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中国作文批判(第一辑)》
出处:岭南闲樵 转贴      阅读次数:238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作文批判(第一辑)

第一辑  程式化

 

古有八股文,今有作文程式化,作文程式化的表现是把作文的写作当成一种既定格式,一种套路,一种模范,不管是什么题目,都可套用。此祸患尤为深重。甚至已成为教师语文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法宝。据说,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教师对中学生作文的程式进行过细致的研究,然后让班上的学生人手一种,详加演练,于是乎,每一个同学都对自己的这一套路熟悉到不假思索、下笔成文的地步。

一、引析联结

 

文本1:

5=0

“5=0”,这看来岂不荒唐!的确这个算式在数学上是不成立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式子却是成立的。

你看这幅漫画,一个人为了找水挖了五个坑,但个个都没接触到水面,结果,一滴水也没找到。这不是意味着他的劳动成果为零吗?这漫画给人一个启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事半功倍,甚至像这幅漫画上的人一样毫无意义的徒劳。

事物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办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都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要经过艰苦劳动才能达到目的。这就要求在办事的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铁棒之所以能磨成绣花针,是因为坚持不懈地磨;滴水之所以能穿石,也是因为它坚持不断地滴。只要有毅力,什么事都好办。现在有一些自学的青年,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决心很大,但学了几天,觉得单词难记,不好学,就冷了下来。这种“五分钟热度”,是什么也办不成的。

总之,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坚韧的毅力。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5=5”,而不要“5=0”

(1983年,广西考生)

 

“引、析、联、结”是诞生于80年代早期的著名的作文模式之一,曾几何时,这种文本样式几乎统治了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与写作的全部,甚至被当做作文写作的基本技巧而写进了课本。这种自上而下推行一种写作程式的举措造就了大批擅长此道的考生,也极大地扼杀了作文的个性化、话语的灵动性、表达的创新性。应该说“引、析、联、结”式作文的崇高地位与辉煌成就,古今中外,罕有匹敌——也许只有那盛行过七百余年的“八股文”可与之相提并论。

可想而知,当作文本或高考试卷上充满了相同面孔的作文——大约有二三百万份之多时,批改作文或给其打分将变成怎样一种状况: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老师只能通过极其个别的词语或句子判定一篇文章的好坏。那情形不亚于走钢索,那境况不亚于在炼狱!

 

文本2:

贵在持之以恒

在炎炎的烈日下,一个农民挥汗挖井。他挖了好几个坑,然而却都中途罢手,最后他终于放弃了这块底下有水的土地,另觅佳处找水去了。

这是一幅漫画展现给我们的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恒心的人是一事无成的,办事贵在持之以恒。(引)

所谓有恒心,就是一个人在认准目标之后,必须集中精力,锲而不舍,一直干下去。无论学习或工作,恒心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圣哲们在这方面有过许多论述。

宋朝王安石和友人游褒禅山之后,由于没有看到那险远处的“世之奇伟瑰怪”而饮恨长叹,后悔自己没有持之以恒,并留下了这篇著名的游记来警戒后人。

正像王安石所说的那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这险远之处的“非常之观”光凭热情与决心是见不到的,必须行万里路,闯万道关!如果缺乏恒心是根本达不到目的,历史上无数事实都验证了这个道理。

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过程中,曾耗费了极大的心血。她要把十几吨的沥青一点点地进行处理,方能提炼出一克珍贵的镭来。当时有人劝她放弃这个“愚蠢的打算”,但居里夫人仍然坚持着。终于,世界上的第一克镭提炼出来了。如果居里夫人缺乏恒心,是不会完成此项壮举的。(析)

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万里长征,也是靠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恒心,一步步走下来的。倘若没有那种坚韧的精神,也是不能想象的。(联)

勿庸赘述,恒心是可贵的;如果我们办事浅尝辄止,见异思迁,是绝对不会成功的。(结)

