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语文味儿”在语文界轻轻飘荡之二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如何突出语文味
温州二中 吴积兴
主题阐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还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毫无疑问,“综合性学习”对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认识理解的差异,不少人陷入一个误区:无限膨涨“语文”的外延,践踏语文个性和尊严。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了自然课、政治课、历史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综合是实现了,但是语文却丢失了。语文课程中可以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但语文教学决不能越俎代庖,决不能失去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但“综合”和“活动”仅仅是手段,在“综合”中拓宽视野、丰富文本,在“活动”中感悟文本材料,在纵横交错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才是综合性学习的宗旨。而要想把握住这个宗旨,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必须要突出“语文味”。抓住语文的根:语言文字;捕捉语文的灵魂:民族文化;点燃语文的性命:丰富情感。
案例描述与评析
【案例一】
为漫游语文世界插上翅膀
课件上,一只美丽的白蝴蝶扇动双翅,为我们开启了此次“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的序幕。望着学生眼中跃跃欲试的兴奋,我知道他们已经为此次综合性学习开展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今天迫不及待地要在“温迪路上的语文”为主题的展示课上汇报自己辛劳的成果了。
【镜头一】名为“后街女孩”的小组成员上台了。只见她们熟练地操作电脑,打开幻灯片,在简短的介绍之后就为我们播放了一组她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店名广告。“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富有特色的店名,比如:饮食类的‘老三样面馆’、服饰类的‘浪漫一生’、医药类的‘佰草堂’等,都很都特色。而且我们还发现,店名也跟人名一样,都寄予着商家某种美好的寓意,比如‘快活王’这个服装店的店名,店主想让他的顾客们穿了这衣服更快活,越买越想买;‘唯我独尊’,讲出了店主觉得自己的商品是独一无二的,非常棒。”
【镜头二】“我们找的是温迪路上的对联与标语,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学问。现在就来看看这些对联与标语吧。”这是号称“忍者无敌”的小组在向大家汇报他们小组的收获。“我们想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搜集的这些对联和标语中你最喜欢哪一则和喜欢的理由。”一语刚出,就见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学生一:我喜欢“沙县小吃”的对联“诚实乃为人之本,守信是经商之道”,它突出了“诚实”和“守信”是生意之本。
学生二:我最欣赏茶庄的那句标语“价格优惠,质量保证”,突出了价格低,质量好。
精彩的课件、独到的汇报、积极的参与、活跃的氛围,这似乎就俨然是一堂成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了。但在这热闹表层的背后,我却在极力寻找“语文”模糊的身影。学生用自己的眼观察到了语文,也用他们的手捕捉到了语文,但他们对这种语文大世界的认识仅仅是生活化而非语文性的,这并不是我们开展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衷。
“同学们的汇报都极为精彩,不得不让我对大家都刮目相看。现在我们已经从商家取名的目的和顾客心理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店名、对联、广告语的优势,接下来我们能否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一番‘专业化’的审视呢?”看着学生们若有所思的眼神,我便紧接着说道:“我先来举个例子吧,也算是给大家抛砖引玉。比如我也和刚才一位同学一样,很喜欢‘沙县小吃’的对联‘诚实乃为人之本,守信是经商之道’,因为它运用了语文上对偶的修辞手法,显得工整严谨,而且作者还善于运用联想进行写作,从为人品质的诚实联想到经商的守信,让人看了这副对联就觉得店主不仅是个诚实守信的人还是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积极以语言品味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们找到的内容。
【精彩回放】学生一:我认为“好旺角”这个店名取得好,因为这个店名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首先在地理上就有一个地名叫“好望角”,让我们觉得很熟悉,其次“旺”和“望”同音,既指生意好,还蕴含着店主希望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有远见。
学生二:我喜欢“佰草堂”这个药店名,因为它使用了“神农尝百草”这个典故,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药店,同时还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学生三:我觉得“五味和”的店名独具一格,“五味”听上去就表示这家商店有“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口味,应有尽有,而“和”则是指把这五味融合在一块,显示了这家温州百年老店高超的技术和博大的胸襟。
学生四:我喜欢的是一则药品的广告语“拥有康富来,健康财富滚滚来”,这则广告语用了拆字法,意思是只要身体好,就会赚钱。
学生五:我喜欢的是茶庄的一则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春满门”。我觉得这个对联用得好,“天增岁月人增寿”是说人们喝了这里的茶,就会增寿了;“乾坤”的意思是天地,“福满乾坤春满门”是说福也装满了天地,春色的美景也塞满了门庭,它不仅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而且还把这家商店的店名巧妙地隐藏在对联里,就是“天福茗茶”,这是语文中的藏头诗吧!
