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诗性的心灵
——将儿童诗写作引入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索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千百年来哺育了我们悠久的祖国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但在很多人眼里作为一种文体,诗歌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尤其是让十二、三岁的小学生介入诗歌的写作,有些老师大为不解。其实那是一种偏见,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中都有大量适合孩子阅读的诗歌精品。这些作品充满了童真和童趣,写得轻快流畅而又不失韵味。孩子的心灵完全能够接近。并且孩子们的审美是最符合诗性的要求的,他们具有天然的童话般的诗意,这些是经俗世打磨过的成人所没有的。所以我一直致力于将儿童诗教学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诗育人,以诗育文。让孩子们学习诗歌,并且写作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保持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儿童诗歌教学的价值
情感教育 物质时代的孩子在生活条件上无比优越,但却造成了另一种严重的缺失,那就是心灵日渐迟钝,情感日渐麻木。最大的表现就是不会感动,不懂珍惜。我觉得那是一种心灵的贫血。诗歌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孩子们心灵的钙质和补血的良药。像孔子在遥远的年代说的那句话一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写诗的过程就是他们带着自己的心灵投入到一场情感的旅行中去的过程。他们在体验,在欣赏,在感动。为别人的作品,也为自己笔下的诗句。
文学教育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太讲究知识性和基础性,而忽视了在语文课上渗透人文的精神。诗歌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诗歌作品,走进那些诗意的灵魂,接受文学熏陶。这样能在好些孩子童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就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而且学生拥有诗歌的写作经验之后,可以很好地锤炼他们的语言文字,可以将诗歌的写作方法嫁接到平时的作文和语文学习中。
审美教育 诗歌本身就是一门审美的艺术。只有美丽的心灵握住的笔下才会流淌出美丽的诗句。所以孩子们要写诗就必须进行审美的取舍。就是说什么是动人的,怎样的境界才是诗意的。他们在营造这样的境界的时刻其实也在展示自我的审美取向,锻炼自我的审美能力。
知识教育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浅显的,所面对的事物是极其有限的。儿童诗歌的内容又绝大多数是描绘一般性的生活情节、民风民俗,或者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甚至是关于花鸟鱼虫、山水草木的生动想象。不但内容深入浅出,而且题材异彩纷呈。这符合孩童心理,为他们所喜闻乐见。能够使孩子在阅读时获得对生活中的事物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当然也能够让孩子们在表现事物的时刻,比平时更深入地关注这个事物。记得作家张晓风曾讲过她女儿写的一首小诗,那天她带女儿外出,在公园入口处检票。她女儿看到一只蝴蝶未经检票就飞了进去,回到家就写了这样的诗句:我和妈妈等在检票口/可蝴蝶为何却不用买票?/径直飞进了公园。这样简单的发问不但很有意思,而且包含了孩子对这人世法则的一种天真的思考。
儿童诗歌教学的简单方法
1、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这一点有赖于教师本身对诗歌这一文体作过深入的体认和研究。最好教师本身也有过长期的写诗爱好,才能将更多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基本的技巧,诗歌亦然。教师该教会学生诗歌的分行,诗歌的最主要表现方式:比如含蓄,象征,幻化,拼贴,跳跃,抒情等等,教会学生在诗歌中娴熟运用隐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修辞手法。
当然教师不应该将以上说的这些作为一种很理论化的知识传授给小学生,这样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教师应该将诗歌技巧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比如教学诗歌语言的动作性时,非常抽象,于是我就将如何使“诗歌语言动作性”的内容具体化。分成动词——形象,动词——跳跃,动词——虚实三块内容来教学,然后再拿出实际的例子。如教学动词——虚实的时候,我先是运用诗人的诗歌,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比如藏克家的《伟大的交响》:列车动了/拖着一厢救亡的热情。又比如卞之琳的《记录》: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我特意将动词“结”和抽象的概念“愁怨”,动词“拖”和抽象的概念“热情”,动词“喝”和抽象的概念“朦胧”拎出来。然后让学生明白在诗歌之中动词是可以跟抓不住摸不着的事物搭配的。于是接下来的练习时间里,学生们马上就“造”出了这样的诗句:我摘了一朵微笑/将她种植在心里。我将自己的心情装进了抽屉。我顺手就拉住了动听的歌声……你看,堪称是活学活用吧,以后孩子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诗句这样处理了。他们明白有时候来个这样的“小动作”,诗意就会油然而生。
2、进行想象的训练 懂诗歌的人都会知道诗歌的生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所以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成了诗歌课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想象力的训练可以和修辞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也可在每一堂课中随时渗透。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的“诗维”松绑,让他们的想象力敢于天马行空。比如一次的课堂上,我让学生作了这样一种想象:想想你认为生活中怎样的感觉是最有诗意的,然后用诗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孩子马上就活跃起来,有人说:在草原上骑着马儿,听着风吹过脸庞和草尖的声音,那是最有诗意的;有人说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听听小溪流的歌唱,再看看阳光在溪水里舞蹈这是最有诗意的。后来孩子们的思维当然更加开阔了,他们有说坐在月亮上摘星星的,也有说乘着风的翅膀去探望春天的。
你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用五个比喻句来形容春天的风。用六个拟人句来描述一朵孤独盛开的小花。给每个孩子一片树叶,让他们描述所有能由此联想到的东西。你会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无比神奇。
3、进行情感的体验 如果你在教学诗歌,有时候你的课堂完全可以搬到教室以外。你要教学生春风的柔软,你得让他们站在轻柔的风里用心感受,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你要让学生来描绘一场纷扬的大雪,那下雪的日子不就是最好的契机吗?让他们吻着飞扬的雪花,他们才会有我要乘着雪花回家的由衷感叹。你可以在课堂放一段优雅的音乐,让学生在旋律声里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幅色彩独特的画面,让学生在缤纷的颜色面前说出他感受到的视觉冲击。这就是情感的体验。这样孩子们的心灵之窗才会全方位地被打开,感觉才会分外灵敏。
4、功夫还在诗外 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诗外功夫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给学生讲授各种诗歌知识,提供各种心灵体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诗心”的人。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生活里的诗意,这样才不会无话可写,所以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聆听,美无处不在,诗意无处不在。我还告诉孩子要用诗化的目光去看世界,要用诗化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好诗。
关于将儿童诗写作引入语文教学的尝试早在七十年代台湾的语文教师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大陆好些学校的语文老师都进行了试验。也发现儿童诗写作对小学语文教育走向情感体验,走向人文化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