怎样具备“恒心”呢?首先要认准目标,然后不懈地干下去,不动摇,不徘徊,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祖国“四化”建设的大业在向我们招手,只要我们拿出恒心来,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祖国给我们的大任,看到“世之奇伟瑰怪的壮观”。

(1983年,云南考生)

 

虽然“引、析、联、结”式作文形成了“一统江湖,千秋万代”的宏阔场面,但写作作为一种独抒性灵、彰显个性、彪炳自我的艺术,仍然在寻找突围的方向!文本2就是一个例子。在完成了“引、析、联、结”的填空后,作者把议论的方向转折到“怎样具备‘恒心’呢”上。看似画蛇添足,实则展示了创新的精神。这篇作文成了当年轰动一时的满分作文,赢得了阅卷老师的击节赞赏,就是因为那个设问句是成千上万篇文章中惟一的一句。

 

二、妈妈的手

 

文本3:

妈妈的手

我见过各种各样的手:蒲扇似的大手,白胖胖的小手,勤劳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最爱妈妈那双勤劳的、充满着爱的手。

记得去年冬天,有一天正下着大雨。我打着伞回家。一不小心,伞掉进了淤泥里,被泥巴弄得很脏。回家后,我怕妈妈骂我,想洗干净。但这样冷的天,下水该多冷啊!于是我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地把伞放到门角落里。

夜晚,我正在里边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阵刷刷的声音。那声音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节奏。我循声走过去,看见妈妈正蹲在厨房的水龙头旁,吃力地刷着、搓着那把沾满了淤泥的伞。我望着妈妈那一上一下的动作,心里感到十分内疚,觉得她仿佛不是在刷洗伞上的污点,而是在刷洗我心底那不爱劳动的污点呀!

天气真冷,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突然,我看见妈妈手中的刷子掉下来了,就急忙走过去,拉住妈妈的手。啊,我这才发现,妈妈的手背又红又肿,高高隆起,手指也肿大了,整个手湿漉漉的,冷冰冰的。我连忙用双手紧紧握住妈妈的手,说:“妈妈,我来刷吧!”妈妈轻轻地回答:“你去学习吧,我刷就行了。以后你小心点。”听了妈妈的话,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回到桌旁,继续写作业。我写得很认真,很专心。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来到我的身边。她笑着说:“看看你的作业。”她把双手在围裙上用力擦干净,就拿起我的作业本仔细看起来,然后慢慢抬起右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高兴地说:“好孩子,你进步了……”这时,我觉得妈妈的手热乎乎的,是那样温暖,充满了无限的慈爱。我完全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之中了……写完作业,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闭上眼睛,仿佛看见无数双妈妈的手在晃动:将衣袖一直挽到臂膀,在冰冷的水中用力搓洗衣服的手;早晨,提着篮子去买菜的手;夜晚,在灯下批改作业的手;深夜,缝补衣服的手……

 

如果说“引、析、联、结”是议论文写作的模式之一,那么“妈妈的手”就是典型的记叙文写作模式。这种文本的源头正是那篇著名的散文——《一件珍贵的衬衫》。

 

文本4:

一件珍贵的衬衫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在文本3、4中,如果我们把中心词语换掉,比如把“妈妈的手”换成“一件衬衫”,把“一件珍贵的衬衫”换为“一枚书签”。文本照样成立。“妈妈的手”这类作文样式,看上去极为隐蔽,可是仍然被老师和广大中学生朋友所掌握,运用得极为娴熟,成了作文技法中密不示人的法宝。再看下面几个文本——

 

文本5:

尝试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尝试的机会,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且去尝试了,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当教师的尝试。

那是一年前的事了。当老师的妈妈临时要到外地开教研会议,又正值学校在进行期末复习,妈妈忧心忡忡,想到自己走了,留下学生单独复习实在不放心。那几天我正好放假在家,望着一筹莫展的妈妈,我灵机一动,冲口喊道……

 

文本6:

