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九年语文上下学期文言文复习》
出处:李伦琰 转贴      阅读次数:956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年语文上下学期文言文复习

九年语文上下学期文言文复习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吴广爱人        。  ②尉果广        

③广故言欲亡        。 ④陈胜        

2、“以激怒其众”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哪一项的“以”字意思相同? (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              

4、鲁迅曾评价《史记》为“                       ”。可见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之高。

(二)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爱任于几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帮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朋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左)、允之任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臣本布衣  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③遂许先产以驱驰    驱驰:              ④深入不       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翻译: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

5、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三)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四)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五)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句相同,句不同    B句相同,句相同
    C. ①句不同,句相同    D. ①句相同,句不同
4
.翻译。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六)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
辐腐而轮败 败:                         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
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
.翻译。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
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
、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
       
                                
(七)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废弈向学 [明]何良俊 

魏甄琛(人名)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君辞父母仕宦(做官),若读书,执烛(那就)不敢辞,今(副词。却,竟然)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来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处所,地方)(借)书研习,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好,长进)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一项是(   )

A.颇以弈棋废日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或时睡顿,则之  B.其一坐于前  C.作气    D.狼不敢,眈眈相向

3.翻译句子。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婆媳棋局 [唐]李 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灭烛,闻主人(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认输)。”积薪暗记。明日(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1.解释加点词。①自天下无敌                ②灭烛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   )

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可以养而致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面句中“数”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层层指数              B.石篑为余言

C.则凡州之土壤           D.各言

4.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白玉之环

A.良夜难遣,可一局乎    B. 自谓天下无   C.明日覆其  D.佳木而繁阴

5.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发?用10字以内概括回答。

 

谁杀陈他  

(某人)(拜见)邑宰(县令的别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由汉代人写定,是一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书)。”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读,从事)《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他(陈他为《公羊传》中一人物,春秋时陈国国君,被蔡国人所杀)者?”甲良久对田:“平生实不杀陈他。”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问)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出走。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对县令的尊称),便以死事见访(向我调查人命案子),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1.选出与例句中的“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句:语曰:“好《公羊传》。”

A.以为死,或以为亡    B.王命急宣    C.遇其叱咄    D.异二者之为

2.找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    )后入见。       ②(    )试问:“谁杀陈他者?”

3.翻译句子。或语曰:“好《公羊传》。”                     

4.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种人?                  

以 叶 隐 形  《笑林》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辨,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携叶入市上,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审问),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我国古代还有个故事与这个故事惊人相似,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

              

2.解释句中加点词。①吏遂缚县(    )  ②可以隐形(      )

3.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楚人?                  

2)参考答案:1.①平民②身份低微,出身鄙野③奔走效劳④不长庄稼(的地方)2A   3.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4D  5.①示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 空城计等  ②示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3)参考答案:1. 先帝。2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3、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4、“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4参考答案:1.(1,青色。(2)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4、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参考答案:  1BC(4分,各2)  2AC(4分,各2)  3C(3)  4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1(4)坏、毁坏;本来;模仿、仿效;理睬。
   2
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3
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要自以为是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参考答案:

(一)1、①向西进军  ②轻视  ③通“趋“,疾走,追逐  ④逃亡,逃跑   2A

3、(庞涓)和他的轻快精锐部队把两天的行程并在一天来追赶齐军。(译文意思接近即可)

(二)1C   2A   3B   4、例如: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②善呼者为谋求职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三、废弈向学

1.            答案:C。日:一天比一天,修饰“优”。ABD中的“日”意思和用法分别是:A.时间,名词;B.太阳,名词;D.天,量词。(2)

2.            B(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ACD均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用杖打、击鼓进军、走上前。)

3.()因特别喜爱下围棋浪费了很多有用的时间。(2)

4.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四、婆媳棋局(10)

1.①认为  ②已经 2. C  3.C D ,均作“几”讲。A点数 B.屡次 4.A.(B对手,名词;C局势,名词 D发荣滋长,形容词用作动词)5.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五、姜太师认父

