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北大学子求职屡败回家做糖葫芦,曾是市高考状元。2000年,武小锋以626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他的高考成绩是辽宁省普兰店市当年理科的第一名。普市的两家公司承担了小武的全部费用。2005年7月,武小锋毕业后,从北京找到家乡,一直未找到工作,只好在家做起了糖葫芦。曾以普兰店市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走进北京大学的武小锋,毕业后却因找不到工作,每天务农在家串糖葫芦卖。 这个类似于当年卖猪肉的北大才子陆步轩的悲剧再一次在人们面前上演。 1月11日早上5点,普兰店市安波镇邓屯。 一阵寒风袭来,庄稼院里纸糊的窗棂被吹得哗哗作响。武小锋穿好衣服,蹑手蹑脚地将一大盆山楂从院子里的小房搬到炕上,小心地挑拣、挖核,然后将七八个大小不等的山楂熟练地穿在准备好的竹签上。 他要赶在早上7点之前,尽可能多的把山楂穿好,以备父亲在集市上多卖一些。 此时,距离武小锋家200米的一户人家,武小锋的中学同学,23岁的王军(化名)也在炕上做着同样的活儿。 武小锋不敢相信,若干年后,他竟会和王军干同样的活。王军,中学没读完就务农在家,而武小锋,曾是普兰店市的高考状元,北京大学的高才生。 内向的高考状元 提起邓屯的武家,普兰店市安波镇的村民几乎无人不知。6年前,武家最小的儿子武小锋在高考中一举成为普兰店市的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 “那是我们方圆几百里的骄傲啊,考上北大那还了得,毕业还不得上国务院工作啊?”安波镇张大爷的这种说法在庄稼院里曾风靡当时。 事实上,被村民们颇为羡慕的武小锋家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武小锋出生在1982年,上面还有一哥一姐,家里主要是靠几亩薄地为生,生活非常拮据。 贫穷造就了武小锋坚韧的性格,也让他深感自卑。 武小锋高中时的班主任赵雄老师证实,高中时代的武小锋学习异常努力,成绩在全年级也是数一数二。 “但他太内向,也不善于与人交流,这大概和他自卑的心理有关。”赵老师认为,试图改变贫困的命运是武小锋刻苦学习的原动力。只是武小锋太偏重学习,“在为人处世上很是欠缺。” 医学学士不愁前途 接到北大通知书的那一刻,武小锋异常激动。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北大就是金字招牌,进了北大,就意味着将来可以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在大城市里谋份好工作。 但几万元的巨额学费让武家大伤脑筋。武小锋的母亲回忆,当年他们家甚至产生了让儿子放弃学业的想法。 媒体帮了武小锋的忙,消息发布后,大连一些企业承担了武小锋在北大的全部费用。 武小锋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的是五年制的预防医学专业。从进入北大时起,武小锋就从未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过。那时的武小锋和许许多多的北大学子一样,都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毕业后脚下会很自然地有一条金光大道。 在北大期间,武小锋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大五时,他所学的专业向两个就业方向发展,一个是预防医学,一个是卫生事业管理。武小锋选择了后者。 2005年7月,武小锋顺利从北大毕业,获得了北大医学学士学位。 求职屡败返乡务农 早在毕业前,武小锋和其他同学一样,老早就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北京。大五实习时,武小锋在北大第一医院从事成本核算工作。遗憾的是,武小锋虽然表现良好,却未能留在实习的医院。 即便如此,武小锋依然对未来很乐观,“北大毕业找不到工作,这怎么可能?”可现实是残酷的,武小锋陆续跑了北京市多家卫生医疗单位,却因没有北京户口而未能如愿。为了留京,武小锋到一些小的医疗卫生单位求职,结果还是屡次遭拒。 2005年7月底,武小锋被迫离开北京回到大连老家。刚开始,武小锋把目标定在了辽宁省疾病防控中心,可一去打听,编制已满,不需进人。武小锋再退一步,把希望寄托在大连市。 去年11、12月份,武小锋到大连的各级医疗卫生部门进行“集中应聘”,结果每次都失败。武小锋对此深感委屈。他认为,自己现在要求很低,工作只要和自己的专业沾边,月薪1000元以上就可以。 武小锋说,60名大学同学里,除了30余名考研深造的除外,其余的多数都在大城市,像他这么惨的几乎没有。 (同是天涯沦落人)北大才子长安卖肉 武小锋的经历让人联想到他在长安卖肉的师兄陆步轩。 陆步轩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这个长安县鸣犊镇的农家少年在高考时曾是县里的高考文科状元。但毕业后因为工作失利不得不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并在2000年,租房子开起了肉店,成了卖肉的屠夫。 曾有专家为此评论说:市场经济下没有“丹书铁券” ,并进而引起对“人才”定位的重新评估:公众已先入为主把陆步轩定位为“人才”,但高学历与高能力太多时候不能画等号,人才的概念要变一变了。如果学历不能成为我们判断人才的唯一标准,究竟什么才能叫人才? 网友的评论 (网友1)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武小锋事件中,有人看到了人才的浪费,有人看到了人事制度的腐败,也有人看到了高等教育的苍白。我呢?我只看到了一个白白浪费了国家许多宝贵教育资源的高分低能的时代弃儿。 (网友2)什么是人才?大学毕业就是人才了吗?非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才是人才。没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分配制度就找不到工作、没了铁饭碗就无法生存的人,绝对不能称为人才。不但不是人才,连书呆子也算不上。连有名的书呆子孔乙己都能靠自己的劳动混上两碗酒加一碟花生米呢! (网友3)凡是能考上北大的,绝不会是智商低下的人,相信武同学也不例外;凡是国家设立的大学,其目标都是培养人才,相信北大也不例外。武同学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北大又是中国最好的综合性大学,为什么北大却把武同学这样的人才坯子培养成了一个无法自食其力的、需要仰赖社会和政府来关注的寄生虫呢?不了解北大的人,多半要对北大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了。 (网友4)偏偏我是个比较了解北大的人。北大与清华不同。清华主要是工科,是与实际应用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所以清华的毕业生不会找不到工作。而北大主要是文科和理科,包括许多偏僻的、纯理论的、与实践应用相去甚远的专业,比如逻辑专业、理论数学专业等等。国家需要储备这些专业的人才,但社会的复杂性和市场的多变性又决定了这些专业的需要量往往是无法预知的。因此,北大尤其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网友5)在我认识的北大人中,有学数学而最终成为律师的,有学物理而最终成为翻译的,有学天文而最终成为计算机专家的,有学人口而最终成为经济学者的,还有学哲学而最终成为一方高僧的。他们出于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社会的累赘,反而闯出了自己的路,并在自创的路上走出了辉煌。再有就是那个有名的“屠夫状元”,有人将他与“冰糖葫芦王”武同学相提并论。其实他们有共同点吗?一个是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勇士,一个是坐以待毙的可怜虫。我就纳了闷了:同样是生活学习在一起的北大学子,生存能力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网友6)据说地方政府已经在关心武同学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是武同学的悲哀,也是北大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智商中等的人,即使没有机会完成大学学业,也应该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在社会中存活,在上奉养父母,在下抚养儿女。请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请看那些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请看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有谁曾经关心过他们?有谁曾经为他们提供过帮助?武同学,面对这些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你不感到羞愧吗? (网友7)武同学啊武同学,请拿出你年轻人的朝气来,走到社会上去闯一闯,做出一番事业来!请不要让北大因你而蒙羞!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