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今天上课老师要跟大家共同来阅读一篇文章,题目叫《蝴蝶的金翅膀》。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来推测一下,文章有可能讲述了什么内容? 生:一个女孩遇到一个蝴蝶,蝴蝶身体有残缺的部份,也许是它的翅膀,但是它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说它有一双金翅膀。 师:啊!你讲的太好了,其他同学还有其他猜测吗? 生:我前面的和她的一样,但我后面和她有一点出入,也许正是它翅膀的残缺,这一特点,使它历经磨难,这使它的翅膀变成了金的。 生:也许是说明文介绍了一种特殊的蝴蝶。 (猜题目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思考) 师:你们讲的都有理有据,那么,到底谁猜的对呢?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朗读文章。(老师现场分发材料)。 哪些同学愿意与老师合作,共同朗读? (师点了三学生,与他们合作,完成了全文朗读)。 师:我觉得这三位同学真的非常了不起,第一次接触文章,同学们读得如此流畅,实在难得。尤其是第一位同学,感情充沛,绘声绘色,有很高的朗读水平。 唉,刚才开课,有同学猜对了文章内容吗?(众生摇头)看来,本文作者在选择内容时是匠心别具的。接下来,就请大家默读文章,完成三件事:一是用心记住主要情节,准备概述文章;二是找出文中出现的三个地点,并各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在每地发生的事件;三是边读边画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默读) 师:好,谁来概述文章?勇敢一点,只要说出主要情节就可以了。 生:故事讲我把两只毛毛虫拿到教室,被同学们发现了,后来产生了一些小误会,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仔细观察和不停寻找。 师:你概括得非常好,能不能把中间省略的那几个情节再说一下。 生:中间情节是老师看到两只小虫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让我回去查一下到底蝴蝶有多少种?我回家之后查了很多资料,但老师还不满意,又问我有没有金翅膀的蝴蝶? 师:好,这次不错。看第二个问题,你能说出三个地点其中之一么? (为什么让学生“说出三个地点其中之一”?要求学完整的说出三个不是更好吗?) 生:第一个地点是课堂上。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课堂上我养的两只毛毛虫被同学发现了,告诉了老师。老师不但没批评我,反而问了我一个问题。 师:对,也就是毛毛虫闯祸了,对吧?(板书: 闯祸) 师:继续,第二个地点? 生:是在老师办公室,我回答了蝴蝶有多少种,可老师又问我是否知道金翅膀的蝴蝶。 (板书:答问) 师:第三个呢? 生:第三个地点是在家里。通过老师的问和我的寻找,使我明白要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仔细寻找。 (板书:领悟) 师:他其实已经说出了主旨句,我们来齐读一下。 (齐读。板书:观察、寻找) 师:“不停寻找”的含义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停领悟。 生:我觉得应该是寻找问题,进一步寻找答案。 师:还有补充么? 生:不停思考,不停探究。 师:那文中是谁引导谁探究? 众生:老师引导“我”。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我觉得最明显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说,“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 师:还有么? 生:还有句话是老师问,“你知道金翅膀的蝴蝶吗?”我觉得这也是在鼓励学生不能满足于一点知识,应继续学习探究。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思路。没有这一步,下面的教学活动便难以进行。) 师:有道理。看来,这个老师是非常聪明的。他懂得如何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而文中的“我”也很聪明,能从一件小事中悟出老师的真实用意,并能悟出学习知识的真理。其实你们也很聪明。这么短的时间,你们了解了内容,分析出了主题,这很好,但还远远不够,人们常说好的东西需要细细品味,比如香茗,比如美酒,当然也包括好的文章。要读透文章,还有两条要求:一是读出自我,也就是读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获得切身体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是读出问题,也就是阅读时仔细思考,提出自己产生的问题。