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的教学
——以《荒岛余生》为案例
华富中学 朱东萍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公开课的教学活动,学校要求此次活动主要体现新课标。我选了《荒岛余生》这一课。因为第八册语文的课外推荐书目有《鲁滨孙漂流记》,寒假时,我们已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看后写篇读后感。然而,从同学们的作业中,我发现有些同学读后未理解,写出来的读后感较空洞,甚至有些同学没读。如何激发同学们读课外书的热情,加深对课外书的理解,如何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这一直是我关注的事情。因为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有了这些想法,我就准备把《荒岛余生》上成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课。
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第一课时,完成课文《荒岛余生》的内容。同学们学完之后,知道鲁滨孙漂流到荒岛后如何调整心态,意识到在不幸的境遇中,把好处和坏处对比来看,要面对现实应抱积极乐观的态度。还利用课余组织同学们看了《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并讨论电影和原著的区别。上第二课时,结合课文及《鲁滨孙漂流记》整本书来探讨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对课文中的人物作了补充,丰富了这一人物。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去讨论。如何在一课时内完成一本书的教学,上出效率,我心里没一点底,如果同学课前不看书,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堂课将会冷场。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上岛后,鲁滨孙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你有什么启示?根据这些问题,同学们课下自由组合,进行讨论。上课时,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全班有半分钟无一人举手,我担心同学们没有认真阅读,终于,有一位同学回答了问题。全班越来越多人举手发言,全班32人,发言的有20人,发言的有45人次。同学发言踊跃,思考有深度,甚至有创造性。(补充学生的发言)
最后布置了读后感,同学们的读后感有了很大的进步。
内容丰富了,思想也深刻了。(学生的读后感)
教师们对我的课也有很大争议,这样上是否脱离课本?会不会占用过多的课余时间?同学们能否自觉的阅读?也有的教师认为,用课内带动课外阅读,形式很好,可促进学生的阅读。教师们说到的,我也考虑到,我提前几周布置了,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并且给问题去读。
课后我也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我问他们感觉怎样?同学们都觉得这堂课上课的效果很好,开头紧张,不敢发言,后来有的同学说轮不上自己发言,因为自己想说的却被同学说出来了。大家觉得这堂课上得很愉快。有一位同学说他三年级曾经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注意了情节,现在,读后,觉得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的写鲁滨孙克服衣、食、住、行的困难有了更深的体会。越细致地读,越能从这些细微的描写中感觉到鲁滨孙坚韧,善思考的可贵。通过讨论后,对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也有更全面的认识,明白自己该如何面对困难,对于自己眼前的生活,更加的珍惜。
在自己的随笔本中这样写:“感谢作者,用这样的真实描写,让我也有了生活的常识,……”(张莹)也有同学说:“以前,我不看前言,也没看课后名篇的导读,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我想从导读中找答案,结果,读后,发现在前言和导读中,有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的背景,以及对书的评价等,对读全文有很大的帮助”。还有的同学说,我不太注意一些书评,现在,读书后,自己对书有感觉了,也想看看别人写的书评,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分享愿望的。有的同学建议,在语文课内,分些课时,让同学们讨论自己所读的其他书,这样可创造条件让同学们相互交流。读书的趣味会更浓。
同学们及教师们的评价给我很多的启发,这堂课也给我很深的体会,把课堂和课外相结后来上,这样大胆的尝试后,使我更加有信心。从课前来看,充分发挥了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们不但看了正文,还看了前言,课前的小组讨论,加深了同学对书的理解,同学们在观看电影后,说电影中的鲁滨孙待人平等,对星期五不像书中那样,用枪和圣经征服他,没有殖民思想。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见解独到,每一个发言的同学都认真的读,认真的思考了,同学们还借助已有知识对小说的理解,当谈到在热带雨林里,鲁滨孙解决了穿衣问题时,同学们有的说,热带太热,穿衣为遮挡太阳,有的说为挡雨,有的说热带雨林蚊子多,穿一为防蚊蝇。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节课我达到了两个目的,1、同学们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增加了课外阅读的兴趣。2、课后同学们写了一篇质量不错的读后感,使同学们明白读书了,理解了,深入地思考了,才可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读后感。
我也体会到,上这样的课,教师备课的难度加大,不仅备课文,还要备一整本书,也只有这样教师的设置的问题才能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其次,课堂容量大。这么大的容量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把握,仅仅讨论鲁滨孙遇到的困难,一节课都未必能完成,虽然我精选了四个问题,结果课堂只解决了三个。鲁滨孙形象的现实意义的讨论未完成。我想课堂上只是抛砖引玉,课后可以是课堂的补充,今后我会继续尝试,以课内教学带动课外的阅读,以阅读带动写作。重要的是学生读了,思考了,写了。不要怕难怕深,同学们理解到哪一层次不是那么重要,课堂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这就是我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