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一块砖头和一堂快乐作文课》
出处:qbs001 转载自sina      阅读次数:279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块砖头和一堂快乐作文课

《一块砖头和一堂快乐的作文课》

 


储晋,1966年6月6日生于南京。民盟成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叶圣陶研究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会员、南京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学校校长,储晋快乐作文教学法创始人,《从此不怕写作文》系列丛书及VCD教程原创作者。



老师:各位同学、老师们,你们好。
(鼓掌)
老师:很荣幸给大家上一堂快乐的作文课。今天是2003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过新年了吧?
学生:是。
老师:同学们说,储老师来上课,一定给大家带礼物来了吧?
学生:嗯。
老师:刚才好多同学,他知道储老师上课,有奖品,说,来一个竞赛,对吧。
学生:对。
老师:储老师今天带什么礼物来啦?
学生:书。
老师: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好不好啊?
学生:好。
老师:礼物在这里,什么东西啊?
学生:书。
老师: 拿出来看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请问什么东西啊?
学生:砖(头)。
老师:噢,有的同学说,剥了一层又一层,下面再不能剥啦,再剥就比较脏啦,什么东西啊?
学生:砖头。
老师:有的同学马上就失望了,储老师这么小器啊,就给我们带来一块砖头作礼物啊,那我们同学们拿一块看上去不起眼,不值钱的砖头,来开展一场竞赛,真的获得一个小奖品,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一块砖头,它的本职工作是盖房子,知道;铺路,知道;搭个猪圈,知道;我们不讲,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我们偏说它别人想不到,别人觉得啊,看似平常,但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砖头可以用在其他方面什么用途啊?看谁聪明,举手。你说,(穿)白衣服的女同学。
学生:就是,就是砖头还可以用来画画,就象从前有一个叫什么家的,他画一个鸡蛋。
老师:噢,从前有一个人,用砖头去画鸡蛋的,表扬,给你一个奖品。什么名字,回家再查一查,行了吧。再来一个同学,看看,噢,你说。
学生:可以写字。
老师:写字,好,同学们,我们现在想一想,讲得新颖不新颖?
学生:不新颖。
老师:能讲写字不错了,先表扬。那么我们把标准讲一讲,首先,要不要新颖啊?
学生:要。
老师:要不要独特啊?
学生:要。
老师:新颖、独特、大胆、创新,就是我们写作文的什么东西啊?“选材”,是吧?我们用最普通的材料去选材,还是拿别人找不到的材料去选材啊?
学生:找不到的。
老师:相反,身边是普通的材料多,还是别人找不到的材料多?
学生:普通的。
老师:同学们讲得又好啦,身边的东西值得写,但是同学们容易怎么,忽视它,对吧?一块砖头,哎呦,不值钱,身边那么多事情,同学们不愿意去写它,看高不看低,看大不看小,看远的不看近的,对吧?大作家呢,大作家反而是看小的、近的、现实的,对吧?朱自清,我们扬州人,对吧,在南京的火车站跟他爸爸送别,他爸爸给他的礼物是一台高档的笔记本电脑吗?不是的,只是一只小橘子,请问橘子值钱不值钱?
学生:不值钱。
老师:但是反映了什么东西?反映了?
学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老师:哎,反映了更大的主题,就是父爱,所以《背影》这篇文章就是父爱的代名词。对吧,好,写得好。那有没有比橘子还不值钱的啊?
学生:有。
老师:什么东西呀?
学生:石头,(烂泥),沙子。
老师:那就是,橘子皮,对吧?橘子皮比橘子还不值钱,能写出一篇什么样的更好文章?《小橘灯》,对吧?写得是不是用小的反映大的东西啊?同学们发现身边的象砖头一样的人与事多不多啊?
学生:多。
老师:最多,我们是在多的中去选材,还是尽找那些远的?比如说,老师说,同学们,放假了,回家去写作文,写一个人物,一个你最敬仰的人,他说我最敬仰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是你舅舅啊,今天晚上拨一个国际长途,哎,舅舅,跟我谈一谈,您的创业经历。人家认识你啊?
学生:不认识。
老师:还有说,我最崇拜的人刘胡兰,可以,崇拜刘胡兰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去选材,去写文章,会发现你没有什么东西好写,你可以崇拜刘胡兰,对吧,但是呢,如果你选这个材料,还不如写我们身边的街头的普通的一些人,对吧?别人不知道他,你一写,就是很独特,对不对?
