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味儿”在飘荡之三》
出处:岭南闲樵 转贴    作者:中学语文教师联盟   阅读次数:214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味儿”在飘荡之三

“程氏语文味儿”在语文界轻轻飘荡之三

 

于漪谈语文味

添加:中学语文教师联盟 李伦琰转自http://www.hebxtedu.cn/xueke100/home/view.asp?articleid=102

听于漪讲座有感

(改革,改革,其实有些东西,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吧,大概也正如程少堂先生所提倡的要有“语文味”,无论怎样改,语文最本质的东西不能变,无论怎样改,教师最关键也是“育人”_____引自本文)

1117,有幸听到于漪老师的一个讲座,主题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以下是自己根据当时的笔录整理后的一些内容(括号里的内容是我的一点看法),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讲座内容摘要如下:

一、为什么选择教师?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今天见到于漪老师,感觉她精神很矍铄,她说已70多岁了(不太像啊),工作了52年,“年龄大”,她说这就是她比别人优胜的地方。

(许多人说年轻是资本,许多人觉得自己年纪太大,其实如果自己能够清醒地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就不用羡慕别人的青春,而且经验也就是一种资本),她说她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基础教育的教师。

(很朴实的一个心愿,真的能把做好一名老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的话,我想离成功就不远了)

她回忆起读中学的一位老师,对她影响很深,因为她说她以前很调皮,上课时放两本书,桌上一本教科书,如果课不好听的话就看放在抽屉里的小说(大概成功的人都很会利用时间),可是,这位老师的课让她听得如痴如醉,如诗如画,尤其他讲到《故乡》时,首先他描绘了一幅月下瓜田美景图,然后写少年闰土“动态”的出现,她觉得很新奇,因为她第一次听到“动态”这两个字,随之他语调深沉,讲到中年闰土的时候,不禁潸然泪下,她觉得非常惊异,因为她想:为什么自己读书没有这种体会,而老师会掉眼泪呢?再后来,她又遇到一位老师,讲到李后主的词时,她的感觉是分不清这位老师是李后主还是她的老师了。因为这位老师所讲的话,所读的诗句都好像出自他口中……

现在她明白了,这就叫做“投入”,在教学中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感情。

她说她很幸运,在一生中能遇到不少优秀的老师,而“一个老师往往影响了一个学生的命运。”而且从这些老师身上她明白到,做老师要有“文化底蕴”。而且能成为这样的老师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她有句座右铭,是一句古话,它告诉我们怎么样的人才可以当老师:“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师也。”于是,她更明白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老师,而“选择了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因为她觉得人民群众把自己的重托交付给我们,我们就应责无旁贷,身上应牢记人民的期望,于是也就更应好好地教书育人,而教育不仅也不应只停留在知识上,而要让学生德才兼备。在德国有两种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一是教师,二是警察。在国外也有个说法,教师就是榜样。所以她更明白到身为教师是崇高的,社会对老师的要求或期望是很高的,那自己作为老师的话就更不能选择平庸。

(如果每个老师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追求崇高,那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会提高,可悲的,在我们现有的教育实情看,往往是一些最不优秀的人才选择老师的志愿,而现有的师资队伍大部分又是迫于无奈,敬业精神从何说起?可悲啊,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教育和造福后代,如果迫于生活而选择教书这份工作,连自己都不喜欢当老师的话,就谈不上什么献身,所谓敬业也是一句空话,而事实上这样的老师占据了老师队伍的一大半。)

(正是因为以教师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豪的人,才能真正造福学生,造福后代。)

二、怎么样的教师才能让人信服?