……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但,语言是语文能够轻舞飞扬的翅膀。要想让学生能在博大的语文世界里恣意徜徉,就必须借助他们这对翱翔的翅膀。
【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我们大大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使我们看到与语文世界的衔接原来还有如此宽广丰富的时空。然而当我们一次次为这种前所未有的拓展而欣喜若狂之时,却也在不经意地丧失语文本有的尊严和力量。教师如此,学生亦复如此。
“语言是语文的载体,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洪镇涛)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关键和基础便是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当是为我们提供了接触不同风格语言的机会、提供了大量感性阅读语言的机会、提供了理性思索语言的机会、提供了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综合性”带来了语文学习“无涯”的广阔和自由,但“语文味”却始终是综合性学习独特的美感和芬芳。守住语言的根,便是守住了语文这方故土。
(温州实验中学分校 朱彬茹)
【案例二】
案例描述与评析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各小组选出自己的代表,在全班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成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讲故事、编剧本,也可以展示搜集的资料、图片,还可以制作课件或编辑手抄报等等,只要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即可)。然后再利用两个星期的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准备进行知识竞赛。
一、第一个环节:讲述英雄的故事。
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
生1: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生2:黄继光堵枪眼,刘胡兰宁死不屈。
生3: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生4:……
师点评:不错。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虽然这些英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好的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二、第二个环节: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生1: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生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毛泽东《七律•长征》)
生4: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生5:……
师点评:刚才大家背诵的这些诗歌都是反映或者描写战争的,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领略了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感受。
三、第三个环节:记忆战争的成语
比一比,关于战争的成语,看谁说得多。
生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
生2:乌合之众、四面楚歌、揭竿而起。
生3:打草惊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备。
……
师点评: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记住了成语知道它们的出处吗?
(学生讲与成语有关的故事,教师补充)
四、第四个环节: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生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 孟子》)
生2:胜负兵家常事,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三国 诸葛亮)
生3: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 柏拉图)
师点评: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反思】
活动展示的过程是短暂的,但整个活动的收获是巨大的。从过程和方法上说,学生们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随处可见,而且通过这次学习许多同学们都被中国古代的一些诗歌的磅礴气势所打动。但是在整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一些遗憾,尤其是在“如何体现语文味”的问题上,还做得不够。现就其问题,阐述一点粗浅的意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材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目的。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语文课堂也成了为英雄人物歌功颂德,向党国权威顶礼膜拜的场所。在这堂课中,这些因素有所遏止,但并没有销声匿迹。在“英雄故事”的环节中,无论是学生的讲述还是教师的点评都有着个人崇拜和说教的因子。诚然,语文教育不可能完全排斥政治因素,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的教化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应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去熏陶感染学生。如果,在故事陈述之后,让学生以“我从英雄身上学到了……”或者是“如果我就是……(英雄名字)”的话题展开讨论;如果,在吟咏了诗词之后,让学生深入品味一下战争诗词的风格,感受一下诗人们无畏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如果,在记忆了成语之后,带领学生总结一下成语里的智慧;如果,在战争名言的慷慨陈词之后,教给学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些许法则……是不是在“积累了一些语文知识的同时又传承了民族英雄的精神和文明”呢?是不是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又积淀了传统文化、丰富了生存智慧、提升了人生境界”呢?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绝不能让政治主宰语文课堂,使语文再度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和附庸;活动课要有语文味,绝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积累背诵和热闹肤浅的展示上,我们强调“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撼于课堂”,还要有文化的种子在此萌芽。
(温州实验学校分校 林晓瑛)
【案例三】
案例描述与评析
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
【案例描述】
