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个美丽的称呼。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曾经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大学时代,深深地陶醉在美丽的诗词古文优美的意境中,梦想毕业后把那优美的汉语教给自己的学生。把美丽的中文传承下来,传承着悠远的传统,传递着古老的文明,秉持着现代的素养,光大着民族精华是我的梦想与追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对古典诗文的热爱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 当西方文化汹涌而来并轻而易举被中国国民世俗化的时候,有多少中国人在古老的传统中守望精神家园呢?当情人节的玫瑰或圣诞节的装饰树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走红的时候,有多少人记得“上巳节”并投身自然临流赋诗握管挥毫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神州遍地小洋楼》文章说我们的城市小区中有“罗马花园”“巴黎广场”“西班牙城堡”“美国小镇”等洋名,而西方的城市里没有“西安广场”“龙城”“长城别墅”“飞天公寓”和“颐和园”?文章还写到应该承认,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认同与逢迎,是时下某些人的一种心理趋势。不仅地名,就连各种各样的点名、商品名称,乃至人名,也常常以起一个洋名为时尚。看了作家的文章让我产生两个想法:一是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她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的我们对我们的文化应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应该取有中国味的名字;二是借鉴法国为避免美国好莱坞文化和英语强势文化对法国的冲击的做法,中国相关部门对应提倡少用甚至不用洋名。 现在有很多事情都很急功近利,经济效益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成为当下衡量我们一切事情成功的唯一标尺。连教育和文化也难逃厄运,有农业之喻的语文教学也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当下中国人的汉语水平在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的困难相信语文老师感受最深。中文能抵挡得住来势汹涌的英文吗? 冯骥才还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将它的文化资本、自然资源和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得同样神圣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就象在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中,只有将他的心灵、生命看得与物质财富同样重要时,这个人才不至于沦为一个只会挣钱的“植物”人。这是冯骥才为什么暂时放弃自己的小说创作去呼吁保护古民居和古街道的原因。最近国学院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担任院长。 正像一个没有自我、失去重心的人一样,一个国家或民族,无论富裕或贫困,倘没有一种内在精神风貌和自己的文化传承,那么他是无根的、漂泊的,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就算搞旅游开发,如果不亮出自己文化的独特个性或自然景观的不可重复性,都难以招徕留住更高文化品位的人。 我们中国核心资源不在科技物质领域,而在中华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上,就在唯科技唯经济唯指标唯效率时,西方人却悄然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回归:阴阳五行、八卦太极、针灸经络等。 文化与精神高于国家,更高于物质、体质。文化比国家更具有永久性;人的精神生命比物质生命更具有传承性。国家、城市包括个人,倘为了物质经济利益而远离精神文化,以永恒的文学艺术为暂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犹如用黄金镀青铜。青铜虽暂时闪烁,黄金却永远流失。国家和城市是不能永存的,精神文化却可以作为国魂城标辉耀千古。 我们活在古人的诗句中,先人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老子的名言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任何一个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句子都无法和原文相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诗意的语言在世代的中国人心中已扎下了根。 国学是母乳,古典诗歌或者民歌往往是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第一口母乳。我开始给自己验血,坐文化脉络的DNA鉴定。汉语的魅力值得一生体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坚守这句素朴的语言所传达的原则,坚守美丽的中文,美丽的中国文学,美丽的中国文化。 余光中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欧风美雨吹不走我的汉魂唐魄。”“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的根,我们文学创作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 “慢慢走啊,欣赏”这句阿尔卑斯山麓的名言或许能给脚步匆匆的我们一些启示:中文,你慢些走!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