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篇网文痛悼 一位大学讲师去世引发思考
------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5日 09:39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刘丹)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3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倘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很重……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
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然而有人指出,在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高校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科研而轻教学。不久前,广西一位25岁的年轻教师仅因“学术成果丰硕”就被破格评为教授,其教龄竟未满一年。而晏才宏这样的老师,书教得再好,科研不行,评职称也没有希望。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学生们清楚记得晏才宏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
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他是不是陷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
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思维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05日 第十一版)
■专家观点
高校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
“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在评论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悲剧命运”时说,重科研轻教学、对大学教师考核“一刀切”的现状必须改变。
唐安国指出,教学、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其中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而现在很多大学片面重视科研,以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主要指标,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上讲台的名教授更成了“稀有物种”。
“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少出几项科研成果,受影响的是学校本身;而误人子弟,受害的却是全社会。”唐安国说,“当然,不能否认那些潜心科研的教师是人才,但对科研的鼓励不能变成对热心教学者的惩罚。”
他认为,现行大学教师考评体系的弊端主要是“一刀切”。为了全面实现大学的功能,鼓励教师上讲台,考评体系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可以制订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选择以科研为主的老师,课可以少上一点;而选择以教学为主的老师,论文就不用写太多。
■学生悼念晏才宏网文摘录
李焱:他没有半点架子,也很健谈,记得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尽管问,或者咱们一起做。”先生对学生一向来者不拒,如果你课间去教室找先生,只要看哪里学生围成一团,中间一缕青烟扶摇直上,肯定就在那里了。他给我上过的课还不到十次,但他那一丝不苟的学者态度,那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感动至今。
spdf:晏老师是我遇到的上课最有底气的老师,从不用书,但比拿着书的人更清楚书上讲的是什么。
Raymondwu:曾经因模拟电路被他关过,但是我该!最后,还是好好复习,补考过的。不过真的在模电方面学到了东西,也喜欢上电路方面的知识了,现在还读了电路的研究生。
彭桢:希望像这样的好老师能多一点,相信所有晏才宏老师的学生都会做一个像他那样热爱事业、认真负责、不求名利的人。也许这就是给晏老师最好报答。
胡传馨: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电路分析也是我大学四年来学得最好的一门课。直到现在,当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当电路课的助教时,我还一直把您所教的那些知识,传达给我的学生。我也一直在努力,希望做一个像您那样的好老师。
李静:在我眼中,晏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一个老朋友。那个学期,是我大学四年最最刻骨铭心的一个学期,一个让我告别自卑,勇敢地站立起来的学期。
王青:一天晚上,我和其他同学去请教晏老师。因为问题特别多,让老师很晚才休息,其实,晏老师当时身体也不是很好。大学里还有这样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同学答疑的老师,真的很难得。
林煜:晏老师很少接项目,他把他的心思、心血全都花在了教学上。个人觉得,教师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不管是讲师还是大教授,教学带来的成效要远比单单的科研大得多。
杨春雷: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舍追求的梦想,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追逐的都是金钱,或者名利。而这也就更加映衬出另一少部分人精神的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