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生命无限 得失如土》
出处:清景无限 编辑    作者:包思诺   阅读次数:195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生命无限 得失如土

生命无限 得失如土

包思诺  2005/12/20

 

相传孔子师从老子,向老子请教“道”与“德”的奥旨。老子说、干涸的河床上,濒临绝境的鱼儿,各自以唾液来维持对方的生命,那微不足道的唾液,就好比你主张的仁、义;道、德让它们,生活在浩浩荡荡的河水里,自由自在,彼此忘掉对方的存在。

70年代初,我住过的四合院里,流行“打会”。每一户,每个月定期拿出十块钱,如果是十户人家,凑起来,就有一百元“会金”,提供给最需要用钱的那一户。参加打会的每一户,在十个月里,都能轮上一回。一百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办大事。一个正式的学徒工人的标准工资,在那时,大约是十八元左右。打会这种聪明,互补互助的现象,就好像相濡以沫的鱼儿。现在住进了高楼大厦的空中人儿,就像自由自在,游戏于浩浩荡荡的河水里的鱼儿,彼此忘掉了对方的存在。

自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称自己是人类以来,人类追求自由、舒适、和谐的本性,至今没变。一个人在短促的一生里,尽管在不断地追求,到头来还是若有所失,就如同“歧路亡羊”给我们的喻义:

“嘿,丢一只羊,用得着这么多人吗?”道家杨朱觉得邻居小题大做。

“外面有很多的岔路。”邻居解释说。

“这么多人去找,怎么会找不到呢?” 杨朱还是不解。

“路太复杂了,岔路中又有岔路,不知道羊朝哪个方向跑了。” 邻居无可奈何地说。

杨朱颜色大变,不知是人丢掉了羊,还是羊走失了自己。杨朱顿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个体的生命,在道家眼里,只是瞬间而已。人伦关系,尽管复杂,可还是有迹可寻。老子说,圣人处理人伦关系,从不有意回避,对一切人、事总是随机应变,调和顺应,这就是“道”和“德”。当今中国,开放的政策以及和谐社会的实践,仿佛遵循了“道”与“德”的理念。左右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意识形态,也慢慢地在引退。国家领导人开始演绎一个圣人的形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扔在一边。用草编织刍狗的过程,也从不掺杂感情因素。国家领导人,就应该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对待百姓,让百姓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玩,不失生活的本性,不要外界的干扰。人们的思路,因此通达,耳目,因此聪明,处事用心,却不劳苦,接物自然,又不拘执,这就是道,万物因此不得不昌盛。

孔子一生,以维护礼制为己任,将“仁”纳入“礼”的框架中,让“仁”有了深刻的等级意义,并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儒道两家对待礼仪的不同态度,实质上就是对待死生的不同观点。儒家应合世俗,因此,在民间丧事中,家庭里的亲朋好友必然会在过世的人前,沉痛哀悼。接下来,就会让请来的民间艺人,载歌载舞。有哭有笑,有儒有道,是奇景。道家认为,生是气的聚合,死是气的散失,所以,不必悦生,也不必惧死。儒道两家如此对立的生死观,在民间却能如此和蔼相处。

以中华民族的个性,来定“姓”,中国人只有两个大姓,一个姓“孔”,一个姓“老”。要不,一个人前半辈子姓“孔”,后半辈子姓“老”,要不,一辈子既姓“孔”,同时又姓“老”。孔、老的生命因此延续至今,乃至无限。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人在得意的时候,他姓“孔”,在失意的时候,他姓“老”。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个性,老子的哲学,就像一剂中药,滋阴补阳。老子的“道法自然”,推动了我国古代田园诗歌的发展。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老庄,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懂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的人生韵味,不是一个完整的龙的传人。

老子认为社会现实是残酷的。人们营营苟苟,追名逐利,最终劳身苦形,心力交瘁,会失去自在纯真的本性。不管在政治上,还是生活上,老子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就像日影一样,虚静自然,其结果却如同“大车装载柴禾,后来者居上。” 孔子又一次拜访老子后,才深深地体会道,自己对“道”的认识,就像酒缸上的小飞虫。

“刚才见先生形同枯木,仿佛超然人、物之外。”孔子恭敬地问道。

“当你游心于物之初的时候,喜、怒、哀、乐的情感,都不会侵入你的身体,这时的四肢、百骸如尘,得失、祸福如土。”老子刚刚沐浴完,披头散发,寂然端坐。

“请你告诉我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孔子把身体往前挪动,然后,小心地问道。

“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自身比得失、祸福可贵得多。”老子坦然自若。

“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孔子喃喃自语,若有所得,仿佛看见老师的身上若隐若现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乾坤。

儒道两家,在对立的时候,如同冰炭之不相容。孔子与老子的往来,都是借庄子之手,叙说的,其真伪难辩,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最后更新[2005-12-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