只是一个废人,来此讨生意。女鬼满肚子的窝火,正要离去,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来侍奉那官员。
中国文学里狐精鬼怪的风流韵事,或惩恶扬善的故事,都格外的生动。今日的鬼话,不知道在千年之后再来阅读,还有没有人与之共鸣。
像邓丽君或Hepburn之裙钗,天生丽质,或许某一天修炼成精,世上有几个须眉能与之共舞?
包思诺 20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