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董丽丽   阅读次数:246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语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董丽丽

 

 

[内容提要]:直面当前的教改,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做法,基于此,我也想把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一下,因为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最实际的,是我在教改过程中自己真正走过的路,也是最为珍贵的实践经验。在此,我想将这些所思所想整理一下,或许对其他语文教师的教学能有有一点“铺路石”的作用。

[关键词]:热情    激情    切入点    手法

   授之以渔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此,我只想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谈谈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一)饱含热情,满怀激情

我从第一天走上工作岗位起,就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需要的是热情,是激情,不仅要对学生热情,更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热情。

当你走上讲台,你已经不是普通的“人”了,而是一位光荣的,负载着历史重任的非同一般的“教师”!你只有将一切不愉快全部忘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满怀激情,饱含热情,你才能够真正达到一种境界——“无我”的境界,甚而至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而也正是这种境界,感染、带动了学生,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鲜活的氛围中,仿佛师生正在一起与作者交流、一起享受其中的愉悦、一起徜徉精神的殿堂。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教师,大凡听过他课的老师,都会这样说一句:“这老师真是有激情!”仅从这一句简单的话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位老教师的教学风格,那就是满怀激情,用这种激情感染学生,令学生激动不已。

所以说,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这种意识,给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点热情,为自己的课堂再增加点激情,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别开生面,充满着勃勃生机,而不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

当然,这里所说的热情和激情,并不是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情感色彩。就拿现在的新教材来讲,其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很有激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这样才能培养语感。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论是讲什么类型的文章,不管是诗歌也罢,小说也罢,散文、戏剧也罢,甚至是文言文也罢,自己要首先沉浸于其中,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讲课时才能淋漓尽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文章的感情发挥到极致。

在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当时,他讲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上课,这位老师就为学生示范朗读了这首古诗,他那饱含激情的朗诵真是堪称一绝,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争相起来朗读,自觉的走入了文章,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还沉浸在老师带领大家走进的学习境界中,为李白那种豪放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所激动……

而我则陷入了沉思,正是这堂示范课,带给我不少启发。我觉得,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值得自豪的,学生可以从我们这里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积淀,我们的使命是多么的崇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会学生识字,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深入体验生活和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把自己放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在三尺讲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完全放开胸怀,满怀激情的投入其中,这种情绪自然会带动学生,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为他们打开文学、文化、乃至生活的大门。

(二)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切入点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凡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都知道其中的艰难,但这是当前的一种必然趋势,“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中,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所学课文中把握重点,真正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有一次,我们在探讨课文《智取生辰纲》时,我们一起的一位老师就谈到了这里所说的切入点,她说:“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而事实上直到文章最后才提到了‘取’,前面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谈杨志等人的押送过程,这样看似矛盾,却恰到好处的体现出作者的思想,这不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吗?”大家听了都觉得有道理。

正是从这件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热情,要有表演天赋,更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要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多考虑考虑学生会想些什么,如何以生动吸引人的导入语来带领学生走入神圣的殿堂,又如何由导入语切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要多想想学生真正从课堂中要学到什么东西,我们在设置一堂课的时候有没有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思考,能不能达到我们备课时的预期效果。

指导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的老教师经常跟我说,我们要根据实际来教学,只要在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一点知识,或者是一种方法,那就已经达到目标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这一点,总要设置好的导语来吸引学生,并且找准一个切入点,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把握一到两点知识。也就达到我的预期目标了。

(三)运用多种手法教学

如今的时代,已经是网络信息占主导地位了,这从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中就可以了解到。我们学校是一所市一级学校,全校每个班级都装上了先进的多媒体,每个老师都配有电脑,全校已基本进入了电教化时期。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多种教学手法,不仅是指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而是说教无定法,你采用何种方法上课,完全要根据实际,采用多种方法,常变常新嘛!

我的师傅(指导教师,下同)是一位从教十多年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常说教无定法,就看你怎么去调动学生,怎么将这堂课讲的生动清晰,收到好的效果。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采取一些很特别的方法,但他的课上的非常精彩,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他的课,我很佩服他会有如此多的想法,如此多的方法。

当我们学习第三册时,我师傅根据教材编排的实际内容很好的设置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拿当时的诗歌教学来讲,他一开始讲诗歌时就要求学生自己下去之后写诗歌,不管是古体诗也罢,格律诗也罢,现代诗也罢,只要是自己用心观察生活写出来的,他都认真的品读,认真的修改,并且抽出时间给学生讲诗歌的写法技巧等等。这是动手的一面。

此外,他在引导学生学习婉约派词的时候,专门找来一些改编成歌曲的词的录音带放给学生听,他自己也是利用课余时间边听边学,学会了就教给学生来唱。在学豪放派词的时候,他又想出怪招,让学生套用现有的曲子自己将苏轼等人的词唱出来。每次上课时他总要利用课前三分钟要求学生唱,这样一方面能带动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所学诗词都印象深刻,无需再下功夫去背诵。这则是动口的一面。

当我们学习小说专题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除了课堂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对人物、情节的条理之外,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找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电视片断,让学生在鲜活的画面中对人物了解更加深入,对小说的理解也能进一步加深。事实证明,这也是较好的一种办法。

另外,学生的能动性是很强的,如果有机会,每个学生都能上台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学完一个小说单元后,我要求学生自己组合,从四篇文章中任选一个片断,写一个短剧本,然后在五分钟之内表演出来。一个星期后,我从学生精彩的表演中又得到了一个不小的启示:

那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活动空间,他们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所有人证实他们的能力。

(四)授之以“渔”

古训曰:“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在对学生更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先做一个示范,然后请学生自己展开讨论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方法试着去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这里提供一个范例。

我们的一位老教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采用的就是此种教学方法。她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几种读书法以及点评的内容和形式。然后以林黛玉为例,分析了人物形象。由此又引出了几种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接着请学生分组讨论、点评,并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点评结果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并作一简单评点。之后请大家一起来分析小结人物形象。最后又给大家展示名家点评以及教师点评,并作总结。

这堂课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这样上课对学生来讲是很有好处的,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被局限在教师讲而学生被动听,这样一种模式里。学生始终是被框起来的,他们的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原有的活力激情被悄无身息的埋没掉了。而现在的教改却能够改变这种局面,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活力。这是其一。其二,这样上课,学生有大量的活动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每个学生都有时间空间去思考问题,再加上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样来分析问题岂不是更加全面?其三,这样的课堂,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模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学生不仅能主动思考,而且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问题,真正达到教改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活力的,是非常有潜力可挖的,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更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财富。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自豪。我深知自己的路才刚刚开始,因此,今后无论多么艰难,我都将义无反顾的继续我的事业,我要继续向我身边以及所有优秀的教师学习,从他们那里吸取更多养分;同时,我还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的探索、探究,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研。

注释:①见《语文》教材(人教版)

      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


 

 

 


最后更新[2003-12-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