1、言传身教:(平常的几个字,我们许多人却很难做到),如《论语》里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她说,如果一个老师的粉笔字写得好,她的学生也会有意模仿(惨,我的字写得不怎么样,那我可真害了学生),而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评论家,他们心里都有一把称,所有的老师都是学生评论的对象”。

(真的是这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在报纸上曾看到一个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两个同学打架,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谁也不肯原谅谁,家长也来了,僵持了很久,还是没有人让步,而且是男女同学,事情后来怎样我就不知道,但当时我的感觉是,如果老师平时对待学生都是呵斥的多,指责的多时,对于学生为人处事也受到很大影响,说“包容”,说“风度”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话,他们也自然会反问,老师自己都不包容学生的缺点,叫学生怎样学会包容呢)

2、人格魅力:她说:“在一切教学工作中,都是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她又说,“无论怎样的管理,都比不上教师的人格影响。”她举了闻一多的例子,学生说闻一多的课像上音乐课一样,尤其教一些屈原的作品时,分不清他是屈原还是闻一多了。她又举了一个教授上课,(是谁?我听不清楚,因为她有点地方音,是江苏口音吧),说他上课由于太精彩了,教室坐不下,到饭堂,饭堂坐不下,到操场,尽管当时没有麦克风,也没有扩音器,但诺大一个操场,依然能听得清清楚楚。

(哇噻,太厉害了,确实,当我们用一套套的管理办法去控制课堂纪律时,收效依然甚微,学生还是屡说不止,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身的吸引力不够啊。突然我也想起曾经向我们学校的心理专家请教,“为什么学生上课总是讲话,有什么办法可以管好纪律呢?”她说得很精辟,也跟于漪老师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她说:“那是因为他们没兴趣。”所以要课堂纪律有所保证,关键还是自身课堂要有吸引力,关键是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丰富课堂内容,扩大信息量,也是专家所说的“学生要有事可做,有东西可听。”真的,如果真能达到这样一种境地,那教师就像神啦,比耶苏更厉害,而当许多老师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有无想过自己也有原因呢,开始我也觉得我们这里的学生素质差,但与于漪老师曾教过的调皮学生相比,有时只是小巫见大巫,问题是我们的老师少了一份韧劲和耐力,往往只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办法去训斥和处罚学生,于是学生破罐破摔,或者以暴抑暴,那天去初二监考,进去时感觉邪气很重,无论眼神还是姿态,让人感觉像进了黑社会,我想这很大原因是因为初一老师处理学生问题时所采取的方式吧,当时的斥责只是把学生镇压下去,真正的心服口服还没完全达到,于是问题只会越演越烈,正如于漪老师说,“教育应该正面教育为主”,太多的斥责,一点好处也没有,虽然大家都知道要要耐性,但我现在越来越发觉,可以循循善诱的老师其实不多,因为时间或者精力问题,慢慢地跟学生“磨”,很不容易)

还有她也提到西南联大的成功之处,虽然校舍极端简陋,但为什么出这么多人才,很重要原因是当时西南联大的师资队伍素质很高,像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后来回忆时,他们都很感激教他们的老师。

(确实,一个好的老师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命运,而回望我们现在的高校,包括中文系的老师真的能有多少个有人格魅力?当时幸好我们系里有三个老师我还是比较佩服的,但同样我常常有种遗憾,尤其每年高考时候,我都有点隐隐作痛的感觉,也会埋怨自己,如果当初再努力一点,考上一间更好的大学,那我的命运可能也因此而改变。而现在我就只能靠自己努力了。而且真的觉得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现在经验和资历的不足,有时觉得都没有给学生太多好的东西,而学生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初中重来,所以现在的学生好像成了我们锻炼教学能力的“牺牲品”)

(另外有种体会,老师确实看了不少书,而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不少好的老师,也有许多榜样激励了她,促使她不断成长,而我们许多学生真没有这样幸运,不过尽管遇不到,我相信在阅读时或许能获得补偿)

三、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

(顺便插一句,老师在演讲时什么稿子就没有,就能如此滔滔不绝,思路清晰,这就是水平了吧,所以她也说人家评论她时说“老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这就是功力吧,佩服)

1、自我认识(人要有自知之明):所以要求老师的素质要“虚怀若谷”,像一个空茶杯,要视而见,听而闻,如果以为自己的茶杯已经满水的话,就会闭目塞听,她提及到,她以前接触的三位年轻老师,本身功底差不多,但所具备的人格素养、品质不一样,因此发展前途也大相径庭,只有能“容”,才能纳百川吧。(默记:年轻人要谦虚,要有宽大的胸怀)

