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例》
   作者:赖敏   阅读次数:450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例

       上步中学语文组 赖敏

课例主题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及其背景的基础上认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进而通过反复诵读与认真研读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高贵品质和思想情操,从中培养学生对杜诗欣赏、感悟的能力。

课例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幻灯片显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的作者是谁?

生齐答:杜甫。

幻灯片显示:杜甫草堂照片  导读 自读 研读 诵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回忆这三首诗,说出你印像中最深刻的两句诗句。

幻灯片显示:导读《望岳》《石壕吏》《春望》

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感时花溅泪、烽火连三月。

(同时出现在幻灯片上)

师:从所写内容上做比较,看这三首诗有何不同?

生:《望岳》写景,后两首记事。

师:《春望》记事?反映的什么?

生:……

师:反映的是唐代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

生抢答:安史之乱。

师:都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战争危害。《望岳》是杜甫年轻时写的,让人感觉到意气风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而他写的诗大多数都是象《石壕吏》《春望》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这些都是因为杜甫生于盛唐,长于“安史之乱”,仕途坎坷,其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有一个很好的称誉,叫什么?

幻灯片同时显示:杜甫头像、杜甫简介。

生:“诗圣”。

幻灯片显示:诗圣。

师:那他写的诗呢?

幻灯片显示:诗史。

生:“诗史”。

师:对。为什么称之为“诗史”?

生:因为他写的诗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显示:杜甫草堂图片。

师:不错。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的历史。那么他的诗有什么样的风格呢?大家要知道,诗人做本诗前刚刚结束贬谪、动荡、流亡的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畔经朋友的帮助才盖起一座草堂以栖身。不料草堂被秋风所破,诗人于凄风苦雨之夜,难以休息,不由百感交集,遂吟此诗。那么他的诗的风格与他流离失所、遭受贬谪之后一路的流亡生活所看到的情景有关系,所以他的诗就表现出一种沉郁顿挫风格。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幻灯片显示:诗风 沉郁顿挫。

生:深沉。

师:就是深沉感人抑扬顿挫,我们读他的诗大多数诗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应该读出这种深沉感人抑扬顿挫的风格来。那么作者这种深沉感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诗是一首歌行体古诗,题目叫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这是什么句式?

师板书:为……所

生:被动句式。

师:“为秋风所破”是一件事情,那么“歌”是指什么呢?

师板书:歌

生:……

师:“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例。以七言为主,一般按四三言节拍朗读。注意作者深沉情感的表达。先听录音,把节拍、停顿划出来。

师板书:古体诗的一种体例。

幻灯片显示:·以七言为主,一般按四三言节拍朗读。

·注意作者深沉情感的表达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划,师巡堂。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好,都拿着笔划出了节拍。看看哪些是七言以上的诗句?

生:“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师:还有……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好。这些语句应该怎么划节拍?根据句子意思“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应该划……

生:“群童”后面。“欺我”后面。

师:“大庇”一句?

生:“大庇”后面,“寒士”后面。

师:“何时”一句?

生:“何时” 后面,“突兀” 后面,“受冻”的前后划分。

师:对。其他七言句以四三言划分节拍。下面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预备起——

全班齐读。

师:声音洪亮,非常整齐,节奏感也比较强。但有一点,什么没注意到?

生: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深沉情感。

师:作者的深沉情感表达注意得不够。一、二、三段是“沉”注意得不够;最后一段有多少个感叹符号?

生:三个。

师:三个感叹符号,感叹符号特别的多。也就是说这一段作者的感情还是压抑在心里面吗?

生:不是,都释放出来了。

师:对,都抒发出来了,那么这时候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感情?

生:激昂。

师:对,应该激昂一些,激动一些,把沉积在心里的感情全都抒发出来。好,现听老师把最后一段读一遍,待会儿再请同学来读。

师范读。

师:请大家把感情都调动起来,全班一起“安得广厦千万间”预备起——

师生共读。

师:这一次比上一次好多了。哪些词语后面要稍微拖长一点音来读?