学生:对。
老师:噢,原来一块砖头还挺值钱的。知道了,好,一块砖头还跟什么有关呢?还能讲出它的什么用途呢?你说。
学生:砖头如果经常地举一举的话,可以(锻)炼身体。
老师:好,可以炼身体,我提一个问题,有一个人,是在东晋时分,什么地方人啊,南京人,他干什么事啊,他回家了,因为皇上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不用他,回家回家吧,他就回家了,他回家是不是天天打牌、赌博啊?
学生:不是。
老师:不是的,他天天回家搬砖头,今天100块砖头从前院搬到后院,明天从后院搬到前院,后天从前院搬回后院。他搬来搬去,他是不是头脑不好啊?
学生:不是。
老师:他为什么搬来搬去呢?
学生:锻炼身体。
老师:他要锻炼身体吗?噢,同学们发现,刚才考的是选材的问题,现在考的是一个思维问题,思维,要有高度,要有广度,发散性,思维广,讲得多,有本事,还要有深度,砖头能干什么事,砖头能打人,有没有深度啊?
学生:没有。
老师:砖头能锻炼身体,不错,有没有高度啊?那这个人就是为了天天回家锻炼身体的啊,好,你说。
学生:这个人是为了不忘记小人的,嗯。
他是想,嗯,以后报仇雪恨。那个,嗯。
老师:噢,他练好功夫,变成了武术家,专门打小人。噢。有没有高度啊,高度还不够,讲得很好,但是呢,能不能再提一点高度。
学生:他想以后重新返回朝政。
老师:噢,讲得不错,叫“东山”怎么样?
学生:“再起”。
老师:讲得好,他后来啊,讲得非常好,给你一个奖品,请你坐下来。噢,高度是慢慢提上去的,不要着急,提上来了吧,他是谁啊?他姓陶。
学生:陶渊明。
老师:陶渊明啊?陶行知啊?不是,噢,同学们不着急,去翻一翻,噢,想起来了,是陶侃,是吧?同学们在《上下五千年》里面就能看到,陶侃,同学们又发现,又考你第三个方面的问题了,你的阅读怎么样?对吧?写作文阅读怎么样?好,思维考过了,又考阅读,又考你的观察能力,你有没有观察到,砖头的不同凡响的用途,与众不同的用途,创新的独特的用途,你有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体验了,好,我们写文章用一块砖头就可以说明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啊,工夫在什么地方?在诗外,就作文学作文,能不能达到效果?不一定。好,工夫在什么地方?
学生:诗外。
老师:我们南宋的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写文章就是工夫在什么地方?诗外。诗外的工夫,刚才我们讲了好几个,比如说思维、观察、阅读、体验,对吧,都讲了,这么多的诗外工夫,用一块砖头又把你给考(问)出来了,有的同学一考就知道,观察能力很强,比如说,找一个同学说,观察到的和体验到的砖头的用途,谁来说?你平常观察到的,你体验到的,观察砖头,看砖头有什么用途?
学生:拿那个砖头砸核桃。
老师:哎,对了,你有没有体验啊?
学生:体验过的。
老师:体验过的,好,你可以写一篇文章《砸核桃记》,好,有体验的,好,我小时候砸过核桃,给你一个奖品,很好。好,谁来再说,你来,对,男同学。
学生:用砖头磨刀。
老师:磨刀,也不错,再讲,更多的吧,再来一个,前面的。
学生:打水漂。
老师:打水漂,在瘦西湖上面打水漂,对,你说。
学生:还可以在那个下雨天的时候,地上湿了积水,可以用砖头垫在底下。
老师:垫,好,同学们不错,讲一个,其他的不讲,很好,我就请问最简单的,有没有同学从小到大,用砖头当过凳子的,坐一坐的啊?
学生:有。
老师:有的同学请你举手。好,那我让你说一个故事,怎么用砖头当枕头,当凳子,当桌子。好,你来。
好,垫起来。我是说,你有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
学生:没有。
老师:好,我来说一个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我跟砖头的感情可深啦,因为小时候啊,我跟同学们一样,到学校去上课,对吧?你们这么好的一个条件,我今天一看,哎呀,我们小学有这么好的(会堂),这(里)可以说是艺术的一个宫殿,对吧?这么好的条件啊?我小时候在什么地方上课啊?我在那个农村的草房里面上课。老师心肠好,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忘记带东西来啊,带什么东西啊?
