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南华中学 于浩
一: 教育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通过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刻画 揭露赞美弘扬善真美)
2: 能力训练点: A:学习作者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B: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变通、流畅、独特)、
3: 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4: 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二: 学法引导
通读全文,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主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解决方法
重点: 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难点: 理解作品,揭示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疑点: 主人公究竟是谁?为什么是本文可能产生的疑点。
解决方法:人物性格分析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主要是神态语言的语句体会。
小说主题及主人公应通过设计启发问题、加之适当点拨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2 课时。
五:教学步骤: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请大家来讲发生在你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身上的一件感人的事。(学生发言)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如此温馨,就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被这种亲情和友谊包围着,然而也有一些人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己,放弃了亲情,甘心做金钱的奴隶。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刻画了这些人的丑恶嘴脸。
作者简介,板书课题 。
2. 明确目标:
教育目标4点。(见一)
教学目标2点 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了解本文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掌握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 码头延伸到海里的桥。
褴褛: 破烂 (用投影仪显示)
煞白:极、很
张皇: 紧张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栖身:居住,停留
糟蹋:不爱惜,浪费
3.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5个问题
A.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B.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的回来?
C.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何在。
D.作者通过人物什么样的动作、表情、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举例说明)
E.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讨论并归纳
A。于勒年轻是一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遗产花光又花哥哥的一些钱,因而被全家视为“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据说他做生意发了财,回来同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因而被全家视为 “希望和福音”后来又沦落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又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B.(考察学生的归纳能力)菲利普是个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节省,连女儿都嫁不出去,后来知道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准备回故乡,和哥哥一家过快活的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又朝思暮想眼巴巴盼望于勒的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用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二姐也为这一福音订了婚。(盼望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钱)
C.直接原因: 因为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律普夫妇只认识金钱
根本原因: 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D.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
发现卖牡蛎老水手象于勒时 当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
脸色苍白二眼不寻常 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
突如其来的打击充满恐惧 可见打击何等沉重、、
回到妻子身旁时
神情张皇,说话结巴,低声嘟哝出大乱子
内心极度恐慌,仿佛大难临头
(二个板书设计)12个字,三句话
E.揭示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六、总结、扩展
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揭示
举例谈谈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 于勒在南美发财富翁一下变成穷水手 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出去反赚了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出人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
(2) 菲利普夫妇一家与于勒在同一条船上相遇 于勒穷困潦倒,年老流落异乡,被法国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
出人意料 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
又设计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夫妇一家与于勒在同一条船上相遇。
但又在情理之中
情节是必然的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研讨本课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是“我”么?景物描写的作用何在?
2.能力训练点: 为小说另拟结局,作口头练习。
作品写到了几个具有个性的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人?
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归纳:
1.不是于勒叔叔
2.那为什么于勒叔叔却又贯穿了课文的始终呢?
判断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否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的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的主题思想。于勒叔叔这个人物虽然贯穿课文的始终,故事的情节紧紧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在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实上,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来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3.“ 我”在文中重要吗?
“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然“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思而构成,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作业:
1. 为小说另拟结局,作口头练习。
2. 抄写生字词
3. 了解小说“三要素”和描写人物方法。(人物、环境、情节)(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
自然、社会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00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