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中考试题
文章标题: 《2006年中考课外阅读强化训练(一)》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阅读次数:872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6年中考课外阅读强化训练(一)

2006年中考课外阅读强化训练(一)

(一)傅雷家书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像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想念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心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人,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话”指的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时期。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2、读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妄自尊大“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用原文回答)

2)本段画波浪线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选择其中一处来分析,说说它何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       )句。

(甲)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乙)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4、家书反映了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一些弱点?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5、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1、(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2)因回忆儿子的往事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而惆怅。

2、(1)儿子变成了朋友   2)第一处可从“转折”或“衬托”的角度作答;第二处可从“反问”的角度作答

3、应选(乙)句,因乙句与全文语气、口吻一致。

4、(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弱点。   3)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关系。

5、略(可围绕两代人的相处来表态)

 

(二)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座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一日清晨,一个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笤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小徒弟满腹疑惑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着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

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

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有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1.徒儿为何愁容满面?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2.老和尚虽年事已高,但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对他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试找出来。

3.文中老和尚说的“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长成了夏天的叶”一句话能使你联想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吗?请写出来。

4.“心中有景”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感悟。

5.“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结合语境,谈谈对“鲜活”一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1.看到落叶满地想到即使人学得再好,总难免有死亡的一天,于是忧愁。2.“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长成了夏天的叶”。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心中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希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5.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富有生机,有意义,有价值。)

 

(三)蝴蝶的金翅膀

只要略一观察,闪过我眉宇的慌张就会袒露无疑,我把一只不容易被察觉的小纸盒塞进书桌,盒里供奉着两条黑黢黢的毛毛虫。三日不见,刮目相看,你懂这句话的含义吗?丑陋的毛毛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像魔术般转瞬即变,我守候的就是揭开谜底的时刻。

开始上课了,可接下来的情况就更糟了,只听我同桌以惊雷般的分贝和速率腾地蹦起来:“她养了两条毛毛虫!” ②他的脸色像白垩纪的土壤,面部的肌肉也像震后的公路一样扭曲。课堂上顿时哗然一片。老师捧着书本,袋鼠状跳过来道:“怎么回事?”

千万万千,我没料到毛毛虫会溜达出来,更没有料到男生还有怕毛毛虫的。我的脸色在众目睽睽之下,腾地转换成红萝卜。我嗫嚅道:“我只是怕错过变蝴蝶的时机。”③心里其实已哭得泪水滂沱,我是学习委员耶!竟然……老师将毛毛虫盒子从书桌里掏出来,仿佛展示:证据昭昭,你们都看到了吧。让我尤其痛苦的是,④两条丑陋的虫子竟然不知羞耻,慢腾腾地扭着身子炫耀自己。⑤完了,我几岁的英名毁于两条爬行的虫子。我深埋头,恐怖地思忖着……

“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

天使般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老师的声音吗?我怔了一下才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我按时来到老师的办公室,她表情依然平静如水。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0种,光台湾就有400多种。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我赶紧补充道:风蝶最美呢,全世界有600多种。老师依旧闷葫芦。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查资料,换得老师没态度,可了得?我猛地仰起头,豁出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末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大桦斑蝶能迁徙20003000公里,集体过冬呢……

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老师问,你知道金翅膀的蝴蝶吗?

当然,我不知道。

我回到家,再次开始搜寻。这一查真吓了一跳,单讲蝴蝶分类,学问就浩瀚。比如说凤蝶,就有碧凤蝶、麝香凤蝶,五花八门,使我眼花缭乱。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的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地寻找。

1.写出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

2.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闷葫芦:                                 硝烟味:                          

3.第五段“天使般的声音在耳边吹拂”一句中的“天使”指谁?这里为什么用“吹拂”?

4.第七段中“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的意思是                                              

5.第三段中“竟然”之后省略了内容,请体会当时的情境,将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  

6.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在画横线的五个句子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7.你在阅读此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请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1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地寻找。2.一声不吭或不吱声;语气严厉或大声批评,大声呵斥。3.指老师;能够体现老师语气的温柔。4.“我”终于把查到的资料都说完了;或“我”的话全说完了。5.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这么大的脸。6.第①句,“略加”“袒露无遗”形象地写出“我”心里慌张之极的情形,“闪”则突出“我”又慌张又想极力掩盖的心理。第②句,比喻新奇,生动地表现了同桌脸色惨白、面部肌肉扭曲的惊恐之状。第③句,将哭喻为滂沱大雨,生动地写出我感到极度丢人后的痛苦心情。第④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毛毛虫的姿态,反衬“我”此时心里的痛苦之状。第⑤句,语言活泼、幽默,“英名”大词小用,表现了我的羞愧之情。 7.知识类问题:“嗫嚅”一词的意思是什么?理解、欣赏类问题:“即使世间没有,老师的心里也装有”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四)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a在野萃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作者:林清玄〈台湾〉 文章有删节)

