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关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深圳市上步中学 刘昕昱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和超大信息量为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有力地冲击着中学语文教学:它带来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的重大变革。做为一名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固守三尺讲台,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显然已不能适应这个资讯日新月异的时代,更不能适应在这个时代下成长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家、社会都非常重视通过信息化来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因此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已经相当先进,像我所在的学校,每个教室都备有一整套多媒体展示平台,以供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校园进入日常的教学之中,学校同时也通过多种形式对各科教师进行培训,力求使这些设备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实际的情况如何呢?就语文学科而言,由于语文老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张,很少有机会钻研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一般都会选择学习最简单易学的ppt来制做课件,借助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ppt课件的好处与不足
ppt课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介绍历史背景,以消除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历史隔膜感,从而使学生理解文中强烈的感情。这就难免让教师左右为难:讲得少吧,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得多吧,又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而2002年全国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在信息量和直观性方面的优势。课件导入部分在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声中播放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并配以准确简洁、富有激情的解说词,声情并茂地介绍了那一段历史,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刺激学生。在短时间内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为学生感情饱满地进入学习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费时费力仍很难达到的。再比如,在学习任何一篇文章时都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理清作者思路、行文线索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简短明了的文章倒还好办,如果遇到篇幅长、内容复杂的文章,要理出作者的思路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真是要费一番功夫。这时候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它的直观性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要展示文章思路,就可以先出示一个最基本的流程图(如图一),再进一步点击每个环节,就会出现相应内容(如图二)。
(图一)
(图二)
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文章整体的思路,对每一个环节的内容也掌握的清清楚楚。不但了解其主干,而且熟知其枝叶。PPT课件可以使我们立体化、逐层次地展示复杂的内容,更有利于高效率地帮助学生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效果。
鉴于以上好处,语文教师搜索了许多资料、建资料库、上网、下载……制作成一个个PPT课件,本以为语文课堂从此就可以“新鲜、充实、直观”,可是不然,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又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PPT课件中的“满堂放”所取代。这种形式既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PPT课件属于“单击播放式”课件,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频频按动鼠标,让一幅幅画面、一首首乐曲、一段段录像频频刺激学生,刺激多了,学生也就麻木了。更因为资料丰富信息量大了,很多学生反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得到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课,表面上看声、光、电、影热闹非凡,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少。学生和教师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课件成了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千方百计地要学生按着课件既定的模式发展,学生也由于受到大量的视、听觉刺激而无暇深入思考。课堂教学本是灵活的艺术,需要师生在互动中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可是PPT课件却使这种灵活走向一种固定模式的僵化。这本非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初衷,可事实偏偏如此。
二、直观化和形象化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观化和形象化本是多媒体最突出的特点,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恰恰就是这个特点给多媒体语文教学带来致命打击。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文本对学生的刺激和由此产生的阅读体验才是我们教学最需要的东西。特别是散文和诗歌,其文字的音乐美、含蓄美、情感美,必须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触发想象、激起联想才能真正理解和颀赏。如《白雪歌送武叛官归京》中无论是写雪景还是写送别,都给了我们极丰富的联想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诗中所呈现的景象在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是各不相同的。可是如果我们借助课件展示一幅甚至多幅图画,无论画面有多美,都会桎梏学生的想象力。非但无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而以之代替想象、扼杀创造力,危害之大,令人汗为之出。再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教师通过课件所展示的“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等等真的就是朱自清笔下的春花、春草、春风吗?真的就是这些文字作用于学生脑海中的春花、春草、春风吗?如果这样深入地想一想,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就不会这样费心费力地去搜索这些“美丽的杀手”了。
三、激发兴趣的同时也带来干扰。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播放完某段背景资料后正津津有味地讲授课文,却发现有同学仍兴奋地议论刚才的内容,或者说你已经讲了两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却发现有同学怔怔出神甚至偷笑出声——他还沉浸在刚才的刺激之中久久回不过神来呢。学生不是按钮,不可能点击一下就迅速归位,尤其是初中生,具有自制力不强、易分神等特点,要让他们在多种刺激之下始终与教师授课思路保持一致的确是难了一点。
说到这里,我不禁有如下疑惑:PPT课件如果不插入动画、声音、和画面,那岂不是成了“板书搬家”了吗?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岂不是太辜负了眼前先进的高科技设备了吗?究竟如何操作才是理想的境界?一个好的PPT课件究竟有什么标准?
制作ppt课件的几个原则
其实,在制作PPT课件时,我们如能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 适用原则。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多媒体课件,就我个人的经验来
说: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往往比较适合用课件来展示思路、利用实物图片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也便于使学生及时做好课堂笔记、积累文言知识。而对于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能激起学生想像的文字,则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自己反复体会,不要提供画面,限制其想像和思考。
二、 适度原则。有一句话叫“多信息等于无信息”,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信息量。一堂课的容量应有所控制,要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内容,不能让学生在一浪接着一浪的信息中失去咀嚼、回味、思考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其主体地位,其学习状态应是积极的、主动的、思考的,而不能是消极的、麻木的、被动的接受。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个量,往往就会适得其反。因此,一堂课的幻灯片数量以15—18张为宜,不可过多。
三、 辅助原则。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有多先进多发达,出只能为人所用,它
只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的主宰永远只能是“人”。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有用的就拿来为我所用,如对教学无益,再先进的技术也必须弃之不用。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务必时时牢记课件的工具性质。课堂的主动权应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绝不能出现让课件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四、 互动原则。现代信息技术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互动性,它不局
限于单向的传输,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如今提倡“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并能够彼此评价交流。这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的你问我答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新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我们完全可以借多媒体课件来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不能充份地多层次地异步教学的不足,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上一个新台阶。当然,PPT课件因其具有“单击播放”的特点,在互动性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但我们可以通过超级链接来完成一些有限的互动,以此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总之,新的时代新的科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为21世纪的教师,不断学习,及时充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事实上,就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而言,光懂得制作PPT课件还远远不够,PPT课件在互动性上的薄弱大大限制了教学效果,如果我们真想在语文教学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继续学习现代工业信息技术,使自己“利器”在握、游刃有余地在语文教学这个广阔天地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