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莫让语文课变了味儿》
出处:源自:雨中漫步 wbs转贴    作者:佚名   阅读次数:214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莫让语文课变了味儿

     在听课中,我时常听到老师提到“语文味儿”的字眼。我纳闷,语文课没有“语文味儿”,还是语文课吗?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难道语文课还需要有“语文味儿”?渐渐地,课听多了,我也瞧出些端倪来,“上语文课最没劲儿”这是许多学生们的反映,学生对于烦琐的课文分析,头痛的作文练习早以深恶痛绝。当我们兴致勃勃的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时,期待学生的默契配合,但往往是竹篮大水一场空,哎,这样的语文课,别说学生,就是老师也不喜欢啊!没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那么如何令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令学生听起来“有劲”呢?这就有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语文课的 “味”的问题。语文课欲“开”学生之“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

且看下面的例子,某君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把青蛙生长过程的有关段落拎出来,然后让学生学习,说说蝌蚪是这样变成青蛙的,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小蝌蚪先长出(    ),再长出(    ),接着尾巴(   ),最后尾巴(    ),变成了(    ”,最后,他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一堂课,可能有人会说很扎实,解决的教学中的难点;可是,仔细一琢磨,就不对劲,没有语文味儿呀!

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旦被选入课本之后,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了,所有的文章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疑的规则中了。比如,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没有哪个语老师敢抛弃这一套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几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学问。为了获得这种学问,老师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当成阐释规则例子。为了说明这些规则运用得何其高妙,甚至不惜把文章拆成散装零件,供学生细细把玩。他们希望即使没有自己的讲解,学生也能操着这套规则去对付天下其他的文章,这叫学会了阅读。事实上,学生这样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会熟知诸如小中见大情景交融学习术语,或者用一种近乎思想品德课上的话语复述文章的主题意义,但对文章内容永远都是糊里糊涂。这种教学的弊端显而易见: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积累少而薄。结果是,学生得到了无用武之地的读写之,丢弃的是影响终身的读写之,得到的是漂亮的皮毛,失去的是质朴的本体,是变了味的语文课。

既是语文课,就应有浓厚的语文味儿。所谓语文味儿,就是不同于其他课的,给人的一种浓烈的语感味。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过:“有的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把语文课讲成了政治课。有的忽视了语言的教学,过多讲授文学理论,把语文功课讲成了文学概论之类的功课。有的没有预先规定教学重点,碰到什么讲什么,不管对理解课文有没有必要,在语文课里讲了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这里,叶老揭示了语文课所以缺乏“语文味儿”的几种原因。其一是由于教师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其二是由于教者“忽视了语言教学”。由此可见,要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儿”,教师就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对语文新课标要有真正的领悟。《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也只有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之下,讲起课来才能 “合”语文的“学科律”,循语文教学的“规”,蹈语文教学的“矩”。其次教者必须深识“语文教学实际即是语言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 应该讲和务必讲”的“语言因素”,这些“语言因素”,它应该是体现了课文重点、难点,表现了作者某种“ 曲趣密巧”和“写作匠心”的。

新课程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呼唤有语文味儿的课堂。如,杭州金老师在执教《在树林里》时,在让学生感受树林的生命之美时,她是这样引领的:

师: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树林,树林里有什么?

生:树林有小鸟。

生:树林里有毛毛虫……

师:是呀!树林里有许许多可爱的生命。听!静静听!(看课件)

    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咚咚咚”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哗啦哗啦”,是泉水在唱歌的声音

师:是:泉水在唱歌吗?读读这一句看:不同的鸟,不同的小昆虫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到底是谁在唱歌?

生:是小动物

……

当学生认识“树洞”“毛毛虫”“天牛”时,我们在看!

师:你们知道老师喜欢这些吗?

生:喜欢

师:你们怎么这么肯定!老师来读读看,你来猜猜?(范读)

生:我觉得老师很喜欢这些,因为我听了了笑声。

生:我也觉得你很喜欢这些,因为我觉得老师的声音很温柔。

师:那你们喜欢吗?也来试试!

……

师:你们读读第五段,看看还告诉我们什么?读完以后做出来。

生读。读完后,一个个期待着老师的提问。

师:看来你们还没有读懂,再读读。

生继续读。

这时,有几个学生领悟了,端正地坐好。

师:他读懂了,真像静静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此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全部齐刷刷地坐好了。)

一个个片段,看似随意,却都是独具匠心。课堂上老师引领着学生轻轻地走进了树林,体会着语言的优美,感受着生命的可爱,用属于她特有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感染着学生。语老师是一本书,而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地方提升,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学生在老师优美语言的引导下,走进了树林,融入了课文,他们轻轻地读课文,生怕打扰了树林里的小生命,他们慢慢地体会课文,生怕看漏了任何一个可爱的小生命。老师把她所想要传授的东西,不漏痕迹地转达给了学生,学生在老师诗化的语言中感受着文字的美丽,体会着生命的可爱!学生在感受生命的同时,也体会了语文之美,这样的课堂,能不让人喜欢?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教师要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势态等情感,教出课文情感、调动学生情感。同时,不能架空分析,应注重字、词、句、篇的结构和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催化剂,这样的课,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儿啊!



最后更新[2005-11-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