16、“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

17、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2分)

18、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

1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

20、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21、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4分)

 

参考答案:163分。“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两词各1.5分)

172分。C

18、排比、拟人、反复。(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共2分。)

192分。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

203分。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14分。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2分)

 

(五)种瓜小唱

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_____人。春天,孩子找来了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____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薰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的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侍侯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等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南方人不是很喜欢吃苦瓜吗?它的样子挺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缍。颜色是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苦辛,吮了我的心血,才生得这般模样呢?也许是的。

忽然我的思绪飘远了:大自然有苦瓜、苦茶、苦菜、苦杏仁;人世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庆捷甜酒 的人,总是有的罢?他们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在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瓜配上姜、辣椒,别是一番滋味。苦味入心,清心明目,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那播种的季节早来,跃跃欲试。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有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

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

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味,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前面还会有播种的季节。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是不是?(作者:韩静霆 略有改动)

24. 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A. 疑惑 B. 迷茫 C. 迷离 D. 诱惑

25. 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苦瓜的样子和表皮颜色的语句。

26. 作者写“我的思绪飘远了”,他由苦瓜联想到与“苦”有关的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联想到人世间_____的人。

2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一选项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选择理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A. 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

B. 谁能断言,苦后不甜?

C. 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

D. 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28. 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真切地表达了作者_____的感情。

29. 最后一段中“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让土地荒芜,要抓紧时间播种。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24. DC25. 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绿中透黄,黄里含橙26. 苦茶、苦菜、苦杏仁、苦斗。27. B28. 渴望收获,热爱“小生命”的喜悦(的感情)29. 不浪费光阴,不虚度年化;在有限的生命中抓紧时间,努力奋斗;使人生丰富而充实。

(六)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座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一日清晨,一个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笤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
小徒弟满腹疑惑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着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

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

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有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1.徒儿为何愁容满面?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2.老和尚虽年事已高,但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对他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试找出来。

3.文中老和尚说的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长成了夏天的叶一句话能使你联想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吗?请写出来。

4心中有景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感悟。

5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结合语境,谈谈对鲜活一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看到落叶满地想到即使人学得再好,总难免有死亡的一天,于是忧愁。2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长成了夏天的叶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心中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希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5.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富有生机,有意义,有价值。


 

(七)儿子手上的蝉蜕

时间已到深秋,河边暗褐色的树干上,一只蝉——哦,不,确切地说是一只蝉蜕,它再也不能移动。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是在倾听已经逝去的夏天里灌满它身体的风和蝉声。属于它的季节才刚刚过去,它是否已经觉得遥远?它是否感到生命力的虚浮与渺茫?也许它回忆起了在泥土中拱动的艰难时刻?在我们看来,一只弱小的蝉儿,成长的道路并不漫长,仅仅只是从树根到树梢,但糨却走了整整一生。一条路,一个季节,以全部的生命力抵达一个危险的高度,是否值得?但蝉联儿似乎是乐观的,它边走边唱

蝉蜕,是蝉儿的胎衣,也是它生命力中透明的甲胄;是它全力演奏的乐器,也是它倾心歌唱的喉咙;到了最后,又做了它回归源头的水晶棺椁。这其中有着怎样的一种痛苦而又奇妙的生命力蛟变,我们的想象无法抵达,而我们的吃惊与感叹,它更无法听到。一只透明的蝉蜕,经过痛苦(幸福)的蜕变,现在终于安静。也许,只有经过了悲喜交集的蜕变的命运,才会有这样的大安静。它静静地立在那里,来年夏天,下一代将在高高的枝头再次歌唱,它虽已列法听到,但它以身体说出:不朽的并不是高度,而是生命力的蜕变与繁衍。

树干上那只透明的蝉蜕,生命已经逝去,它还能站立多久?秋天渐渐地深了,正午的阳光使它透明的身体愈加透明,早晨的露珠和傍晚的风声,在它的身体里轻轻地回旋。生命力浓缩着时间,身体反照着天空,它再也不会移动半步,它已经坐化为一尊雕像。它仿佛在说“一切的顶峰/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一丝风影/小鸟们在林间无声/等着吧   俄顷/你也要安静”。无法安静的是小小少年,是我的儿子,在第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之前,他抢先一步,将树上的蝉蜕握于手中,透过这一只蝉蜕仰视着阳光。他问我:“它为什么是空的像梦一样?”我知道他还太小,不会懂得生命的大安静,我只好说:“但它像梦一样美啊。”

1     第一段里哪几个词语最能概括蝉儿的“整整一生”?