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 (众生点头) 那你们的问题都可能关于哪些方面? (众生纷纷说,从词语音、义,句子含义,修辞,表达方式,写法……) 好,下面我们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看谁最会提问。把你的问题写在纸的空白处,每人写一到两个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生默读文章,思考、写问题,师巡视。) (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讨论。) 师:好,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问第三段中“嗫嚅”、“滂沱”的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我觉得是小声说话,以至于自己都听不见。 生:我觉得还有胆怯、不敢说的意思。 师:那你从前后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有胆怯之义? (“嗫嚅”,词典解释为: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学生对“不敢”的意思是说清楚了。“不敢说出来”有各种表现,“吞吞吐吐”是一种,“嗫嚅”的表现是吞吞吐吐”,教师应该点出来。) 生:文中说,“心里其实早已哭得滂沱”,说明他心里胆怯。 师:从“滂沱”怎么就能看出胆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形容雨下得很大。 师:那么在这里呢? 生:指水势很大,哭得厉害。 师:这说明他心情怎样? 生:很悲伤。 师:噢,所以不敢说,那前文有能看出这一点的吗? 生:“我的脸色在众目睽睽之下变成了红萝卜”,他脸红,说明他心虚。 师:这句是什么描写? 众生:神态。 师:人家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来神态也是心灵的窗户,它反映了什么心理? 生:胆怯的心理。 师: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想准确的知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应该怎么办? 众生:由具体语境推测。 师:很好。那运用这个方法,推测一下刚才那句中的“众目睽睽”什么意思? 众生:在很多人的注视下。 师:还有谁想提问? 生:我想问,7段中老师问:“你知道金翅膀的蝴蝶吗?”据我所知,根本没有金翅膀的蝴蝶,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 生:我觉得他这么问是为教育“我”,使“我”明白要观察寻找的道理,而有没有金翅膀的蝴蝶已经不重要了。 师:好,你讲得非常清楚。还有补充么?(生摇头) 看来,题目有很深的意义呀。好,那么继续提问。 生:5段中“天使的声音”指谁的声音,为什么用“天使的声音”来形容? 生:我觉得是老师的声音。因为文中的“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但老师没这样,所以他觉得像天使的声音。 师:那天使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是神圣的,纯洁的,温柔的。 师:天使的形象你们知道吗? (有生用手比画) 当天使到来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众生:幸福,希望。 师:看来,老师的做法给“我”带来希望了,他的声音自然美好温柔。那这段中还有哪个词或句子证明老师的声音是这样的? 生1:“吹拂”。 生2: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师:这话什么意思? 生:老师没批评我,说话不严厉。 师:还有谁提问? 生:二段最后一句话,老师“几乎袋鼠状跳过来”我感觉写得不太好。袋鼠都蹦蹦达达的,说老师蹦蹦达达的,显得特不庄重。 (大家哄堂大笑) 师(笑着):她认为这样写不好,那你们怎么认为? 生:我觉得挺好,因为这样写是形容老师走的速度快和急切心情。 师:有道理。我们好像面临两难选择。你们怎么想? 生:我认为既不是形容老师不庄重,也不是形容心情,而是老师的惊奇之情。他没想到课堂上会这样。 生:袋鼠比较温柔,比较可爱,而老师在我犯错误后没批评我,而是引导我进一步寻找,我觉得袋鼠和老师是相似的,也很可爱。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有道理了,我有些倾向于他们的意见了,如果不同意,你要说出足够的理由。 生:如果袋鼠温柔又轻盈,那为什么不用兔子来形容?(众生笑)如果形容着急,那为什么不用猎豹形容?而且老师后面的话又不像性急的人说出的,所以他们说得不对,这句话用得不当。 生:老师,我要驳他。大的方向没变,我还是觉得用袋鼠作比不太恰当,但我觉得兔子和猎豹都不当,一个太渺小,一个太凶猛。 师:那你认为应怎么改? 生:大象。 (众生笑、摇头) 生:那可不好。太不恰当,而且着急劲看出不来。 生:我还没说完。刚才他说后面的话不像性急的人说的,可这跟“怎么回事”那句话已有很长时间,老师已经平和下她的心态了,所以他的说法是错误的。 师:有道理。(众生还纷纷举手)。