学生:笔记本、(砖头)。
老师:对了,没有问我们带书包,带盒文具,而是问,有没有带好砖头啊?一个人要带两块以上的砖头。一块当凳子,一块当桌子,中午睡觉当枕头。老师心肠好,说,同学们,我们上体育课了,中间掏个洞,两个都掏个洞,棍子一联,就变成了哑铃。
同学们说,我们踢球吧,还有球踢呀?拿个砖头踢吧。还有更绝的,同学们,下课打乒乓球吧,你们都有好的乒乓球桌吧,我们没有,我们拿一个砖头,放在一个破的,很破的桌子上面,来,打来打去,打来打去,打到最后发现,我们没拍子啦,拍子坏了怎么办啊,拿起砖头打起来了,你来,你抽我一板,我刷你一下,“啪”,砖头飞出去了,还差点把人头打破,还好,从来还没出过事。
好,练举重。老师说,来,把这么多砖头啊,放在那个农村的草绳编的袋子里面,一扎,两边挑,象挑着(担子)上前去,挑,噢,那就是举重。好,有的同学问,这是不是你的生活体验呢?是,我有这么一个生活体验,能不能写出一篇文章来啊?
学生:能。
老师: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回忆中,我们大脑中有很多的东西,已经象摄像机一样的,已经存盘了,是不是?在回忆中寻找我们的材料,讲了这么多,我们现在选材怕不怕啦?
学生:不怕。
老师:多不多啊?
学生:多。
老师:很多。能不能在很多中,多选优啊?可以了,这么多的可以选啦,有助于阅读,我们一个砖头,能不能想出一个别人绝对想不到的东西啊?
学生:能。
老师:比如说,我提一个问题,砖头能不能当足球踢?
学生:能。
老师:哎,同学们太好了,我们同学们,今天我们唯独不讲三个字,哪三个字?叫“不可能”。什么事情如果说不可能,那还能写文章啦?
学生:不能。
老师:老师又布置道作文题,我上去头脑中出现三个字“不可能”,不好写。老师说,你写一个题目叫《我的舅舅》,你说不可能,不能写,因为我从来没有舅舅,那怎么办啊?哎,那写什么东西呢?写个什么东西?你说。
学生:在那个书上看过《我的舅舅》的作文,把它想象,左拼右凑的话,把它凑成一篇作文。
老师:好,凑成一篇作文,也不错,通过自己想象,好,想象一个舅舅,也不错。嗯,看看,这边有没有,穿红衣服的。他是想象一个舅舅,不错。
学生:换一个人。
老师:换一个人,也很好,太妙了,比如说有一个人跟你非常好,对你也比较好,同时也是长辈,你说,他就是我梦想中的舅舅啊?是不是啊?
学生:嗯。
老师:多好啊。好,留个话题回家想,好不好?我们接着再来,“不可能”在我们的头脑中,从现在开始,是不是要把它删除啊?
学生:是。
老师:好。现在开始,打开电脑,删除。噢,我们什么事都有什么啊?有可能,好不好啊?
学生:好。
老师:这样就可以写了,老是碰到题目,哎,不可能,完了,不好写;可能,能写,好不好?因为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可以联想,是吧?我们的思维是发散的,对吧,要怎么想,就怎么想,我们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对吧?好,刚才注意,特意提到一个问题,砖头能不能踢?
学生:能。
老师:好,同学们太聪明啦,太高兴啦,为什么?说明我们同学素质比较高,敢想,敢说,足球可以踢,砖头也可以当足球踢?可以。那我再问第二个问题啦,你能不能说一个人,拿它当足球踢的,谁?
学生:我有一次走在路上,觉得漫无(目的)、无聊的,然后就拿了一个砖头来踢来踢去的。
老师:噢。这使我想起一首诗歌,顾城写的:小巷又深又长,你用砖头踢着墙,他是用钥匙划着墙,对吧,你踢着走,这时我想到一个意境,就是一个小女孩,在小巷子里面,回家,对吧?这时候呢,又想玩一玩,对吧?又是胡思乱想,又不知道想什么,发散性的,对吧?然后呢,嗯,踢踢小砖头,挺好玩的,对吧?哎,可以写一个小女孩。那我说,真有一个人,他踢砖头踢出了名,他是我们国家解放前的著名的足球队员,名字我也不讲,跟刚才故事一样,当时我们国家人,被人称着什么东西啊?
