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05年媒体十大假新闻》
出处:岭南闲樵 转贴      阅读次数:403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年媒体十大假新闻

全面剖析2005年中国众媒体出产的十大假新闻

20060105  15:27    深圳新闻网

一、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

「首发媒体」 《长江日报》

「出笼时间」200517

「“新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刘维(化名),经常到学校食堂捡別人吃剩的馒头,而且一捡就是近两年。调出這名女生的餐卡消费明细,屏幕上显示的资料让大家惊呆了:整个2004年,她才花了8.35元!原来,这女孩根本就沒有在食堂里掏钱买过饭菜,她基本上是靠到食堂捡吃剩饭剩菜度日,她最大的奢侈就是一个星期到水房花0.15元打上一瓶开水。

「真相1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关负责人发表讲话,澄清事实。原来,该同学系独生子女,其父母均是江苏无锡市某厂的在岗工人。她是困难学生,但不是特困生。该同学20039月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交清了一年级学费,并有银行存款,当年获得学校核发的三等专项困难补助,标准是100/月。2004年该同学继续获三等专项困难补助,但标准提高到140/月。 同年,经学校审核,该同学享受国家专门为贫困生设定的二等奖学金。该奖学金免除其当年学费,另加4000元现金奖励。经统计,该同学两学年累计共获国家和学校资助1万多元,其中,6400元直接为生活费用补助。根据武汉地区生活水平测算,该同学的学习生活经济来源能得到基本保障。

「点评」 如果比尔·盖茨不在超五星级酒店用餐,会有哪家媒体报道他仅靠喝矿泉水存活?那么,为什么一个困难学生不在学校食堂打饭,就一定是在垃圾桶里捡剩饭剩菜度日?我们丝毫不怀疑作者的菩萨心肠,但是,新闻报道决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仅根据一张伙食卡上一年消费8.35元,就得出如此结论,未免荒唐。作者既没有采访该同学本人,也没有向最了解她的院系干部和同学及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调查,更是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更可笑的是不少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后续报道学校相关部门已决定为该女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直至毕业,同时在食堂为其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好让她一日三餐吃个够。用心良苦,但离新闻真实性远矣!

二、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

「首发媒体」《中华读书报》

「出笼时间」2005126

「“新闻”」题为《2004年中国科学界的损失》的报道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家镛,2004815逝世。《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也在2005年第3期《2004:陨落的巨星(续)》一文中,以文字配发照片报道陈家镛去世。

「真相22,《中华读书报》刊登《致歉声明》表示:“本报20051265版内容,未经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审核,发生了严重错误。这一错误,对陈家镛先生及家人造成了严重伤害。为此,我们向陈家镛先生及家属致以深深的歉意。”并刊发《陈家镛:无火炼真金》一文,全面介绍陈家镛老先生,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春节将至,陈家镛院士依然很忙碌。”紧接着,《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在第4期刊登致歉声明,并发表《点石成金――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一文。

为此,陈家镛将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的上级主办单位)、《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告上法庭。623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712日上午,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光明日报社赔偿原告陈家镛精神抚慰金2.5万元。

「点评」 近年来,有关名人死去活来的假新闻屡见不鲜,比如2003年十大假新闻之一――“比尔盖茨遇刺身亡”,便是经典的一例。其实,名人不比凡人,只要在“百度”上键入几个关键词,不消几秒钟,就能搜索到名人逝世的准确消息。2004815,确有一位中科院院士逝世,虽然也姓陈,但不是陈家镛。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一个记者不善于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那就无话可说了。

三、越洋电话采访郎平

「首发媒体」《新京报》

「出笼时间」200525

「“新闻”」记者以“越洋电话采访郎平”的对话形式,报道郎平应邀执教美国女子排球队之事。

「真相」郎平十分奇怪,她根本没有接到这位记者的“越洋电话”。原来,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未能与郎平取得电话直接联系,只是通过我国驻意大利使馆人员获得一些当时郎平在意大利的新闻素材,报道中多数内容是从其他媒体上搜集来的。

「点评」 值得称道的是,新京报社委会发现这篇假新闻后,给记者的处分先是留社察看、后改为开除;给责任编辑严重警告和罚款处分;给签发稿子的负责人全社通报批评和罚款处分。同时,该报社还采取了四项措施,弥补过错,积极整改。话说回来,如果参照新京报社的做法,那么,全国不知有多少记者要丢饭碗。在体育报道中,类似的假新闻不胜枚举,那些除了中文什么外语都不懂的记者,居然能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电话采访全球所有著名的教练和运动员,堪称世界一绝。

四、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

「首发媒体」《竞报》

出笼时间2005516

「“新闻”」中国宝贝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卞洪登称:“蒙古国还计划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引水到北京。蒙古国议会已于2004年批准了‘北水南调’项目。有关从贝加尔湖引水的问题,蒙古与俄罗斯也开始进行接触。所以,未来北京市民将喝上贝加尔湖纯净的高山矿泉水。”