忘不了的一处景观

生活中总有许多东西能在你记忆中驻留片刻,而大多数就像荷叶上露水般,轻轻划过,不留一丝痕迹。真正难忘的,总是拨动了心底最深的那根弦,它永远铭刻于心灵最深处。

今年夏天,我参加上海市三好学生夏令营来到了井岗山,也曾为漫山遍野的翠竹而心醉,也曾被山上的无名英雄纪念碑而感动,也曾为红军战斗的地方而震撼……而最让我忘不了的,却是那道独特的景观。

……

 

文本7:

兴趣

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有的人喜欢钓鱼,有的人喜欢野炊,有的人喜欢集邮……说起我的兴趣爱好,你肯定会感到吃惊:我喜欢吹芦笛!说到这个兴趣爱好嘛,得先讲一个故事。

那是……

 

以“妈妈的手”来为这一文本样式命名,是因为《妈妈的手》是较为著名的一篇。这种模式总是有严格的开头、中间、结尾技术,并且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但有一条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称赞、歌颂的立意中心。一般而言,这种歌颂都有强烈的言不由衷、为文造情的倾向。

 

三、卒章显志

很多年以前,我们曾一度极力推崇一种叫“凤头、猪肚、豹尾”的作文写法和文本样式。所谓“凤头、猪肚、豹尾”是指文章开头精巧、内容丰满、结尾有力。问题在于,当我们搜肠刮肚寻找漂亮的词语,为达到“凤头、猪肚、豹尾”的效果时,我们开始了高唱颂歌,开始了一到文章结尾便禁不住“口痒”的毛病:

为了伟大的祖国,同学们,我们应该……

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将……

或者,我们干脆省去了无谓的过渡,直接喊起了口号:

社会主义祖国万岁!

向×××同志学习!

 

文本8:

读《毁树容易种树难》……

我们常常在艺苑、文苑、科学的百花园中流连忘返,惊叹于满腹锦绣、一身绝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横溢的才华、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却很少想到他们在结出硕果前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园丁剪枝、浇沙丘苦心培育,也更少想到他们可能遇到的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的厄运。何况在实际生活中,居心叵测的“毁树人”远远没有绝迹,而有的人也清楚地懂得毁树容易种树难的道理,却仍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毁树人的角色。不是吗?以学历、资历压人的教条主义,在人才队伍问题上的本位主义仍旧阴魂不散!

为了祖国的四化更早地到来,让“种树人”更多些吧!

 

追本溯源,“卒章显志”的“祸”源大概就是“引、析、联、结”的“结”。因为大多数以“引、析、联、结”为结构的文章总是采用文本8式的结尾。假如我们由此上溯还可以找得更远,那就是冗长的报告或社论的结尾。惯听报告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听到台上开始高呼口号,他就准备好巴掌,等喊声未歇,便立刻热烈地鼓掌。然后,他就知道:又一个报告结束了!

 

文本9:

金竹乡瀑布群

是啊!青山孕绿水,绿水出奇景。我由此想起了“山青水秀”、“穷山恶水”两个对比鲜明的成语。由我们这个小家联想到人类这个大家,由吓通这个小村联想到地球这个大村。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一方面,人类以其高度发达的科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另一方面,人类也把地球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森林被毁,水资源严重匮乏,臭氧层出现空洞……不要说交通发达的大中城市,就连我们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小县城,都明显感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过去号称风景秀丽的山城,如今触目所见山头光秃,遍地垃圾,惟一的一条溪河,也是污水长流。

在返城的路上,面对这里的参天古木,潺潺溪流,花草虫鱼,走兽飞禽,我疾呼:人类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地球只有一个,破坏它,等于破坏人类自身。保护我们的地球吧!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吧!

 

很多时候,“卒章显志”式的作文在结尾时所表达的愿望或呼喊的口号,听上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难道我们不希望“四个现代化”早日实现吗?难道我们不想保护地球吗?可是,我们总不能一到文章就高声呼喊这些口号吧?没有口号的结尾就不能算结尾吗?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卒章显志”式的写作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写作思维,使我们成了口号的重复者,成了鹦鹉!丧失了独立的个性!