她说,(不说还真不知道),她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啊,曾经教了三年历史,然后领导说要改教历史,她说,她不会,领导说,这是最高指示,“战争中学习战争”,于是她就这样教语文了,连基本的bpmf都不懂,而且她当时的工作也繁忙,于是就晚上9点前工作,9点后进修(好办法,以后我也学着这样大概十点后看书),她说这叫“明灯伴我,我伴夜”,记得高中时教《药》,里面的一个“着”字有四个音,她查了很久很久,有时候一点钟睡,四点钟起来(佩服,我还真没有这样敬业),教《过秦论》时,学生提出一些她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她感到学生比她强,所以自己也逼着要继续深入地学,于是把古今中外文学史以“纵线、横线”的条理重修了一遍。另外关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理解,她开始以为自己对了,后来才发觉理解错误时,她说,“以为是常识的东西,更容易弄糊涂。”如果“自以为够的时候,那就麻烦了。”

(确实啊,学无止境,如果老师时常鞭策自己,再加上教学的压力时,人会进步更大)

学会用两把尺子来“自知”

1)量别人的长处: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长处,“长善而克其不足”,学会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同时,她也很乐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记得当时她还年轻时,在办公室室里对那位老语老师特别殷勤,希望他能为她指引明灯,但他总是不怎么做声,(大概他们那个时代都习惯了喜怒不形于色),终于有一次,当她推开门上课时,发现了他,她很害怕,不过她还是坚持讲下去,得到的评价是:优点:基本功扎实,循循善诱,不足:对分析人物时不能贴标签,所以那时这位老教师对于漪说了一句至今不能忘却的话,“你还不知道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这对她来说是致命一击,但她没有灰心,并暗暗对自己说:“我就不相信,我学不会。”从此她更用心用劲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自信的,相信只要自己孜孜不断地追求,一定能获得成功,同时,在成长过程能遇到多些受挫的经历,其实是最好的成功催化剂,所以老师在讲座最后重复了这句话:“我能成功不是由于我的经验,而是我的挫折、我的失败的教训促使我成长。”好意味深长!)

2)量自己不足:她说写“教学后记”非常非常重要,主要记两点:一是自己的不足,二是学生的闪光点。在文革时,她被关了两三年,因此那时自己的高中教案全被烧掉。至今她也耿耿于怀,我想大概因为这对于她来说是莫大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反思自己,自惭行秽,因为至今我还没有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许多好的想法,许多自身的弱点,发生了也就发生了,当时感慨万分,但由于没有好好记录下来,结果时间一长,这一笔财富也就化为乌有了,我想,专家所说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吧,而现在新课标常常强调的“反思”教学,原来于漪老师在那么多年前已经这样做了,实在佩服,或许真是这样,成功的人往往都有先见之明。)

另外,由于于漪老师在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因此,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因此,她说她的工作都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而屈指一算,至少听了2000多节课(惊人!!),在这些课中,她都发现有毛病,没有一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她教的两个班教法也不一样,她认为她是教了一辈子的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

(经验告诉我们:不断取长补短,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可惜的是,我们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或者把自己的缺点当作是人生不光彩的东西,于是设法去掩饰,但很少人知道,缺点却会让我们带来成功。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自身的不足)

她还引用了德国某个名人(听不清楚是谁)说的话:“如何使自己的教育焕发勃勃生机,关键要找到自身最强烈的刺激。”

(对于此话,好像明白,也好像不完全理解,大概类似于行军打仗时用到的“激涨法”,教,然后知困,然后学会不断突破自己,我想,这种“困”,有时是主观原因,有时也是客观原因吧)

2、自我挑战

1)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她说,“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与时俱进吧!!),教学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一要学而不厌,二要努力实践。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一桶水,但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了,因为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的应该是“长流水”,在课堂上要有新鲜的气息。”譬如说,她以前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一些物理问题,而她认为自己以前学的牛顿定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她不得不逼着自己读《近代物理学》,她认为,学习是我们教学生涯中的一根支柱,重要的理论我们要反复学,才能让我们自己心明眼亮,但事实上我们的许多人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了实际行动的麻木,做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做了许多无用功。

(磨刀不误砍柴功,难怪许多专家学者也常告戒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要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确实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关于教学理论或者其他经典著作,我们接触得很少很少,因此,自己常常走了弯路。我想这种理论学习,大概属于“高屋建瓴”的那种角度,教学也要有全局观念和宏观操控)