1.            D()( A B  C  )①用竹板打  ②就  ③许,通“所”,处所,地方  ④至、到

六、谁杀陈他

1.            A有人  (B有时,C有时 D 或许)①某甲   ②县令(或令) 3. 有人告诉(他)说:“(县令)喜欢读《公羊传》。”4.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而又装腔作势的人。

 

文言文复习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    立有           B. 公问其           并驱如

C、顾不如蜀之僧哉肉食者         D.域民不封疆之界     

2.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翻译:

3、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耳。

    1.解释 (1)苟:              (2)辟:                 (3)丧:

 2.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3.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    属予作文以记    B.舍身取义    环而攻之不胜

    C不为苟得也   己克,公问其    D.贤能勿丧耳    陈胜,阳城人也

    4.简答: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答: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答:                                      

 ()  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予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借子杀之    愿:       (2)公输盘不  说:

    (3)不可谓    智:        (4)胡不我于王  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

B.将攻宋    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子墨子闻    愿借子杀

    D.子墨子起,    寓逆旅主人,日   

3.请将选文中“夫子何命焉为?”和“吾既已言之王矣”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1)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①故                 ②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阅读《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彭氏之子  御:驾车      B.伊尹,天下之贱人  贱人:出身低贱的人 

  C.彼受  赐:恩惠,恩德     D.因彭氏之子    下:下令

2.翻译“君将何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B非不深也    (池:水池)

C、亲戚之(畔:通“叛”,背叛)D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七)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注:①铛臼:烹茶的工具。②伏谒:拜见。
 1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通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
   2
.将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译句:
   6
.读完文段后,(1)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2)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                                                                            

(八)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带点词的含义。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

③公将焉之  (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

2.与公将焉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九)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方舆胜览》)【注释】(1[]ǎo,年老的妇女。(2[]完成。

1、解释加线词。①未        成(             卒业      还(         

作针      欲(             ④太白其意  感(        

2、解释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辍耕之垄上(              

3)悍吏之来吾乡(                 4)小大之狱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逢老媪方磨铁杵。译文:                             

4、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是出自此事。“太白感其意”想一想太白听了老媪的话有何感想?请写出来。

 

(十)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借。(5[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①匡衡勤学无烛  而(             ②邑人大姓文不识   大姓(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偿(                  ④主人而问衡  怪(          

2、翻译句子。①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两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十一)螳螂捕蝉

吴王欲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说苑》)

【注释】 (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5[务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伐         曰(       )子          延(       

2、翻译画线句子。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十二) 郑人买履

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2),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将要。(2 []结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而置之其坐。              反归取之。(              

2、加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先自度其       何不试之以    B           无自

C 郑人有且置   遂不得     D 先自其足       吾忘持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4、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十三)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1)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1[]卖。 

1、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也(穿透)C吾矛之(好处)D不可同世而(存在)

2、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长烟一空      B子之矛    光先帝遗德

C、陷子    吾欲南海    D得遁隐    能陷也

3、请在文中的括号内加上一个转入议论的词语。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1.①约定   ②下雨   ③到……去,往     ④难道,哪里    2.A    

3.(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4.言而有信,或讲信用。

参考答案: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参考答案:1、(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2、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

3、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参考答案:  1     (1)苟且(2)通“避”,躲避(3)丢掉、遗失    2(1)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3A    4(1) 舍生取义(2)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参考答案:()1. (1)希望;(2)同“悦”,高兴;(3)明智,聪明;(4)引见

2  D  两次(A中两个“为”一是“替”.一是“造”;B中两个“以”一是介词“用来”,一是动词“认为”;C中两个“之”一是指“这件事”,一指“他”)3 (1)先生有什么见教? (2)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或:我已经向大王禀报过这件事了。4  (1)智、仁、忠、强、义。  (2)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参考答案:1.①所以    ②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4.略(不论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二)1  D(“下”是“使……下车”之意)2. 君王(大王、您)将要去哪里(到哪里去)?

3. 贤明,敬重人才,嫉恶如仇。

参考答案:1C    2B    3B    4C    5D

(二)1C
   2
.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
.(1)僧人的心情是失望和沮丧的。(2)例:讽刺了趋炎附势的人;讽刺了攀附权贵的人;讽刺了拍马屁的人等等。

 


最后更新[2005-1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