 

文本10:

人活着,就应如同火。神州的文明,华夏的繁荣,需要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不断散发光与热,释出情与爱,迸发力量的火花,接过历史的火把,登上岁月的火车,拾起时代的火种,投入到巍巍祖国的博大胸怀,焚身以火,就像一只涅的凤凰,飞向生命的最高境遇,震撼整个世界。捐躯赴国事,犹死亦应值。烈火永不灭,生命终有时。让我们携手同行,将有限的生命化为不灭的熊熊烈火吧!

 

文本11:

世上万物,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正如《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意”之中的启示

引申到我们今天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改革要除旧创新,当然缺少不了那些冲锋陷阵干大事业的闯将;同样,改革要稳步发展,更缺少不了那些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从小事做起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

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以这两件“无意”之中的小事为借鉴,摒弃旧的思想,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厦增砖添瓦。

四、杨朔模式

六七十年代,有一位散文家与他的作品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他就是杨朔。在杨朔的散文中,哪怕是一名山里老人,也能让人联想到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哪怕是一名打鱼的老头,也是一位出口成章的诗人和豪情万丈的艺术家。在杨朔那些精致的文章里面,我们几乎看不出作为人的作家本人的感情,而文章中所反映的感情却都表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为了文章,就得这样写!

有人说“杨朔的散文是一种未被清理的公害”——

在散文领域,杨朔散文是典型的“单调散文”。一是单调的叙事模式:由物及人、以物喻人。如《荔枝蜜》这篇极受推崇的典范之作,中学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中这样分析说:“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是作者对蜜蜂仔细观察和深入认识的过程,更是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过程。全文一线贯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这样的论述几乎适用于杨朔所有的散文,只需要把蜜蜂改为别的什么东西就行了。这样的写法,中学生很容易领会,但却值得怀疑:真的诗情和哲理,不是僵死的、被线索组织起来的材料,而是散文中自由的、动态的有机成分。如果说整篇散文是一流清泉,那么诗情和哲理应该是清泉中活泼的游鱼。杨朔的散文中,只有一串草绳吊着的死鱼。于是,千姿百态的行文方式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比八股还要八股的现代八股——杨朔的叙述模式。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杨朔模式”而写的:

文本12:

夕阳的后面

我并不喜欢夕阳,但每当夕阳西下之间,却总要看上它几眼,为什么?不知道。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看夕阳,可每每看夕阳,总会想起夕阳的后面是漆黑的黑夜,心中不免有些害怕。

如今,我又坐在了夕阳的面前。啊,夕阳的确很美!绯红的颜色染红了天空,织出了彩霞,给大地披上了金色的外套……可它毕竟是夕阳,一个沉重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经过几番挣扎,它还是一步一步往下坠,终于坠入了大山,接踵而来的是黑夜。

我望着夕阳,想到了自己——自己的原来和现在,真是一落千丈,心中很伤感。夕阳,你真像我,几番拼搏,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伤感至极竟脱口而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是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不知谁吟出朱自清的诗句来,回头一看,爸爸已坐在我的身后。“爸,您也看夕阳?”“我喜欢夕阳。”“夕阳的后面是黑夜吧?”“夕阳的后面仅仅是黑夜吗?”

我心中一震,是呀!夕阳的后面仅仅是黑夜吗?夕阳就是了结吗?不!

朝阳、夕阳一起一落,夕阳、朝阳一落一起,这不正像人生吗?人生一起一落,一落一起本是小事,何须太惆怅呢?跌倒了再站起来,在即将站起来的时候,我会排除一切影响我前进道路的事情,也更不会因为种种杂事,来消除我的信念。

 

本辑小结:

在这一辑中,我们看到了众多面目可憎的文本,分析了它们的祸害,有的甚至指出了其根源。我们只是希望在作文写作中,千万莫陷入程式化的泥淖!同时,希望我们的老师真正高举“创新”的旗帜,引导学生书写真正的生活,表达真正的生活体验。

因为——当表达成为模式,我们就失去了真我!


最后更新[2005-12-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