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
深圳市上步中学 朱宇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对语言材料进行整体解析破译,归纳综合理解的过程。从其过程来看,它可分为两个阶段:感知和理解。感知是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识别和辨认,获得基本信息。理解则需要学生运用知识和经验,对语言材料进行判断、分析、综合,全面准确把握基本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效率,就遵循这两个过程的规律,采取必要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机制参与阅读活动。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呢?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 击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因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录音范度读文章的精彩片断,或讲述作品的故事梗概,或只说故事的开端,或简介作者的写作经过等。学生在这个时候,求知欲特别强烈,渴望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全貌,因而沉浸在阅读的境界中,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二提出具体要求,准确把握语言材料。初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注意到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忽略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对事物认识缺乏全面性。教师根据这一特性,采取措施提出具体要求。阅读前,教师确定阅读目标,提出要求。要求越具体越好,如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理解、段落的划分、思想的概括;哪些内容需理解的,哪些需掌握的,哪些需体会的;哪些需做标记等。这样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和要求,阅读效率就会提高,就能具体感知语言材料,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学生有了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文体,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浏览标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只需阅读标题就可以;对于不甚重要的文章,只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就可以;对于内容较长,分要点阐述的文章,只需摘录要点;对于重点篇目,可以揣摩文章的构思,品味语言的优美,把握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进而理解全文的要旨;对于说明文,教会学生抓关键词句,如:关联词、表时间、空间的词、表评价的词、中心句、总分句、过渡句等。
总之,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予以指导,逐项落实阅读要求。并与学生一起总结阅读的步骤,逐步认识阅读的一般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