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味儿”在飘荡之一》
     阅读次数:225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味儿”在飘荡之一

程氏“语文味儿”在语文界轻轻飘荡……

 

语文教学力求“语文味”

桐乡市濮院小学 郑惊女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君在上《太阳》一文时,他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太阳挂图,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太阳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说太阳很大,很热,离我们很远。老师又问,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说,关系很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老师说,太阳到底有多大,多热,和我们有多远,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要了解这些奥秘,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一课。接着,他就利用一些数据和事例把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的作用等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也明明白白,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最后,他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一堂课,可能有人会说很精彩、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就不对劲,整节课充满了“科学味”,却没有了“语文味儿”。

是的,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听这样的语文课也犹如是在嚼蜡,没什么趣味可言。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在大力提倡生命教育的今天,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呢?

一、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1、挖掘唯美细节,把握情感色彩

当我们拿到文本,我们必须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也就是文本中的唯美的细节。以前,我们把有些问题考虑得太复杂,似乎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舍不得放,导致美文被瓦解得支离破碎,毫无味道可言。我们可以尝试摒弃一些烦琐的环节,把课堂重点设计为:品读语言文字的精美,感受作品的动人情节,学习人物的传神刻画,发现生活中的朴素哲理。和人物故事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一同呼吸一同律动……不必一堂课面面俱到,只求某个情感点深挖细掘。如品读《再见了,亲人》,就要引领学生品味感悟体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一惜别之情;品读《买火柴的小女孩》,就要引领学生对小女孩那悲惨的命运深表同情,从而激起对旧沙皇制度的无比仇恨之情;再如《再见了,亲人》可抓住其中的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来进行深挖细掘。“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的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中朝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吗?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

2、注重情感体验,找准情感支点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的文章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去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饱含激情,必须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势态情感,教出课文情感,调动学生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这篇课文时,就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我引导学生理解体悟小珊迪高尚的品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这个句子:“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然后指名多人诵读此句,并说说你在朗读中读出了哪种意思?接着紧紧抓住“他不是那种人”来追问“他不是哪种人?”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他不是说谎的人;不是欺骗人的人;不是不讲信用的人……

最后再激情朗读这个句子,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激情在孩子心中燃烧,自然朗读也打动人心了。

可见,激情是体验“语文味”的情感支点,激情是体验“语文味”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二、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

语文味还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记得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总忘不了文中的描写先生读书的样子:“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将头拗过去,拗过去。”这文中的先生可真的把语文味十足地读出来了。

对于意境优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手段,明确“写了什么”,身临其境去品读,诱使其头脑中现出幅幅画面:如读《春》就要读得眼前鸟语花香,春光明媚,莺歌燕舞,彩蝶双飞;读《绿》就似见苍翠欲滴,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荷叶连连;读《台湾蝴蝶甲天下》第三段:“它们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翩翩起舞,犹如片片彩霞在空中飘动。游人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神秘的仙境,顿时感到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姹紫嫣红的万花从中,蝴蝶翩翩轻舞,溪水丁冬,好一片彩蝶飞舞、春意盎然的景象;而泉水流经山谷,又是何等的清澈、清脆、清新;游人置身于如此美妙的环境中,视觉、听觉都有了无穷的活力与美感。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要引领学生动情地用音调低沉、节奏缓慢的赋予强烈情感的语音“表达读”,这“表达读”是学生们对敬爱的总理的无比敬佩之情感,它会直接感染着、引领着、诱发着学生,使他们和文本、作者同悲伤、同悲切、同哀悼、同怀念……这样,启发学生细细品读,其中言语有尽,而意味无穷了。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句读、重音、节奏、抑扬、快慢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使语文课读出味道,要注意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有读的意识,但对学生没有要求,甚至不负责任,只一句简单的“读书”了事。学生就会变得盲目茫然,不知怎么读,甚至应付了事,以致无味可谈。二是教师就是不给学生读的机会,只顾分析来分析去,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恰当的精彩的点拨与评述,恰恰相反,通过好的渠道吊起学生的胃口,指导学生以“可视性”为目的进行品尝,进入意境,展示情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如教学《鸬鹚》一课时,我就紧紧抓住“渔人站了起来,用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鸬鹚便扑扑地下水了。”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鸬鹚训练有素;渔人悠闲自得……)这“一抹”抹出了什么?(抹出了鱼儿;抹出了收获;抹出了快乐;抹出了富裕;……)。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再如品味《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漓江水,在抓住“清、静、绿”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将句子改为“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绪的心律,也同这漓江的水汇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运动,一起起落,一起变化,变成“清”、“静”、“秀”的漓江的水,而那水也变成了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

总之,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味”浓浓的课!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 《中华读书报》2003716

3、崔峦:《增强创新意识,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1999.11

4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最后更新[2005-11-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