她说,“关于教学的经典,我们要用心好好学,才不会随风飘”,(改革,改革,其实有些东西,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吧,大概也正如程少堂先生所提倡的要有“语文味”,无论怎样改,语文最本质的东西不能变,无论怎样改,教师最关键也是“育人”)

另外,她也说,“教育要从“正面”刺激,不要让学生做了流氓再改正”,这也正如教研员所说的一句话,更加精辟,把学生看成是天使,他们就会无善不作;把学生看成是魔鬼,他们将会无恶不作。很有道理。

如何学?她说:

1)紧扣教材深入去:要扩大自己的视野,锲而不舍,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使用教材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教学《木兰诗》中的方位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同样是东西南北,但在不同的课文中的语文表现力却不一样。例如屈原的《招魂》,《儒林外史》中的一首打油诗……关于东西南北的理解是各不一样的。

(旁征博引,顺手拈来,这就是“底蕴”吧)

她说,“教材是一朵没有生命力的花,也没有方程式可以套,更没有什么模式,因此教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另外,老师的教学要教到学生的身上,更要教到他们的心坎上。

(所以正如谁说的(忘了是谁)“教师要自己的风格”,确实,我们没有现成的东西照搬硬套,一定要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2)拓开视野广泛学。(美术、音乐、物理……也与语文息息相关)

关于努力实践

学位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她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说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班里入学时没有干部,她就自己培养干部。她说,作为一个老师不要怕承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

许多老师不愿意上公开课(我也怕),但在老师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磨练,不应该放弃这个机会。)

她说,在她的生命中,总是与两样东西作斗争,一是“无知”,二是自己的“身体”,因为她曾经肝穿刺,曾经腹部开刀,她的孩子也曾患败症,但是,在她或者家人生病期间也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因为她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教书育人对她来说有一种历史使命感,有一种神圣的崇高感。所以她宁愿冷落了自己的家人。同时她认为“人是有韧性的,可以超越一切”。

(难怪,讲座完后,许多老师认为她的家庭不幸福,因为她真的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而教育才是她的第一生命,甚至比自己的身体还重要。这就是“伟大”吧,因为热爱教育,尽管七十多岁,却如此神采奕奕,这就是她所说的“韧性”吧,青春原来不是年龄的范畴,而是一种心态,因为有了追求,因为对工作有热情,人才永远年轻。

在讲座中,她没有过多的谈论到自己的家人,我们许多人看来,她们两口子也可能相处得不那么好,经常抱怨,但谁都不知道。但可以理解的一点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有得必有失,只要觉得自己得到的东西比失去的东西更重要,更珍贵的话,那我们的选择就没有标准,只能由自己的喜好所决定,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又何必在意周围的人的看法呢?)

“如何使自己每一年都有长进?”她是这样做的:

她认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她的成长生涯中,她坚持每一个阶段就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前两年,她说要做到:“教材烂熟于心,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第二步,他说,要使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要知道“什么问题问什么学生。”第三步,锤炼自己的语言,她曾经也有“这个、那个”的口头禅,她说,既然教语文,就要出口成章,因此她努力在锤炼自己的语言,方法是:写书面教案,在教案中把要说的每一句话清清楚楚地写出来,背出来,然后做到在课堂上不罗嗦,言简意赅。如此这般,坚持了好几年。过了几年,她开始研究上课、下课的流程设计,70年代研究导语,80年代研究课程结构……

(这就是韧性!难怪现在的老师真的是“出口成章”啊!成功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她说,每五年就为自己找一个突破点,一个一个的突破,才让她的教育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尾声

讲座最后,她说了这句话:“师风可学,学风可师”。她认为,教师应该“一身正气”,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师魂、师德”陶冶着她的每一位学生。

而最后她重复着这句话:多年失败的经验是她走向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正是这样,成功的人其实与我们常人没有太大的分别,只不过,他们更善于利用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把许多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利己因素,而且持之以恒,执着追求,对工作永远保持那么一种热情,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却又多么不容易啊)


最后更新[2005-11-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