我知道大家意犹未尽可时间有限,课堂讨论只能到这,现在看来,一部分同学认为句子不好,但要找到既恰当又体现着急劲的比喻,一时又说不出,而认为好的一方理由也不够充分。这样,课后,我们继续讨论,试着把自己的理由阐述清楚或者找到更恰当的比喻。 (及时刹车,让学生课下讨论时机智的。其实“袋鼠状”是说教师双手捧书的样子像袋鼠,又是跳过来的,就更像了。) 大家的提问如此踊跃,也使老师有了灵感,我也想问一个问题:主旨句的一般表达会怎么说? (众生齐读、思考) 生:他教会我不仅仔细观察,而且不停思考。 师:两句比较,哪句更好? 众生:原文更好。 师:原文好在哪儿? (用这样的比较法来品味、揣摩,是学语言的基本方法。由此转入对文章表达的欣赏) 生:“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是同时观察、寻找的,另一种说法不能体现这一点。 生:大家都知道眼睛是必不可少的,两只眼睛可以看到世界,一只不行。所以这个比喻说明观察和寻找必不可少,缺一不可。 师:对什么必不可少? 生:对掌握知识而言。 师:看来这个比喻用得特恰当。由此我们可以品出一点东西,短短的一句话,仔细品味,我们会品出许多妙处,那就整篇而言,更会有无限风光。现在你就赶紧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大家,你可以用比较法,也可以直接阐述理由。 生:我认为7段“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这句写得好。这句我们平时说“话终于说完了”,比起来原文更含蓄,别有一番风味。 生:我觉得这句还有非常着急的意思。就像平时说的“竹筒爆豆”。这里用比喻,说明“我”破釜沉舟,一吐为快。 师:那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行吗? (生朗读) 师:哇,你读得果然像竹筒爆豆。其他人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竹筒容量有限,它能装多少豆子?所以说他掌握的知识有限,尤其与下文对比,还有这么多关于蝴蝶分类的知识,所以他说话只能像竹筒倒豆。 师:好,又有新意!其他同学还想说什么? 生:我欣赏三个地方。首先是“只听我同桌以惊雷般的分贝和速率”,然后是老师“几乎袋鼠状跳过来道:‘怎么回事’”,还有“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三句互为因果,使人觉得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因为同桌的反应所以老师跳过来,这是意料之中的,可后来只是“吹拂”又是意料之外的,可仔细一想,又可以理解。老师跳过来,他很着急,但是一看,只是为两条毛毛虫,而且闯祸人又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老师就觉得他一定不是玩,一定有别的原因。 师:你的意思是如果闯祸的不是学习委员,老师就会另作它想吗? 生:有这种可能。 (众生笑) 生:反正按这样讲,老师的做法又是情理之中的。 师:有给他补充的吗?(众生摇头)那你认为他说的那几句,有什么特点? 众生:语言生动,用了描写,修辞。 (众学生此处的评价是不够的,那个学生的“互为因果”、“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分析是很透彻的,教师应就此评点。) 师:那我们就把它齐读出来,体会一下。 (众生齐读) 大家谈的主要是词语句子方面的,那写法上呢,比如开头、结尾。 众生:开门见山,结尾点题。 师:时间有限,其他举手的同学不能一一发言,课下,大家可以继续交流。 那么,总观全文,你认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师板书) 师:这样的精品,我们不该错过,现在大家就从原文中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准备说或写一段话。 情境一:“我”第二天又在课堂上见到老师,会有什么表情、动作、心理; 情境二:自拟情境,描述你由文章联想到的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或看到的一件事。从以上两情境中任选其一,说一段话,运用描写和修辞,语言力求生动,并至少用上原文的两个词语。可以前后交流一下,也可以写一写。 (转入下一个环节:练习。练习的设计非常精彩,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可以前后交流一下”的要求是欠思考的,不准备用什么交流?这个时间就是学生准备的时间,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准备多长时间。 ) (找几个同学上黑板写精彩词语,其他人作准备。) 师:谁把自己准备的话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拟的是一个小孩去老师办公室的情境:我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脸像春天的苹果,欣喜的看着这个世界。推开门的一瞬间,我一下害怕了,等着老师以惊雷般的分贝说:“证据昭昭,你都认了吧。”