在活动课伊始,四位主持人就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摘自《世界中学生文摘》的一篇文章《报复与报答》,并对此作出简要的评价“报复别人的人最终报复了自己,当然报答别人的人最终也报答了自己。生命的可贵在于感恩”,从而引出感恩的主题。同时,也奠定了本堂课的情感基调。接着,主持人以极具表现力的诗意的语言贯串起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配乐表演《上帝与一位婴儿的对话》让人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圣洁;小组唱《可爱的人》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童年与母亲相处的美好时光;评书《恩情未还》引人愤慨,让人感叹,使人心酸;诗组朗诵《感恩的真谛》再次把感恩的主题唱响;有声的语言无声的表演——短剧《雨天的故事》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泪光中观众们不由自主的跟着学生哼唱《感恩的心》(手语歌曲)。短短的四十分钟,感恩的主题深入人心。
课堂上成功的展示离不开课堂外积极而又充分的准备。当听说要向全校公开这堂活动课时,同学们激动不已。一张以“感恩”为关键词的搜索网迅速铺开。同学们大量阅读材料:杂志、报纸、图书甚至自己平时的语文积累本,凡能接触到的资料他们都不放过。大家群策群力,根据主题的需要,表现形式的多样合理,通过比较筛选,最后,大家把目光锁定在《上帝与一位婴儿的对话》、《摇篮曲》、《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懂你》、《大铁锤传》、《感恩的心》及与之相配的《雨天的故事》等几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上。
【精彩镜头】 从《大铁锤传》到《恩情未还》
李盛江和董司帆等几位同学在处理《大铁锤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选择的是,他们准备把它修改成评书的形式,可改来该去,总感觉有些不对劲。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在老师的指点下,凭着对文言文的敏感,他们很快找到答案:“‘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是歌功颂德的。这篇‘传’所记述的对象是马家爵,是个人人痛恨的人物。” “文章以传记的形式调侃的语气来写,显然无论是内容还是感情色彩都很不符合这次活动的主题。”“由于发表在网上,文章在用语上缺少严谨。”“文章在写作形式上,采用文言语言,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修改这样的文章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到底怎么改呢?经过苦苦的思索和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最终总结出以下几条修改原则:首先明确我们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马家爵未报父母二十几年辛苦养育之恩的深深的遗憾以及他给父母留下的心酸与世人的指责这种行为的痛恨。为切合这一目的,他们把题目《大铁锤传》改为《恩情未还》。其次我们对马家爵的情感态度是否定的,因此文中的褒义词要改成贬义词或中性词。如“性勇猛”中的“勇猛”要改成“暴戾”;把“甲烈公”改成“其”等等。最后,要突出言简义丰的特点。不能突现主题的文字要“删”,力求使语言变得严谨,符合文言的要求。如结尾“忆往昔,甲烈公饥寒交加,艰难成长,父母苦心,含泪抚养,今毕业在即,未还父母之恩,先行辞世,虽留大义,却失真情。吾仰慕甲烈公久矣,虽不得亲见,但汝威名长驻耳根。汝即赴瑶池,吾无限悲伤,号泣祭奠,难诉衷肠!愿汝九泉有灵,佑中华天长地久,日月同辉,呜呼哀哉”一大段文字,不知所云。这样的结尾,不仅起不到情感教化的作用,同时也会削弱活动主题的表现。经再三斟酌,他们把这段话改为“忆往昔,其饥寒交加,艰难成长,父母苦心,含泪抚养,今毕业在即,未还父母之恩,先行离世。呜呼哀哉,以此警世”,简明扼要,突出中心。
【精彩镜头】 用情串起串连词
最令编辑策划组头痛的是如何编写串台词。有的组员开心地说:“这个简单,不就是把这几个节目串串起来吗?”有的组员却沉默了: 串台词的编写,直接影响到展示的效果。平时他们最怕写,现在却要他们编排这么一次活动,的确有些难度。怎样才能将零碎的材料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把感恩的主题步步引向深入呢?于是我问他们:“你们最喜欢写什么?”“评论。”学生回答说:“评头论足,很有意思。”“那你们就写评论式串词吧。”在我的提醒下,学生对所选材料进行了评价。如“报复别人的人最终报复了自己,当然报答别人的人最终也报答了自己,生命的可贵在感恩”;又如:“可悲啊,二十几年的辛苦养育,到头来却换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与世人的指责,五朵绽放的生命之花凋谢了,四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倒塌了。试想,如果马家爵拥有一颗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老师的尊敬之意,对同学的珍惜之情,那么这惨不忍睹的场面就不会发生了”。果然评价准确,一针见血。鲜明地表达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可过不了多久,学生又问了:“老师,你觉得老是这样的形式,是否太单一了?”“那你们觉得怎样的方式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我反问道。“诗一般的语言加上修辞的润色,那表现效果肯定不错。可是我们不大会。”学生面露难色。“不大会我们可以模仿,甚至可以引述一些好的语句。你们想想有没有值得模仿的文章或好的语句呢?”。经过点拨,学生的串词趋向多样化。有引述式:如在开场白中,学生引用《报答与报复》这篇文章引出活动的主题“感恩”,再如结束语中引用马斯洛的话对大家提出美好的祝愿。还有仿写式:“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母爱是衣,为你送去温暖;母爱是灯,为你送去光明;母爱是光,照亮你的心灵……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母爱可以使你在孤独中得到欢乐;母爱可以使你在失望中得到希望;母爱可以使你在冷落中得到幸福。(仿流沙河《理想》)”整个编写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母爱的神圣与美丽,同时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反思】
这堂课的准备过程及成功展现充分体现了语文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整堂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师生双方都得到情感的感染。这就是“语文味儿”。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资料的寻找是活动课开展的前提。材料的处理是活动开展的重头戏。在比较、替换、增删的过程中,同学们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通过对语言的潜心品味,同学们在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积淀。在串台词的编写中,学生调动了自己各方面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而这一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本”,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一般综合性活动课的关键所在。