学生:“东亚病夫”。
老师:“东亚病夫”。别人提到中国人,看得起看不起啊?
学生:看不起。
老师:还好,我们中国还有一支球队,这支球队在香港,其中有一个人是队长,他们出去比赛,身上有没有钱啊?
学生:没有。
老师:没有钱。有没有好衣裳穿啊?
学生:没有。
老师:没有。吃都吃不饱,平常训练有没有好鞋子啊?
学生:没有。
老师:没有。足球也舍不得,只好怎么样?
学生:踢砖头。
老师:踢砖头。对了,他天天踢砖头,(“咚咚咚”),大家认为是好事坏事?
学生:好事。
老师:对了,反过来想,结果呢,参加比赛了,外国人一看到中国人上场,会喝倒彩,起哄,哎,回家吧,中国人踢什么足球吧?足球踢你吧?连那个老太都起哄,老太跟着起哄,这时候这个人啊,我们的队长啊,叫什么名字,我们就是不讲,回家自己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留个悬念。他把球七带八带,七传八带的,来到了门前,这时候外国人观众傻了眼了,中国人就不配把球带过来啊,哟,哟,过来啦,过来了也没事,踢飞啦,哎,对,踢飞,踢飞,踢飞,踢飞啦,果然,“咣”一脚,踢飞了。噢,同学们失望了,是的,这一脚踢完以后怎么样啊?
学生:球没了。
老师:球没了,找不到了。到处去找球,球呢?最后就是那老太,站起来了,“球在我怀里面呢”。原来,球从门里面穿过了球网,“唰”,把球网给踢穿了,踢穿以后,“咚”,落在老太的怀里面啦,老太傻了眼,毕恭毕敬地下来,把球交出来,这时候所有外国人看,怎么样?傻了眼,中国人是不是志气大长啊?
学生:是。
老师:哎,从此人家喊他“李铁腿”,就(是)“李铁腿”。
学生:噢。
老师:“铁腿李”,闻名全世界,长不长中国人志气啊?
学生:长。
老师:长志气。那不过是我平常随便看看报纸,看看杂志看到的,说明阅读重要不重要?
学生:重要。
老师:好。我们书上还写过阅读的广度、精度,怎么去阅读,那今天时间紧张,就不讲,好吧?好,再回到我们的功夫在诗外面,哪四个方面主要的功夫啊?主要的功夫是:思维、观察、体验、阅读,四个方面功夫在诗外吧。好,比如说,有的同学敢于大胆的想象,对吧,想象还合情合理,他说,砖头啊,我在宁波上课的时候,宁波的小孩说,砖头可以中间掏个洞,给他打高尔夫球,我发明一种高尔夫球是这样打的,在家里面打,挖个洞,“咚”,进去了,进砖头洞。那北京的小孩说,我们拿它当滑板,装两个轮子,当溜冰鞋。那还有同学说,我拿它当保龄球去打,对吧?有人说,我把它磨成沙,变成什么啊?沙画。有的说,我拿它雕刻,看上去最不值钱的,我把它变成……
学生:工艺品。
老师:工艺品。对了,就象我们淮扬菜,淮扬菜取材是最普通的,最大众的,对吧?但是我们淮扬的大师傅能够做出一道好菜,价值连城,比如说天下最不值钱的材料就是西瓜皮,那西瓜皮在我们大师傅手上一加工,加工变成了一道热门菜,很值钱,对吧?好,同学们就知道,原来啊,思维,它有广度,就是横向发散;有深度,越挖越深;有高度,就是高屋建瓴;那么想的要主题高远,对吧,哎,好,同学们很好,那么我们就回到思维上来,我们考一考同学们的思维,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获得小聪明奖,我们再进入第二轮小聪明奖竞赛,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我们说思维的话,那么就要说发散性的思维,对吧?那么我们就要说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变成连环竞赛题,三个故事几个主题?
学生:(两个)一个。
老师:好,表扬,一个主题,叫“有用与无用”。同学们说,有用好?没用好?