生:感叹号、“呜呼”、 “安”、“千万间”、“风雨不动”、“死”这些字的后面应该稍微拖长音来读。

师:自由读,注意语速语调,注意节拍停顿。准备请同学读。

生自由读。

师:哪位来?

生推荐:阮晋杰同学。

师:大家欢迎!

阮晋杰朗读毕,学生鼓掌。

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坳”读ào,他读成了áo。

师:除此以外,一二三段的感情读得还不够。请一位女同学试试看。

生:黄琳同学。

师:好,请黄琳同学来。

黄琳同学读毕,生鼓掌。

师:黄琳同学的感情表达得不错,哪一句读得特别好?

生:“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深沉的感情一下子就读出来了。哪一段读得不太够呢?

生:最后一段读得不太够。

师:那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之后我们是不是会读得更好一些。

师:下面是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词句,提出疑问,共同质疑。

幻灯片显示:自读  找出疑难词句,提出疑问,共同质疑。

师巡堂,并提示:拿笔做记号。从课文内容上,表现手法上看有何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生自读。

师:看完的举手。

师:谁第一个来说?戴锦蓬,你说。

生:有两处不明白:“高者”、“下者”指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俄倾风定云墨色”怎么理解?

师:还有吗?

生:“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中的“此屋”是哪一座“屋”?

师:好,请坐。

生:“风雨不动安如山”什么意思?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高者”、“下者”指什么?

生:茅草。

师:茅草为什么会有的在“高”?有的……

生抢答:有的轻一些,被风吹得飘起来了;吹不起来的就落下来了。

师:落在哪里?

生:落在池塘水边。

师:对,被吹高的就挂在树梢上,其他的落在了池塘水边。这是第一处要解决的地方。第二处,“俄倾风定云墨色”怎么理解?“俄倾”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

师:注解有。那“风定”呢?

生:风停了。

师:那云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变成黑色。

师:再下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的“安得”?

生:怎么样。

师:“广厦千万间” 什么意思?

生:千万间宽敞的大屋。

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寒士” 什么意思?

生:贫寒的人。

师:使天底下大多数贫寒的人都得到什么?

生:得到遮盖掩护。

师:“俱欢颜”,“俱” 什么意思?

生:都。

师:“欢颜”?“颜” 什么意思?

生:“颜”指人的脸。

师:“欢颜”指的是人开心的笑起来。“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又一个“安”。上一个“安”什么意思?

生:如何、怎样的意思。

师:那么这个“安”呢?

生:安稳。

生:镇定。

师:“安稳”,对了。“镇定”就不太恰当,因为这是形容什么“安稳”?是形容“寒士”还是屋子?

生:形容屋子。

师:对,是形容广厦在风雨当中象山一样安稳不动摇。最后一个问题“现此屋”的这个“此屋”是作者的“吾庐”还是指“广厦”?

生:是指“广厦”。

师:对,就是指那些千万间的大屋。那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床头屋漏无干处”为什么要用“床头”?

师:说明他的房间比较怎么样?

生:比较“小”,

师:正好漏雨的地方是哪里?

生:是被风吹走茅草的房顶。

师:不错。好,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师:研习课文。

出示幻灯片,师叙述问题:

•群童为何抱茅?

•作者“叹息”什么?

•被子为何会“裂”?

•为何“自经丧乱少睡眠”?

 

•面对天灾人祸,作者有否怨天尤人?为什么?

•作者又是如何想的?

师:下面请大家前后左右四个展开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师巡堂点拨。

师:好,下面一起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问题。群童为何抱茅?洪锶熙来说说看。

洪:因为儿童欺负他老。

师:为什么?

洪:……

师:表现出这些儿童的什么?

洪:天真。

全班大笑。

师:天真到什么程度?

生齐答:调皮。

师:很调皮。请坐。仅仅是调皮吗?徐倩怡同学说说。

徐:我觉得那些小孩家里也很穷。

师:对,那些小孩家里也很穷。也需要茅草来做什么?

徐:可以盖房屋,可以烧。

师:烧了做什么?烧了茅草来做饭。还可以铺什么?