「真相」518《环球时报》报道:“多方打听,记者在蒙古并没有听到关于这种设想的官方表态。”525日下午,水利部新闻发言人顾浩特地出面澄清讹传,明确表示水利部从来没有研究过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向中国调水,也没有就此类工程与任何外方进行接触。

「点评」 无知者无畏,诚哉斯言。贝加尔湖在俄罗斯境内,虽然淡水量相当于20条长江丰水期的水量,但是,地球人都知道,贝加尔湖的周边是巍峨的高山和密密的森林,要把贝加尔湖的水输送出来,难度和成本比开发西伯利亚的原油还大。据调水专家估算,把贝加尔湖水引到北京,至少需要约5000亿元人民币。即使真的引水入京,又有谁喝得起、用得起这样昂贵的“黄金之水”?因此,连《竞报》的编辑都不敢相信,故而该新闻的大标题是《北京市民可喝上贝加尔湖水?》。奇怪的是,文中小标题却非常肯定:《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纯净水》。一篇新闻竟自相矛盾,报纸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布什要卖掉夏威夷

「首发媒体」《时代商报》

「出笼时间」2005518

「“新闻”518,《时代商报》发表文章《布什要把夏威夷卖给日本?》,并以《布什要卖掉夏威夷》为题做头版导读。文章称:“据美国媒体516报道,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日前透露,由于长期陷入伊拉克战争,面临严重预算赤字危机的布什竟然开始考虑,准备将夏威夷卖给日本。在获知布什准备出售岛屿的计划后,98%的夏威夷居民称,他们感到‘极度愤怒’。”

「真相」当天,署名“托德”的网友在国际在线澄清:“在互联网上稍一查证,发现这篇所谓的新闻在美国或世界其他权威媒体上都未见引述,而唯一刊登过该消息的是美国的一家称为《世界新闻周刊》(World Weekly News)的娱乐搞怪杂志。而国内媒体的报道几乎一字不差地翻译了《世界新闻周刊》报道的全文。《世界新闻周刊》素以刊登荒诞不经的假新闻著称,它虽然貌似新闻媒体,但实质颇近似娱乐趣闻和政治笑话杂志。”

「点评」 人非圣贤,上一次当情有可原,但反复受骗就该找找原因。《新闻记者》评选的2002年十大假新闻之一――《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始作俑者就是《世界新闻周刊》。因此本刊曾特别提醒:“美国《世界新闻周刊》是一份专门编造荒诞故事博读者一笑的‘超级市场小报’。”谁知话音未落,又有人被耍,而且玩笑居然开到美国总统头上。当然,受害者并非《时代商报》一家,甚至连两大商业门户网站也未能幸免,让人大跌眼镜。

六、南开大学欲破格录取10龄童

「首发媒体」《辽沈晚报》

「出笼时间」2005614

「“新闻”」对于小炘炀490分的估计分数,张会祥显得信心十足,从他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儿子的估计分数应该超过二本的分数线(大约450分左右)。这几天天津的南开大学和北京的北方工业大学两所学校已和他取得了联系,并且表示愿意破格录取小炘炀,目前学校有关方面正就此事进行专门研究。

「真相」615,中新网报道:“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桂敏说,从网上获知该消息后十分震惊。经认真核实,南开大学招生办和驻辽宁高考招生组从未与十岁考生张炘炀及其家长有过任何接触,该考生及其家长也并未向南开咨询。报道转述张炘炀之父张会祥称南开大学‘已和他取得了联系,并且表示愿意破格录取小炘炀,目前学校有关方面正就此事进行专门研究’,纯属子虚乌有。” 最终,10岁的辽宁男孩张炘炀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七、18岁少年作家因情自杀 生前高考作文获得满分

「首发媒体」《法制晚报》

出笼时间」200575

「“新闻”」620,年仅18岁的少年作家蔡小飞因女友移情,从天津一家宾馆的13层跳下自杀。在他自杀前几天还参加了高考,并写下“高考反文”――《留给明天》,批判当前的教育应试体制。该文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同时,也意外地获得了满分。

「真相」711,北方网报道:“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711正式向外界澄清事实:天津高考考生中没有蔡小飞其人,在网上流传的获得满分的高考作文,也系子虚乌有。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网上的有关传闻完全是虚假和不负责的。” 716,《法制晚报》编辑部说明真相并郑重致歉:“经查,本报75B9版刊发的《18岁少年作家因情自杀》一文属严重失实。该文编发的具体经过是:本报娱乐版组在周选题会上确定采写一篇有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作家心理问题的稿件。74编辑在网上发现了有关‘少年作家蔡小飞自杀’的消息,便决定以此为新闻由头,组织一篇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闻分析。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些专家,但却未核实‘蔡小飞自杀’的真伪就仓促成稿。现在了解到,‘蔡小飞自杀’一事是一条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最高原则。查明真相后,本报迅速召集全体采编人员进行反思,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纪律处罚,并制定了更严格的新闻采写纪律和审核制度。前天,本报已对此条消息进行了更正及致歉,今日再次向读者郑重致歉。”