学生:有用。
老师:今天我们第一个说“不说不可能”,第二个说“逆向思维”,反过来想偏不,偏不,什么事情偏不,反过来,没有用好,有用不好。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我们(讲)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同学们记着,第一个叫“惠施的大葫芦”。惠施,就是庄子的同窗学友,他担任了魏国的丞相,魏王送他一袋葫芦的种子,请问这个种子好还是不好?
学生:好。
老师:好,当然天下第一,因为大王给的种子,对吧?大王给你种子要去种葫芦,你专心不专心?
学生:专心。
老师:结果他天天种,天天种,把葫芦种到最后是营养过剩,怎么样?越结越大,最后比人还高,这么大的葫芦,请问(是)好事坏事?
学生:坏事。
老师:反过来,坏事。大葫芦好?小葫芦好?
学生:小葫芦。
老师:哎,反过来,同学们都会这个逆向思维。你看,小葫芦好,为什么?因为小葫芦结实,可以作瓢,可以干什么?
学生:装水。
老师:哎,都可以。好,待会说干什么,现在就说小葫芦好,大葫芦大而无大,大了以后皮脆,皮瓤,当米缸,米淌出来了;当水缸,水流出来了;劈一半作瓢,水缸这么大,瓢这么大,怎么舀水啊?没用。小葫芦多好啊,对吧?大葫芦,噢,以后你们天天扛一只大葫芦上学去啊?我要背个小葫芦去多好啊,对吧。噢,小的好,大的反而不好,有用的反而是小的,对吧。好。那么他一看,没用啦,只能做柴火,拿了大板斧,就要劈葫芦,这时候庄子来到院门口一看,大喊一声“手下留葫芦”,“你把葫芦劈掉干什么?”,“哎,你老兄,葫芦没用,太大了,劈掉,做柴火,只有一个用途,就是烧掉”,哎,你把这么好的东西,就象写作文一样的,明明是很好的材料,他说这个材料没用,当垃圾扔掉,好,他还抱怨,怎么搞没材料写?材料已经给他当垃圾扔掉了,好,你老兄说这葫芦有什么用,噢,葫芦里面装水,葫芦外面不能装水啊?葫芦外面就能装水,怎么装水呀?噢,庄子把两个大葫芦,哎,当什么?当船,当舟,腰舟,腰上的船,庄子往腰上一扎,下河里面去游泳,开心不开心呀?
学生:开心。
老师:这叫“葫芦里面装水法”,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力的大考验,是吧,葫芦里面装水,葫芦外面也能装水,最后由“葫芦里面装水法”变成“葫芦外面装水法”,你就成功了,是不是?
学生:是。
老师:一个想法想不通的时候,变通一下,必有什么啊,妙法,所以没有舅舅的,写了一篇获奖作文《我的舅舅》,有没有可能?
学生:有。
老师:有可能啊。那有舅舅的,还有好几个舅舅的,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有没有?
学生:有。
老师:也有,对吧,那没有舅舅的,写了《我的舅舅》获奖,那有好几个舅舅的,什么也写不了,交不了差,那说明他的头脑有没有“葫芦外面装水法”?
学生:没有。
老师:噢,原来这叫“无用之用”,没有材料,我也能给你想象一个材料去写。是不是?
学生:是。
老师:好。第二个故事叫“无用的樗树”。“樗树”就是,“chu”,木头旁,上面一个雨,下面一个亏,就是臭椿树,大家喜欢吃香椿头炒鸡蛋。
学生:喜欢。
老师:但是没吃过臭椿头炒鸡蛋。请问是香椿头的树倒霉了,还是臭椿头的树倒霉了?
学生:香椿头。
老师:哎呀,同学们真聪明,香椿头是香,但是这个树是倒霉还是占便宜?
学生:倒霉。
老师:倒霉。因为大家摘着把它吃光了。臭椿头倒霉不倒霉?
学生:不倒霉。
老师:你们有没有马上要,明天后天放假了,走,咱们去摘臭椿头,过来烧着吃,要不要?
学生:不要。
老师:好。请问庄子巡游来到村庄,这么(个)臭椿树好不好?
学生:不好。
老师:不好。长什么样子啊?歪歪扭扭,歪歪扭扭,中间是空空洞洞,空空洞洞,上面是疤疤瘤瘤,疤疤瘤瘤,上面是枝枝丫丫,枝枝丫丫,连树叶都找不到,鼻子一问,臭臭烘烘,臭臭烘烘,好不好?
学生:不好。
老师:但是往底下一看,边上的树都没了,只有它一棵树,这是为什么?