生:铺床。

师:对。茅草能够保暖,可以铺床。请坐。

师: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当时安史之乱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师:“忍能对面为盗贼”,儿童当面做这些事情,作者称之为“盗贼”,作者叹息什么?

生:叹息世风日下。

师:不仅仅是叹息世风日下,是由于——

生:是由于当时安史之乱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因而世风日下。

师:被子为何会“裂”?阮晋杰。

阮:被子用了很多年。

师:哪个字说明用了很多年?

阮:“冷似铁”说明被子是硬邦邦的。

师:而且还是冷——

阮:冷冰冰的。描写出当时人们生活的贫苦。

师:好,请坐。因为被子又硬又冷,所以容易裂。那怎么理解“娇儿恶卧”?

生:没吃好饭。

师笑:没吃好饭?还是因为——

生:太湿。

师:哪里表现出太湿?

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师:很形象,雨一直下到天亮也没有断过。不仅湿而且还冷,小孩睡得不安稳。为何“自经丧乱少睡眠”?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忧国忧民。

师:面对天灾人祸,作者有否怨天尤人?为什么?

生:没有。

师:但是刚才讨论时有位同学的看法有所不同。胡昭宇,你说说看。

胡:他怨天气不好,怨统治阶级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民不聊生。

师:请坐。胡昭宇说得在不在理?

生:在理。

师:作者既没有怨天也没有怨人,那作者又是如何想的?

生:期盼天下太平、平安。

师:期盼广厦千万间的出现让天下寒士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且甚至愿意?

生:愿意牺牲自己。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读一遍,用四个字归纳一下每一段的内容。

幻灯片显示:诵读

•前三节降中有升,语速缓慢;

     重读“怒、三、洒、挂、老、忍”; “呼、息、何”拖长读音.   

•最后一节升调,语速适中;

     重读“安得、寒士、何时”;“安、死”拖长读音.

师:“八月秋高风怒号”,预备起——

师生一起诵读。

师:不错,最后一段一定要把作者的牺牲精神读出来。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生:秋风破屋。

师板书“秋风破屋” 。

师:那第二段呢?

生:群童抱茅。

师板书“群童抱茅”。

师:第三段呢?他一个晚上在想什么?

生:长夜难眠。

师板书“长夜难眠”。

师:第四段表现出他的心愿,期盼什么?

生:期盼广厦。

师板书“期盼广厦”。

师:哪里是写景、叙事、抒情?

生:第一段写景,第二段第三段叙事,第四段抒情。

师板书“写景”、“叙事”“抒情”。

师:第一段写景和第二段第三段叙事与第四段抒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

师:写景 叙事最终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生:凄凉。

师:作者一家过着凄凉的生活。那他期望其他人过怎样的生活呢?

生:忧国忧民。

师:对,大声疾呼,忧国忧民。

师板书“凄凉” “大声疾呼,忧国忧民”。

师: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请看作业。

幻灯片显示;作业  把这首诗改写为一篇记叙文。

师:把这首诗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明天交。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课例反思

成功之处:

²        成功的利用学过的杜诗导入课文。通过三首诗的内容比较使学生了解到杜甫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与杜诗风格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

²        较为成功的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与认真研读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听读、齐读、范读、自由读、学生个读、自读、师生共读、研读等,形式多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²        较为成功的注意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反复诵读较为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以自读、研读、讨论等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气氛,对学生言之成理的观点都加以了引导和肯定。

不够之处:

²        初步朗读的时间过长。其间的“拖长音读”部分提得太早,学生这时还不太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较为困难,应该放在研读之后的“诵读”部分,才能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²        生生互动的时间还不够。研读讨论的时间应该加长,没有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没有出现学生之间为某个问题互相碰撞的动人场面。

²        “概括归纳”应该放在研读之后水到渠成,多余的时间应用于加强“诵读”或学生自我消化。

 

 

 

 

 

 

 

 

 

 

 

 

 

 

 

 

 

 

 

 

 

 

 


最后更新[2003-12-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