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初中初二(5)班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专题
超越苦难的智者,载歌载舞的一生
——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刘碧君
曾经有学者这样评论过苏东坡:超越苦难的智者,载歌载舞的一生。学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后,不禁为他的评语拍案叫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增值深秋。月,凉如水,轻轻泻进小木屋,整个房间便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清幽脱俗笼罩住了。月光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神,她温柔地伸出双手,打算抚慰一颗受伤的心灵。此时此刻的东坡,正解衣欲睡,忽而被那空灵皎洁的月色亮起了双眼,不由得心头一动,立即“欣然起行”。
读到此处,不由得感觉东坡先生就如一个小孩,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想赏月色,也不顾天已入夜,就兴冲冲地跑去赏月。尤其是后命一句“念无与为乐者,隧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一个“隧”字,一个“寻”字,显得东坡是那么急,似乎不假思索。张怀民睡了吗?作者无暇顾及,只突出他孩子般的豪放与不拘小节,才造就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飘浮,游荡,于是乎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点染了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突然被东坡的性格打动:试问一个由京城被贬至黄州,近于流放的人心中该是多么苦闷,多么忧郁,又怎么有如此闲情逸致去赏什么月!而东坡不但去赏了月,而且赏得很愉快,赏得怡然自得,有滋有味。我想,这全因一个“闲”字吧。若东坡未被贬官,依然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他不是埋头披阅公文,处理政事就是抓住仅有得一点时间倒头就睡,休息休息,养足精神,为第二天的奋斗拼搏作好准备。只有“闲人”才有“闲心”慢慢赏月。而东坡也正以“闲人”自我调侃,称述自己赏月的“才能”。这不得不承认东坡是“不可药救的乐天派”。他真的“不可药救”!
在苦难面前,东坡是那样的坦然,是他的乐观积极使他超越了苦难,成为智者。他这样豁达的人生注定是精彩的、灿烂的。即使受尽苦难,但他至少还能自我欣赏。用最热烈的歌为自己而唱,用最热烈的舞为自己而跳!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谈苏轼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
张海琦
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奔走四方,是苏轼一生的真实写照。有人这样评价他:超越苦难的智者,载歌载舞的一生。
我非常佩服苏轼直面逆境、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几十年的沉沉浮浮、大起大落,他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虽然在政治上苏轼空有满腔抱负无法施展,但是在逆境中的苏轼却创作了大量名震文坛的盖世华章。
虽遭贬官,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壮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苏轼自足感恩,超然物外,在大自然的美丽里忘怀官场上的名利得失,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尽管落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苏轼依然坦然自处,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其永恒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生命,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事物就会属于升华的灵魂。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逃避呢?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所以许多人认为,贬居黄州,放逐领海不是苏轼的不幸,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炼和造就。
苏轼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虽然我们与苏轼所处的年代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苏轼在面对逆境时有过微妙复杂的心情和淡淡绵长的忧伤,但他最终选择了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而我们呢,面对逆境时我们该怎样做,是牺牲自己的人格、气节、情操换取高官厚禄、名利地位?还是一蹶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轻生?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
面对逆境时我们该怎样做?这是永远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郭宝丽
学了《记承天寺夜游》之后,得知了苏轼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
的确,苏轼此人的乐天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次又一次被贬之后仍有心情写出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一次又一次被贬仍有兴致游山玩水.他四处为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乡.被称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绝不会过分.能形容他的成就的词有很对很对,平凡的人若能沾上两三点便不错了,更何况他可是能沾无数个呀!
《记承天寺夜游》有微妙的复杂心境,淡淡绵长的忧伤.写当时苏东坡与张怀民两人都被贬于黄州,成为有名无实的“闲人”。但苏轼毫不气馁,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时,看到“月色入户”,顿生雅兴,随即“欣然起行”,打算去享受这份美妙的景致。但“无与为乐者”,独自享受很觉得无聊苦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虽然两人都有着同样的悲伤,但因两人都有着广阔的胸怀,于是两人共同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因此透漏出寂寞中的自悦,豪放和旷达.想必即使不说话,也能彼此感应吧!
文章最后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啊,哪里能没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们一样的人罢了。现实生活中,辜负了美丽的而扫兴的人和事还少么?
现实中,人们只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埋怨,伤心.现实中,人们只要威望,名利,金钱.
而与现在相比,苏轼与张怀民则是显得何等高尚呢?他们都属于乐天派,都不奢求什么威望,名利,金钱的东西.
现在的人只会奉承上级,为获得威望名利金钱等东西而不择手段,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颠来覆去,只要能升官发财,就会不择手段,甚至连最起码的自尊都抛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静下心来,摘下面具,抚摸自己的心灵,去发现与欣赏身边的“美丽景色”呢?