学生:它太凶了。
因为它把其他的树全部熏死了。
老师:噢,把其他树全部熏死掉了,他讲得很好,他可以用此写一篇古代的小寓言:《一棵臭椿树毁了一片树》。哎,可以呀,没有不可能,好,请坐,能不能讲得更准一点呢,好,你来,等一下,好。
学生:就是把那个臭椿树倒掉了,那个樗树就留在那边。
老师:对,表扬,给你一个奖品,小聪明奖。好,因为啊,旁边的老爷爷说啦,庄子先生,旁边的那么多好树,盖房子的盖房子,打家具的打家具,当柴火的当柴火,天下最好的树,它的下场是最好还是最差?
学生:最差。
老师:对了,天下最好的树,它就去打棺材,为什么?楠木棺材。最好的棺材,天下最好的木材,反而怎么样?埋在土里面,烂掉,可惜不可惜呀?
学生:可惜。
老师:天下最差的树,枯藤老树,反而享尽天年,永远死不掉,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打拳,一打,嗯,臭烘烘,离远点,小孩子要爬,一闻,臭烘烘,离远点,对吧,打家具的一看,哎哟,没用,没用,离远一点,最后它混得最好,人家都死了,它没死,对吧,这叫“直木先伐”,“咔哧”,砍掉了,“甘泉先竭”,那农夫山泉如果在古代被发现,现在大家能喝到吗?
学生:不能。
老师:哎,我走遍全国各个地方,我讲了那么多场课,就是经常可以喝到泉水,可惜到那些有泉水的地方去喝泉水,都喝不到,“甘泉先竭”,有人说,“哎,来喝”,我一喝,哟,这么苦呀,苦的,怎么样?还在。南京的秦淮河,还在,有没有人去,哎,来一罐秦淮河的水喝喝,一喝,哎哟,臭烘烘,那江南第一泉、第二泉能不能喝到水啦?
学生:不能。
老师:早就被人采光,喝光。是不是啊?“甘泉先竭”,“竭”就是干了,光啦,“直木”怎么样?“先伐”,有用好,还是无用好?
学生:无用。
老师:无用好。有用就倒霉,没有用不说。好,前面两个都是没有用好吧,第三个再来,同学们,看谁更聪明。第三个就是,“浮游于道德”,也是庄子的故事。“浮游”就是超越,“浮”浮起来,“游”游泳,“浮游于道德”,道德就是规矩,超越规矩,写作文要不要超越规矩?
学生:要。
老师:要。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创新教育,对吧?超越。庄子带着学生们上山啦,只见滚圆滚圆的树木被砍在一边,怎么样?很好,很好,砍了很多,那枯滕老树砍不砍啊?
学生:不砍。
老师:不砍,不砍,费那劲干什么啊?那旁边有泉水喝,去喝,一喝,哎哟,苦死了,那旁边泉水,哎,好的泉水没有啦?没啦。同学们看到了吧,“甘泉先竭”,“直木先伐”,有用就倒霉,没有用混得不错,好,知道了,下山,下山就来到了老爷家,老爷啊,是当地的土财主,听说庄子来,高兴不高兴?
学生:高兴。
老师:请上坐,上坐。刚上坐,坐下来,同学们就知道有好酒好菜吧,哎呀,太好了,今天有好吃的啦,哈哈,听,外面有对话。“老爷”,“慌什么,慌什么,这个蠢才”,“让你干事情,什么都干不了”,“什么事?”,“老爷,要不要好酒好菜啊?”,“哎,当然好酒好菜”,“老爷啊,咱们家有两只老鹅,一只会叫,一只它不会叫,请问杀哪只好呀?” 杀哪只好?
学生:会(不会)叫的。
噢,杀会叫派举手。就是杀会叫的,你就叫“会叫派”,表扬,放下来。杀不会叫的,不会叫派举手。好,一半,表扬。为什么都表扬啦?都表扬的原因就是还不表扬有很少的几个人,会叫不会叫管它呢,它叫“管它派”,表扬不表扬?不用表扬。好,那么,好,那么会叫不会叫,就好比写作文,写记叙文,一个中心,对吧?一个主题,写议论文,一个思想,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有没有不是不非呀?