这时,我的脸变成了夏天的苹果,一阵白,一阵红,后来,老师很温和的同我说话,我的脸就变成了秋天的苹果,红彤彤的,而且摇摇欲坠的不停点着头,退出办公室的时候,冬天又到了,一切归为了平静。 师:不错。她用了一个连续的比喻,又恰当的用了文章中的两个词,语言比较生动,好。其他同学呢? (春天的果树才开花,哪里有苹果?) 生:我是讲自己的一个经历。小学六年级时,我换了一个注重体育的班主任,一次,学校举行跳绳比赛,老师带我们出去练,我想不跳,老师看到我了,问我为什么不跳,当时我脸上的表情转瞬即变,一下面如土色,我只好跳了一下,结果是被绳狠狠的抽了一下,于是我就悄悄躲到一边了,但老师找到我,平静似水的说:“你只须做两件事,第一闭上眼,第二跳过去”。我只好这么做了,结果世界豁然开朗,从此,我明白了一个真理,遇到困难,只要闭上眼,跳过去,世界就会豁然开朗。 师:也就是说只要试一试,你就有可能成功。 这两个同学特别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清楚的为大家讲述了一件事,语言比较生动,也用上了原文的两个词,如果语言再简洁点,生动点,效果会更好。 下课。 (注:这是杜桂枝老师2004年10月在“东北四城市青年教师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课。) 评点:
王德俊 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教学思路清晰。这节课的步骤是: (1)朗读、默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讨论; 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 品味、欣赏文章形式的表达 (3)练习(运用本文的词语写一段话) 这样的阅读教学步骤和叶圣陶先生设计的教学步骤大体一致的,和通常的阅读过程大体是一致的,能够体现阅读的规律。 2、有“语文味儿”。表现在学生读得多;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文学到的词语。 3、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自主,表现在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表现在学生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知道文章哪里写得好,还能说出为什么好。
附录: 蝴蝶的金翅膀 只要略加观察,闪过我眉宇的慌张就会袒露无遗,我把一只不被察觉的小纸盒塞进书桌,那里,供奉着两条黑黝黝的毛毛虫。三日不见,刮目相看,你懂这句话的含义吗?丑陋的毛毛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转瞬即变,像魔术般,我守侯的就是揭开谜底的时刻。 然后,开始上课。可接下来的情况就恶劣了。只听我同桌以惊雷般的分贝和速率,“咔嚓”一声蹦起来。“她养两条毛毛虫!”他的脸色白垩纪的土壤般,神经也地震后的公路样扭曲。课堂顿时哗然一片。老师捧着书本,几乎袋鼠状跳过来道:“怎么回事?” 千万万千,我没料到毛毛虫溜达出来,更没料到男生还有怕毛毛虫的。我的脸色在众目睽睽之下,腾地转换成红萝卜。我嗫嚅道:“我只是怕错过变蝴蝶的时机。”心里其实早已哭得滂沱,我是学习委员耶!竟然?老师将毛毛虫盒子从书桌里掏出来,仿佛展示:证据昭昭,你们都看到了吧。让我尤其痛苦的是,两条丑陋的虫子竟然不知羞耻,慢腾腾地扭着身子炫耀。 完了,几岁的英名毁在两条爬行虫子爪下。我深埋头,恐怖地思忖。 “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 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吗?我怔了一下才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我如约来到老师办公室,她表情依然平静似水。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0种,单台湾就有400多种。”见老师没有吱声,知道她不满意,赶紧补充道:“凤蝶最美 呢,全世界有600多种。”老师依旧闷葫芦。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查资料,换得老师没态度,可了得?我猛地仰起头,豁出去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末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大桦斑蝶能迁徙2000到3000公里,集体过冬呢……” 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老师问:“你知道金翅膀的蝴蝶吗?” 当然,我不知道。 我回到家,再次开始搜寻。这一查真吓了一跳,单讲蝴蝶分类,学问就浩瀚。比如说凤蝶,就有碧凤蝶、麝香凤蝶,五花八门,使人眼花缭乱。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的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