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
华富中学 朱东萍
l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2、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3、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l 教学重点
1、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l 课前准备
1、 学生搜集最感动的声音素材,已备使用。
2、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3、 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说说理由。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
a.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的景象。
2、教师归纳:这是华彦钧(阿炳)作曲。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里是阿炳失明前常去的地方,失明以后,有了这首传世之作。阿炳用音乐语言来描绘想像中的美丽风景,感受到的是周围漆黑的一片以及自己生活的艰辛,从优美的旋律中可以听到伤感、苍凉、自傲和顽强。乐曲一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画卷,另一方面以旋律中柔中带刚的情绪,表现作者对坎坷人生的不平与怨恨,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全曲引人入胜,情绪起伏、扣人心弦。
阿炳是不幸的,他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用一双耳朵聆听着大千世界的声音,用如泣如诉的二胡声,表达自己,感动着他人。
生活中的声音不仅只有这样感伤的声音,还有欢乐的,还有祥和的,你听见了吗?你一定会听见的!
l 全班朗读全文,并体会文意。
l 赏析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所写的哪部分声音?说明理由?
a.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蓬金色的头发,当起风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象磨砂纸那样沙沙的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而梳掉了!”
这段文字形象的描述了蒲公英播种子的过程。把蒲公英比喻成有着一头金黄色头发的少女,在轻风的吹拂下,轻盈的梳着她的头发,一根、两根、三根,金黄的头发随风起舞……这种景象真是十分美丽。作者的联想太丰富太美了!如童话中的画面。
b.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那一天,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酸果过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了!顷刻间,他们全逃散了!”
80这个数字听起来满震惊的,想象一下,这回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他们在做体操,把蚂蚁人格化了,一粒小酸果对我们来说是那么普通,对微笑的蚂蚁却是炸弹,使我们站在蚂蚁的位置感受着这一切,让我们对微小的声音有了全新的感受。这段描写语言俏皮、风趣。
c.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阿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的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的融化了……”
本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且运用了许多形容词“轻轻地,微微的……”把冬天下雪的景致描写的好美。仿佛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特别是最后一句“小雪花满足而温柔的融化了……”感受到了冬天的宁静、温柔,让人有无限的遐想。把路边的灯想象成默默守候,给人带来温暖的守护者。写的有情趣。
d. “学着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冲奶粉的声音,爸爸打喷嚏的声音。”
抽象的声音幻化成具体的画面,画面特别生活化,很朴实,真挚,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暖和的父爱、母爱,融进了浓浓的亲情。
……
l 探究课文
为什么说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l 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声音?说明理由。
作业:
仿写: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狗忙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前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卢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