学生:没有。
老师:没有。好。那么刚才举手的都表扬,没有举手的就不表扬,好吧?好,听老爷怎么说,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老爷说“你这个蠢货,不是把那个不会叫的杀掉下酒吗”。刚才同学们讲了一看,跟庄子同学一样的,老师啊,你刚才说“直木先伐”,“甘泉先涧”,就是有用的就倒霉,没有用混得蛮好,怎么不会叫的老鹅混不下去,杀啦?下酒啦?好,你说。
因为,好的留到最后吃,把差的给别人吃。好,也可以,这是一般人的思维,都可以,好,这位女同学,给她,好。
学生:因为那个把让庄子吃了,庄子要象会叫的鹅在那边叫一样。
老师:好,请坐,原来是有用与无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啊?
学生:相对。
老师: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有用的老鹅还可以打打鸣,叫一叫,显得鸡鸭鹅成群,对吧,没有用的老鹅,早该把它杀掉了,它老不叫,是不是看它不顺眼啊?
学生:是。
老师:对了。原来啊,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请问真的是有用就倒霉吗?
学生:不是。
老师:比尔·盖茨有用,倒霉不倒霉?比尔·盖茨倒霉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天下那么多有本事有用的人,对吧,都倒霉了吗?在现代社会,现代竞争中,是没有用的才倒霉,是不是啊?
学生:是。
老师: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确实有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有王安石变法,死在我们南京,也有谭嗣同,对吧,梁启超变法,都倒霉,但是也有很多的,绝对多数有本事的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对吧,好,诸葛亮有本事,对吧,他得讲,好,有本事的人他还是推动我们社会发展的,对吧?
学生:对。
老师:大家要感谢他们,对了,好,有用与无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学生:相对的。
老师:同学们刚才想了,从一、到二,有没有到三?
学生:没有。
老师:没有到三。一讲有用就好,噢,有用就不好,没有用好,对吧。二是没有用更更好,对吧,有用更不好。有的同学说,到三的时候就是有用要更更倒霉,没有用更更好,结果不是的,对吧,一加一等不等于二?
学生:(不)等于。
老师:我们现在上什么课,我们现在上课一加一等不等于二?
学生:不等于。
老师:好,表扬,全部都表扬。一加一等不等于二?
学生:不等于。
老师:对了,如果你老是认为一加一等于二,请问这个作文能不能写好啦?
学生:不能。
老师:对了,一加一不等于二,等于什么,等于不知道,打个问号,想等于什么,就等于什么,对了,等于新思维,对了,等于我们的头脑中的创造,是不是啊?
学生:是。
老师:对了,我们想怎么创造,就怎么去创造,对吧,好,总不至于有的同学等到第三,哎呀,大家这么辛苦在上课,老师在讲着,就是我们要努力读书,长大做一个没有用的人啊?
学生:不是。
老师:是吧?不是的。还是做有用的人,对吧。好,那么,刚才讲了思维,这就是思维,看到了吧,有相对思维,有逆向思维,有发散性的思维,对吧,这么多的思维,使得我们写作文容易不容易了?
学生:容易。
老师:容易了。首先我们冲破了选材这一关,对吧,选材被突破,我们还何愁没写呢,同时我们还抓住两个字:“观察”。关于观察,我们老师教得很多,对吧,我今天不想讲这么多,简单的讲一讲,叫观察与天才的关系。同学们看一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进入第三轮小聪明竞赛。好。观察,它是一个思维活动,对吧。它并不是简单的眼睛看、耳朵听,它是一个对我们写作材料的敏感程度,我讲一个故事,大家看噢,相传王安石去赶考,在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马家庄,马家庄有一个马员外,马员外挂着灯笼征联,实际上是招婿,对吧,上联写着,同学们记一记,“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走马灯”,灯上的马是不是在走啊?
学生:是。
老师:灯熄了马是不是停步了?