2.第二段将蝉蜕比喻为胎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依照蝉儿从生到死的顺序,表现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文章加点的词语“边走边唱”“全力演奏”“倾心歌唱”表现了蝉儿的什么精神?

4.下面是对本文主题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生命力的意义并不决定于造物主对生命时空的安排。

B.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一种痛苦而又奇妙的生命力蜕变。

C.生命力的不朽并不是高度,而在于它的蜕变和繁衍。

D.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它曾经经历过的磨炼。

5.文章结尾处父子的对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八)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幅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有一根枝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还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就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我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样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里。”

这些记叙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有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加点部分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D      2、插叙补充交待

3、照应句子: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

深刻含义:种树老人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人们永远记住他。

4、表现了老人崇高思想品德。

(九)一朵早醒的桃花

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我想念一朵小花。

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那时末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那朵站得离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文中最能概括“早醒的桃花”的形象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醒的桃花”的“早醒”有什么意义:请从三方面来回答。

3、“早醒的桃花”和“孤独”表现在哪里?

4、天空和白扬为什么“冰冷地斜睨”早醒的桃花?“毫不羞怯”表现了桃花怎样的精神?

5、“它独自站在枝头”“独自营造着春天”,“露出新鲜的浅笑”,“声音那么甜柔新鲜”等句中反复用了“独自”和“新鲜”,请回答:

1)“独自”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新鲜”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写到了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五段的作用是什么?

3)第六段写桃花“张开纯真的眼睛”看外界,视觉是怎样变化的?

7、根据第十至第十四段内容,选定一个方面说明自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早醒灿烂孤独(也可答:生命的先觉者)

2、(1)独自营造春天,生命年华绚烂美丽。

2)使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

3)追随者摹仿它,拥有和分享春天。

3、(1)最早开放时,独自忍受无边灰暗的背景。

2)群花开放时,大家不认识它,不记得它。

4、(1)无力改变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的世界。

2)勇敢、执着、自信、乐观

5、(1)桃花开放时,既是孤独寂寞的,又是独立无畏地开拓的。

2)起强调突出作用,表现桃花旺盛的生命活动,与死寂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其营造春天,唤醒生命的作用。

6、(1)渲染环境的颓败景象,引起对桃花的怀念。

2)表现环境的寂寥冷落,为桃花设置背景,为写其骤然开往作铺垫。

3)由近及远,由下而上(由点到面,由封闭到开放)

7、可以从下面选定一个角度,简述个人理解。

1)由十、十一段,赞扬桃花早醒,唤醒群花的先觉精神。

2)由十二、十三段,评述人们评价看待早醒的花与群花的态度。

3)由早醒的花与群花所遭受的不同看待,评说命运结局。

 

(十)庐山风景

庐山风景很美,一登上牯岭,极目四望,就被它的云雾变幻所醉倒。云雾使庐山景色千变万化,以致你目不暇接一时竟无法把如画的江山尽收眼底.

如果你到望江亭,那么云雾更会让你发现:原来这里所有的崇山峻岭,全是能来往自如的巨人,看他们来去匆匆,好像肩负着多少急待完成的任务;而长江犹如一条银色的玉带,把他们拦住在天边了。如果你到含鄱口,那就又是一番景象:云雾不仅使高山成为能行动的神明,而且也使鄱阳湖变成一个怯于见人的姑娘,看她躲躲闪闪,若隐若现,使人怀疑是哪个小伙子的眼睛,把她逼得坐卧不安呢!

    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从天桥到仙人洞去的山路上,那个锦绣谷,这才是庐山风景的精华所在:举凡天下最奇异的高山,峻岭,险崖,深渊,惊壑,都在这里集合,而且很自然地成为一个整体。满山满谷的古松高杉,把它们打扮成一片葱绿;多变的云雾,则是它们神秘的衣衫。人站在它们的面前,竟不知是在云里,还是在雾里;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又好象是到了童话世界,只见松杉对话,山岭携手,总觉得我们枉有千百代才华绝世的诗人,留下多少吟咏庐山的佳句,竟一句都对不上眼前的景色,难道他们都没有真正上山吗?到了仙人洞,在附近的御碑亭上,才看到亭两侧有对联一副,勉强概括了庐山风景的特点:

四壁云岩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的确,云岩、烟雨、松杉、鄱阳湖和长江,组成了庐山风景交响曲。而云雾正是它的主调。云雾给了庐山以生命,它庐山风景更生动、更引人、更有变化。我们祖国各个风景区都有它们独特的美。庐山之美,在于它既雄伟,又迷人。桂林的风景是很迷人的,在漓江看群

山,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但它仅止于秀丽,而雄伟就不如庐山。昆明的龙门比庐山的锦绣谷还要高,雄伟极了.从龙门眺望一望无际的滇池,也很使人心旷神恬,但它缺乏庐山的朦胧美。杭州的特点在于它有一颗明珠般的西湖,它是以湖制山的;庐山则是以山制湖,因为鄱阳湖对庐山来说,只是一个配件。同样在江西,井冈山自是雄伟,它也引人入胜,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它有革命历史的传奇,自然环境就远不及庐山的精致。浙江的普陀、天童、育王诸山,也有松竹之美,它们是佛教胜地,置身其间,有肃穆的庄严感,却无庐山的亲切味。

每到一个风景区,就等于欣赏一次美术展览会。只要称得起是艺术创作,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美。自然风景之妙,还在于它有时间的制约,四季的变化。庐山在春夏是一片葱绿,在秋季就因枫叶变红,稻麦变黄而出现更丰富的色彩;一到冬天,又变为银白世界。而云雾的变幻,又给它每一个时刻以不同的形象。因而李白在这里看到的是“屏风九叠云锦张”,白居易在这里却唱出则十雾晓笼衔岭月”,而苏东坡则在这里哀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客观世界于变万化,通过艺术家各人的不同经历,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就必然是有不同内容,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

    我在庐山“休养”了半个月,刚上山,恰好碰着全国文艺理论学术讨论会在这里闭幕,在五老峰的五老洞中碰到了一个同志,我说,“你们在讨论些什么呢?”他说;“每天议题不同,今天谈起报上一篇文章,讲到一部影片。”我说:“请大家来看看这里的风景吧,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可不是这样?一个庐山尚且有那么多变化,为什么一个阶级只允许一个典型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世界啊!为什么现在还会有类似“我们的社会难道是这样的吗”这样可笑的提问呢?艺术创作并不是如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看到过的,别人可以写;你没有看到过的,别人就不可以写。一个小小的贾府,尚且有多少封建地主阶级妇女,就有多少封建地主阶级妇女的不同典型;更何况我们十亿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难道不能让艺术家从各种不同角度多创造几个工农兵的形象吗?请不要把王夫人、王熙凤、宝钗都捏在一个模子里,变成一个贾母;也不要把庐山、黄山、漓江、西湖都捏在一个模子里,变成中山公园的假山。

一切艺术都应该是多样的。因此,也请允许我,在这篇应记事抒情的小散文里,破例发几句议论吧。

(一九八0年九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和释义:

A目不暇(   ____     B四壁云岩九江棹(   _____

C一亭烟雨万壑(   _____D心旷神怡(   _________

E屏(   ____风九叠(    ______云锦张

F龙门眺(   _____G深渊(   _____

2、第2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的“她”具体指代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修辞,形象地展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貌。

3、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那个锦绣谷,这才是庐山风景的精华所在”?理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4、对第3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这是个反问句,作者基本认定了我国枉有千百代绝世诗人,他们没有留下“吟咏庐山的佳句”。

B这是个反问句,作者认为之所以没有留下“吟咏庐山的佳句”,是因为诗人们没有真正上山造成的。

C这个反问句的真实含义在于:表达作者对庐山风景千变万化特征的充分肯定。

D这个问句,作者既采用拟人、比喻修辞方式,生动展现山岭松杉在云雾中的变幻风姿,又通过有力的反问语气,强调了诗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谛。

5、第4自然段中作者采用了________表现手法,借以凸现庐山的______________独特美感。与桂林风景比,庐山美在____________、与昆明龙门比,庐山美在_____________、与杭州比,庐山美在_________、与井冈山比,庐山美在___________

6、这篇散文引用了不少名人诗句,你能就“横看成岭侧峰”、“屏风九叠云锦张”、“竹雾晓笼衔岭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默写出全诗,并指出作者是谁,属于哪个朝代的?

7、阅读全文,会感觉到第1至第5自然段全在于写景。那么第67自然段呢?请你就作者的思路,说说你的理解?

8、纵览全文,作者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轴,又以_________为线索按排组织材料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最后更新[2006-2-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