「点评」 这篇报道是该报实习生以网上博客的不实消息作为材料依据而采写的,既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又违反了不得直接从网上转载新闻信息的规定。据调查,不仅所谓“少年作家蔡小飞自杀”事件纯属捏造,而且连“蔡小飞”也是网上博客杜撰出来的人物。

八、左权县投资3亿元兴建中国“新闻烈士陵园”

「首发媒体」《北京晨报》

「出笼时间」200576

「“新闻”」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缅怀抗日战争中在山西太行山“十字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新闻日报》主编何云等50名新闻记者,山西省左权县日前决定投资3亿元,在烈士牺牲地兴建中国“新闻烈士陵园”。陵园占地300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新闻烈士陵园”。

「真相」左权县委、县政府712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绝无此事。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左权县委副书记贾慧生说:10日,左权县委、县政府根本没有在北京召开过所谓新闻发布会,也从来没有对外宣布过此事。这一谣言的内容离谱,对左权16万老区人民造成了精神伤害。此谣言的内容实在离谱,希望藉此能立即终止谣言传播。

「点评」 这条假新闻“创意”不错,“手笔”也很大,且很对新闻媒体的口味,但不知刊发媒体是否算过这笔帐:左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财政收入才1.4亿元,3亿元投资约等于全县2年的财政收入。据山西媒体证实,关于新闻烈士陵园的“新闻原稿”出自一家名叫“将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单位,该公司设在左权县,从事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原稿的纸张及电话号码都是该公司的。看来更像是一则软广告。近年来不少假新闻都出自商家之手,值得媒体警惕。另外,撇开别的不说,单就新闻写作而言,该新闻就有值得推敲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新闻烈士陵园’”,这句话本身就有语病。既然是中国唯一的,又何来中国最大?

「点评」每年的高考期间,往往是假新闻泛滥之时,让人真伪莫辨。就该报道而言,关键之处不在于张炘炀之父张会祥说了什么,而在于记者是否经过核实和判断。如果记者只满足于“有闻必录”,那么,初通文墨者皆可成为记者矣!全国数百所新闻院校也就没有开设的必要。

九、秦始皇兵马俑腐蚀严重 专家担忧百年后变煤坑

「首发媒体」《重庆晨报》

「出笼时间」200576

「“新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俊吉(音译)忧心忡忡地说:“如果现在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内秦始皇兵马俑将会遭到严重腐蚀,届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任何美学价值。”

「真相」77,《三秦都市报》报道:“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及多位专家学者异口同声地对该报道所说情况给予了坚决否定,并摆出大量事实予以反驳。” 714 《新民晚报》报道:“78,记者终于见到了‘兵马俑百年之后将变成煤坑’的‘断言者’――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军骥。曹军骥称‘是媒体曲解夸大了我的表述。’他承认确实于6月接受过香港某媒体(注:《南华早报》)记者的采访,但所谈内容是关于‘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的背景问题。曹军骥透露,他们做了一种收集空气颗粒的实验,实验中支起一张过滤纸,在背后架一台抽风机,不间断地吸风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24小时后,过滤纸上吸附了大量颗粒,变成灰色。曹军骥解释,这仅是一个实验,通过短时间的加速实验,比照出目标物吸附颗粒的程度,这短短的24小时,可能相当于真实环境中的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该文见诸报端时,省略了曹军骥所说的各种前提条件,直接成了:‘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布满炭微粒,变得灰黑。’且还借用曹军骥的口说:‘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可能从身体上脱落。’而那句危言耸听的‘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出笼,则是香港某媒体编辑在上版前,为了争噱头再次夸大记者所采写的内容。曹军骥告诉记者,香港某媒体的采写记者就报道失实问题已向他郑重道歉。”

「点评」 这则新闻的出笼,验证了“三人成虎”并非古人杜撰。据了解,这条消息源于香港《南华早报》,系“出口转内销”产品,信手拈来就用,可谓轻率;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仅新闻假,就连曹军骥的技术职称、姓名都没搞清楚,可谓糊涂;如此重大的报道,不向国内权威部门包括曹军骥本人求证,可谓轻信。不出假新闻才怪!

十、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

「首发媒体」《苏州广播电视报》

「出笼时间」2005129

「“新闻”」记者从央视内部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以往对外宣称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视“名嘴”王小丫终于在临近不惑之年之际将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国内青年才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

「真相」王小丫表示:一、这完全是条假新闻,她与作者并不相识,作者也未采访过她。1221,苏州广播电视报在网站刊登启事:“本报今年第49期(129出版)‘娱乐追踪’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一文所披露的内容,因采访、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造成文中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对文中涉及两位当事人造成影响表示深切不安,为此特向两位当事人和本报读者致歉。”

「点评」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钱学军在接受采访时予以痛斥:“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对当事人名誉的侵害,也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连业外人士都明了的简单道理,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却糊里糊涂。其实,这些道理记者都懂,但是为了吸引眼球,多挣几个稿费,也就置这些道理于不顾。 怪不得如今“娱记”的名声不太好听。“娱记”们要想为自己正名,就非得痛改前非不可。

 


最后更新[2006-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