在用语文中学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点,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因素也必然得到加强。课堂的展现紧紧围绕言语形式进行。活动中,学生以对白、评书、诗组朗诵、讲故事的形式传递信息,通过语言展现自己对“感恩”的独特体验。语言文字是展现情感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其他手段的介入则是辅助语言文字,使之更好地表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比如音乐。以语言文字展现为主,其他表现形式为辅,确立了活动课中语文的主体地位,活动课不再与“语文味儿”背道而驰,语文课不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也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它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与撞击。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教师紧紧把握住情感的特点,创造与情感相吻合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整体提高语文素养,课堂上弥漫着一种浓浓的语文味。比如活动中三次出现背景音乐,《上帝与一位婴儿的对话》的背景音乐空灵柔和,《感恩的真谛》轻快和谐,《雨天的故事》凄凉优美。音乐的融入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荡,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而唱歌则是语言和音乐结合的产物。学生以唱的形式表现语言表达情感,如《可爱的人》《感恩的心》,歌词中不乏优美语句,学生唱熟了不仅会记在心里积累起来,更会转化为行动。“语文味的核心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语文课要使学生越来越善良,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程少堂)。”《感恩的心》这一活动课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整堂活动课让人充分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境美、构思美和情感美,使人得到情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温州实验中学 甘晓泉)
案例分析提升
如何才能让语文综合性活动真正的富有“语文味”,上面的三个案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相关的探索:
1、 抓住语文的根:语言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根本就是积累沉淀。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才能使语文不变“味”;不忘品味语言,才能使语文韵味十足。案例一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并没有简单满足于材料的获得,而是从材料中教会学生领悟到语文的存在,抓住了语文的根本。
2、捕捉语文的魂:民族文化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摘自程少堂《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语文教师和学生要做好民族文化的积淀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案例二,并没有停留在对材料的占有,而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材料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思维。
3、点燃语文的命:独特情感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 (摘自程少堂《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案例三,在综合性活动中时刻注重点燃语文的性命,挖掘情感点。从主题的确定,到内容的选择,到串连词的撰写,无不围绕情感展开。学生在进行综合性活动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得到情感的熏陶。
相关问题
1、“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对“综合”二字到底做何理解和界定?
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突出‘语文味’”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统整性,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存,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3、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所谓的“语文味”还有哪些理解?
相关资料
资料1 语文味和语感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教出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
(摘自程少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资料2 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本体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洪老师的回答明确而肯定: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也就是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因为:一、母语(本族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可见,把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母语),正是包含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二、在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言语成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通过阅读范文,学习规范、优美的语言,迄今为止仍然是学习母语的一条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各国语文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文选”的形态,决不是偶然的。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就不可能不同时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本族语是对学生进行普通教育的基础。本族语本身包含着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摘自:《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评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嘉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