把握好自我可以更好地和朋友分享,在和朋友分享心情中更能使自己有所把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有了自我的把握和与朋友的分享,月和竹柏才会是人生与精彩的风景,顺境与逆境又何尝不是呢?
静看云卷云舒
李翠莹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题记
清晨,窗外的天色像过去的无数个清晨般干净明媚。东西看多了会腻,天空也是如此。
不知听谁曾说过:苏轼是个疯子,一个快乐无比的疯子。我听了后,想:或许在那个时代里,全部人都疯了,只有苏轼是冷静的,就如屈原所说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一样”。这样一来,疯子倒变成正常人,而那个原本正常,冷静,看清了世事的人,却成了“疯子”了。
读罢《记承天寺夜游》,老师说:为什么苏轼这么晚都不睡?答案是出人意料的简单,他被贬官,心中当然略有不快,当然会略略愁闷一番。这本是人间常情,苏轼也是人,自然不能幸免。之所以说苏轼为人豪放,应是体现在他那自我调整的能力上。
请看:在大街小巷中,有多少人因为情场、试场、生意场上失败而满脸愁云惨雾?轻者泪流满面,重者要去了结生命,这样的心境哪比得上苏轼的?一个有才华,立志于报效国家的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满腔热情无人理解,莫过于一片苦心无人听从,最后还要被自己誓死效忠的人责怪。这种心理伤害,与偶尔一两次的情侣吵架,考试失败,生意泡汤相比,哪个更严重?可苏轼呢?他有一副郁郁不得志,悲痛万分的样子吗?或许,他只是轻轻叹一气,并无其他感情流露。
看到这,你可能说:苏轼其实也像别人一样介怀此事,不过是他感情内敛才没有表现出来,其实他心里的悲伤情绪比别人更甚!我不是苏轼,也不是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大学者,自然无法否定这话。九百多年前的人的心理,不是现代人说理解就理解的,毕竟时代变了,成长的环境变了,接受的教育变了。可尽管这样,我仍要进行反驳!
在一个郁郁寡欢的人眼中,可能理解阳光的明媚温暖,可能欣赏土地的芳香,可能对着一股清澈丁咚的溪水微笑么?就如“以我眼看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一样,如果心中充满悲伤情绪,脸上一片愁云惨雾,那么所看的东西,也将会一片愁云惨雾,怎么会有心情去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或许在苏轼眼中,月夜下的庭院仿佛是一池清水,而院中的一景一物都幻化成水中的景物,而自己,似乎也成了一尾悠闲自得的游鱼。这样一个优美,充满乐趣的景象,是一个心中充满悲伤,介怀于贬官一事的俗人能有的吗?
苏轼是一代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他不像一般才子一样郁郁寡欢,看见一片落叶都叹气三声,苏轼看见落叶,会想到春天的树木因这一片树叶而多了一分生长的力量。我曾看见过海鸥迎着风浪以闲淡的姿态划过海面,总想也像海鸥一样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生活, 然而,却一直未能做到。可是,苏轼做到了。
生活因朋友而精彩
——《记承天寺夜游》
林嘉雯
夜,平静如水……
几棵星星高高挂在寂寥的空中,懒散地眨着眼睛,如碎石般散落在苍穹,悄悄点缀着这片被遗忘的的星空,装饰着入睡的城市。
昏暗的台灯下,只剩我一人了。
我手中拿着厚厚的语文书,琢磨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面对着这篇短短84个字的文章,我发呆了很久。说实话,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忧伤,赋闲,失落,或者是更多情感的百感交集。淡雅的月光欣然入户,把他带到了一个充满意境的世界,万分的失落和忧伤如蜘蛛丝般地纠缠着他,月光下,他孤独,他悲伤,但他并没有忽视朋友张怀民的存在,正是因为有这个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存在,他才会对周围环境有着诗歌般的描写。
当你心灵飘着雨时,朋友会给你一缕灿烂的阳光,这一缕阳光充满了对你的鼓励,当你的生活负载着疲惫,难以承受的时候,朋友会给你一片晴朗的天空,这美丽的晴空包含着对你的祝福。当你苦闷无助时,朋友会静静的话语帮你驱散心中浓雾般的忧郁。
现在在这个充满世俗和竞争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往往在重重的压力下失去自我,迷失了自我,在勾心斗角的残酷竞争中,人们都一残暴和险恶来取得权力,地位和金钱,却永远失去了那最纯最真的友谊,有人说:最成功的人往往是个最失败的人。在现在这种社会中,也许真的就是这样。
何也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有有了朋友,月和竹柏都是你生命中最美的风景线,顺境而逆境有何尝不是呢?
朋友如水,看上去虽平淡而又清澈透明。
朋友如梅,这株梅高雅纯洁,没有半个污点。
朋友如歌,这首歌以真挚的友情为谱,一春节的友谊为曲,弹奏出生命中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