学生:是。
老师:对了,好,王安石有没有仔细看?不用仔细看,观察是无意的观察,不经意的观察,这叫天才,“咚咚咚”,走,来到了考场,考场外面,挂着一面“威武”旗,武,威武,好,他上去看到一道题,一定是作文题吧,一气呵成,写完了,第一个交卷,考官说,小伙子,我考你一考,这是飞虎旗,我出上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请你对下联,你对下联吧。
学生:“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老师:很好,结果对上啦。“哟,小伙子,厉害”,“哎,不厉害,刚才随便看了一眼”,“咚咚咚”,回家,来到路上,天黑啦,地上这时候,天色昏暗,灯笼更亮,走马灯转得更快,那些秀才们抓耳挠腮,摇头晃脑,一个也对不上,哎呀,马员外的金枝玉叶啊,可是,怎么啊,不好娶的啊,对不上怎么办?王安石跳上台来,这时候人家已经快怎么样了啊,快收场啦,“各位蠢才,不能说各位蠢才,各位秀才,此地没有人才,咱到外地招聘吧”,不是这意思,是说散场吧,“哎,老爷,让我对一对”,“咿,你哪里(的)?”“我姓王,名安石”,“什么地方人”,“前面村庄的”,哪家人?最穷那家,“好,你对对联啊?”,“我要对一下”,“好,对吧”,“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嗯,“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对上啦?对得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好。咿,结果王安石他根本不用什么招婿不招婿的,他把笔一扔,跑了,后面跟着一帮人,“留步,留步”,好,“哎呀,小伙子,真是天才,天才,人才”,“哎呀,不就是我们考场上的飞虎旗吗”,回家了,回家,刚一回家,外面怎么样,追过来啦,抬了八台大轿,一路小车是嫁妆,马员外说“我们家女儿非王安石不嫁”,哎呀,左求右求,王安石父母答应了,王安石说“我天天看书看到深更半夜,我没时候呢”,“哎,不行不行,马上就办”,害怕夜长梦多,快办,噢,办仪式,办了订婚仪式,正在办仪式,杀猪宰羊,突然外面怎么样,“哒哒哒哒”,“肃静”,干什么?王安石获得金科状元第一名,哎呀,这么厉害呀,人家就要来采访王安石了吧,估计我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要采访他,请问您作为2004年全国高考状元,您有什么体会啊?王安石估计手都发抖,浑身发抖,说不上半句话,他拿起毛笔来说,老爹老妈,拿个红纸来,我不会说话,写字给他们,我写一个喜,我一激动又写一个喜,我连着写喜,写了喜,放在一起,一摆,就变成了什么,双喜,对吧,这就是双喜的什么?来历,双喜的来历。请问王安石刚才最关键最关键的是记住了什么东西啊?
学生:对联。
老师:他有没有用心去记啊?
学生:没有。
老师:刻意去观察啊?
学生:没有。
老师:噢,这叫观察和天才的关系。王安石这个对联,现在能对上的同学举手。刚才我讲的,你能对上了,这位女同学,等一下,其他能对上的全部站起来,都能对上吧,我们一起来吧,“走马灯……”,一块来。
学生:“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老师:请坐,表扬,已经不错了,有的地方去演讲的话,好多同学根本对不上,但是能全对上的发现很少很少吧,为什么很少呢,是因为刚才大部分人不象王安石那样,把什么东西给记下来啦?
学生:对联。
老师:就是 “作文点”,三个字,“作文点”,我们平常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啊?敏感啊?“作文点”,这三个字最重要,我们要对作文点专门编制一套敏感程序,叫“对作文点的敏感程序”,同学们来安装一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什么叫作文点啊,它不光是写作文的要素,还是作文中的观点、情感、事物,等等一切,你需要的那些选材点,要素,如果王安石没记住这个上联,能不能对上去啊?
学生:不能。
老师:没记住下联,能不能对上上联啊?
学生:不能。
老师:如果我们小学生,中学生,没有记下来刚才的这一幅对联,能不能写出双喜的来历啊?
学生:不能。
老师:就不能写了,他只会说王安石来到什么什么村庄,看到什么什么对联,又去考试,又碰到什么什么对联,他回到那个村庄,用什么什么对联对上了什么什么对联,后来他双喜临门,这个文章能不能写啊?
学生:不能。
老师:人名,王,叫王什么石,嗯,那个地点,马什么什么庄,那个什么人,马什么人,搞不懂,那行不行啊?
学生:不行。
老师:噢,“作文点”重要不重要?
学生:重要。
老师:重要。对了,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是讲了一个大主题,叫什么啊,叫“一块砖头和一堂快乐的什么,作文课”,一块砖头和一堂快乐的作文课,今天回家能不能写出一篇文章?
学生:能。
老师:好写不好写?
学生:好写。
老师:好,大家怕写不怕写这篇文章了?
学生:不怕。
老师:好,就这么简单,好。


最后更新[2005-11-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