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王兴:研究性学习例说》
出处:cst      阅读次数:251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兴:研究性学习例说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研究性学习例说

——兼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语言的不规范

                         

深圳市梅林中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或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在各个领域里广泛运用这种方法教学。目前我们国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而且是必修课程,要求每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完成15个学分。主要是考虑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特别重视应试,只是“提倡”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恐怕很难收到什么效果,所以,教育部把它作为必修课程来“规定”, 虽然是课程,但它的终极目的是指向学习方法的改进的。既然是国家课程,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就是我们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师心中一定要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本人在高二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就始终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

比如在教《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应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1版)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试举例说明如下:

首先,把《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的知识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中的文字、词语、语句规范应用的知识如何落实到学生的写作中,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先把学生分成每5人一个组,设组长一人。要求每个同学的作文必须交给自己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阅读批改,然后打上评语并签名,小组长检查完以后交课代表,如果签名不够,则发回重新批改,然后交老师检查批改,老师除了批改作文,还要检查同学的评语,如果学生的评语写得好,要给予肯定,评语不准确则要指出其不足,在讲评作文时加以总结。在同学批改作文之前先约定一套适合自己学生使用的符号系统,要求指出同学的错别字、不规范的词语和不规范的语句,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结构等也要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让学生互相学习主动探究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与运用,也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这样训练了一个学期,学生的作文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错别字明显减少,语言也比较规范了。

其次,是把《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和《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1版)两个模块的教学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因为有学生既选了《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应用》又选了《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实际就是两个模块交叉进行学习。于是我就要求学生把在《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应用》中学过的“语句的规范应用”知识运用到《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课文的阅读理解中去,转化成自己掌握语言的能力。

    我告诉学生要好好地运用教材,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我们学习阅读与写作的例子和范文,并不是高不可攀供我们顶礼膜拜的摆设,不管是不是名家作品,都可以带着探究的眼光去阅读,就像是修改我们自己的作文一样。如果能够发现课文中的问题,就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比如我教《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模块中的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的探究阅读。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名家名篇。布置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说这篇文章他们已经读过了,我说读过了再读一遍,学生很不情愿的稀稀拉拉的“齐读”了起来,我想,如果按照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来教这篇课文,肯定是收不到什么很好效果的。于是我迅速地思考了一分钟,突然眼前一亮,跟学生说,我们学习名家名篇,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特别是我们理科班的同学更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要敢于对前辈大师说“不”。如果没有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大胆地说“不”,就没有“日心说”诞生,如果没有布鲁诺对哥白尼学说的发展,就不会有“宇宙是无限大的”的认识,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敢于对前辈名家提出质疑。今天学习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这篇文章,就是要培养我们这种主动探究的精神。首先运用我们所学的《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应用》的知识,看冯至的散文有什么问题,当然,本文是上世纪40年代的文章,当时,白话文尚处于草创时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从我们现在的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就是不对的,那么,我们看他的文章有没有语言不规范的地方,把它划出来,然后按照“规范”改正。其次,看这篇文章有没有行文不规范的地方。

可能是这种大胆的做法刺激了学生,也可能是学生本来就喜欢这样的逆向思维,学生一下就兴奋了,立即来了精神,非常认真地读起了课文。十几分钟以后,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课文在语言文字的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唧唧喳喳地说过没完。于是我说,好,有这么多问题,你最好把它们写下来。同学们再认真看,这毕竟是名家名篇,是不是一无是处?学生说当然不是,肯定有优点。我说有什么优点,你也要把它们写出来。

于是,同学们又一次很认真地读起书来,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两天后作文交上来了,我发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任何一次都到位,而且真的发现课文有很多的语言运用不规范的地方,共列出了12条。

比如,原文说“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这里的“他们”与“它们”两个代词不一致。从文中可以看出,都应该指代“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那么这两个代词就要一致。

再如,“这里原有的山村,是回民的,还是汉人的,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只知它们是在回人几度围攻省城时成了牺牲。”这里的“成了牺牲”,在当时是说得通的,因为古汉语里“牺牲”是名词,这样说也是可以的,但是从现在的语言规范来看就是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成了牺牲品”。

又如,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 此句属于重复多余。可改为“从我们对面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

    总之,语文教学不只是教学生学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教和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实现,至于到底如何去实现,可以采取很多方法。研究性学习,也是其中的一种。我把自己在课堂里的感受写出来,以作引玉之砖,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最后更新[2006-1-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