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中学 黄德元
“研究性学习”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或合作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能使学习者更能动地安排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充分展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追求的是源自课本、高于课本的学习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处于“接受性学习”的状态,学生无须动手研究,即可直接接受和消化答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受性学习”的长期运用,会直接抺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重复的“读、背、写”,使语文教学成为最没有灵性的课堂。
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转机,下面,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要筛选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首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和吸收知识,他们才能正确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动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这么说,学生“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喜欢研究的学生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研究活动有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能排除外界干扰而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
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力。在教鲁迅作品《社戏》这篇课文时,针对以往学生对“偷豆”情节普遍感兴趣的特点,我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围绕这一情节自行设计题目,考一考老师和同学。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查阅资料、精心设问。最后,这节课大获成功,学生们拟出了“偷自家的豆来与大家共赏算不算偷”、“偷东西明显是坏事,但为什么我们反而觉得他们是在做好事、乐事”等高水平的问题来,于是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探讨,这堂公开课也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要挑选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其次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做研究性学习的开发课题。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者,而非研究者,因而研究性教学目标的确立尤为关键。有些老师在这方面考虑有欠周详,选题的时候随意性较大,确立的课题显得过大、过空,以至于预定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未能实现。
可以这么说,如果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到教学内容,没有学到新知识,没能用所学的知识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那么教育的目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课题的确立也就宣告失败了。
由此看来,确立有价值的课题显得非常重要,反之则会起到逆反的作用。如有的老师一味地让学生去网络搜索资料,而缺少必要的指导,结果一些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东西也给照搬到课堂上来了;有的老师则从教学生学诗歌,到写诗歌,最后发展到让学生研究诗歌的韵律和创作,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大跨越”。其实大家都知道,研究诗歌韵律是专业的诗歌研究人员所做的事,把它浅层次的知识作为诗歌鉴赏拿到课堂来讲还说得过去,将它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就显得有点要求过高、哗众取宠了。这就是课题确立不当的一个反面例子。
三、要精选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再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学生要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通过发现去掌握新知识。对学生主体来说,学习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研究、发现、创造的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上,就要着重体现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学生不只停留在从书本或教师处获得知识这一途径,而且还能从课外掌握到新知识,进而对课内知识加以印证,或提出质疑,从而更自主而有选择地加以吸收。
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善于捕捉机会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挑选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性课题,才能确保课题开发的成功。
这里,笔者有一次成功的经历。如:在教初中课文《岳阳楼记》后,笔者突发奇想,能否将影视文化移植到课堂中来,让课堂与娱乐结合起来,这也是顺应了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在备课时,我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之类的人物采访节目,就依样画葫芦,确立了一个“走近范仲淹”的课题。于是我布置了几道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等手段从深层次方面去了解范仲淹这一历史人物。结果,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的发言时时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人生哲理。这节课让学生们彻底地从语文学习的重压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很重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善于变变戏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定会使语文研究性学习取得成功,使语文课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五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