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逼你这么累:社会不能让人累得喘不过气来
一个身心疲倦、身心沉重的民族,经历着一个被现实窘境所紧逼、被欲望洪水所驱赶的时代。我们前半辈子用命换钱,后半辈子用钱保命。
从教这么多年,感觉上是越来越累。量化考核、职称评定、申报学科点、迎接评估、讨论文件、开会听报告……现在只要一个行政命令,高校里就掀起一个群众运动;老师们在课堂上可以组织研讨、侃侃而谈,但出了课堂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被管理者。此外,本科生、研究生扩招的结果,是师生比的扩大,这时候如果想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的话,确实会累得半死。当然,我们也听到某些研究生为导师做科技童工,而累得半死的消息。
此外,老师们上有老下有小,要跟着上学的孩子一起做功课,生活水平要赶上邻居,乡下的亲属需要接济……
当然,我相信那些英年早逝的老师和科研工作者之所以拼命工作,更主要是为了事业和使命。日前有报道说,中国社科院的萧亮中去世时才32岁———那样一个原本健康开朗的人!
过去被推介的楷模,都提倡人民从休息、闲暇中挤出时间来,用于学习和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人人都爱陈景润”的年代,报纸曾报道过杭州一位刻苦钻研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他曾陪外地来的亲人,在杭州游览了一天,报纸上说,他为这被浪费了的一天时间“心疼地流下了泪水”。
而现在,我们中国人中普遍的一个苦恼,是如何从繁重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来用于休息、休闲。一位也是当老师的老同学在累病之后,满脸倦容地对我说:现在我想通了,每天我要留出90分钟时间给自己,做90分钟的慢速运动,我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家里人想。
而我,是把体育锻炼搞得和工作一样累:高强度地打30分钟羽毛球,认为这就是休闲。休闲完毕,立刻又投入忙忙碌碌中。
许多出门旅游的人,也是在紧张地休闲:紧张地早早出发,生怕路上塞车,到了目的地又紧张地一个接一个地跑景点,然后又匆匆赶往火车站或飞机场,然后歪歪倒倒扶着墙回到家里……休闲完毕。
是社会有问题,还是我们的心态有问题?谁在逼你这么累?无论你从事哪一种职业,其实都应该舍得“浪费”一点儿时间,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从激烈的人生赛跑中转身,经常把一些时间奖赏给自己。善待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人生第一责任。
可是,我们实在舍不得浪费时间。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原本要和家人、朋友分享的时间,我们恭恭敬敬地献给老板;周六到周日原本应当休息的时间,我们要挪用来“充电”。
我们不敢放松,不敢浪费时间,否则,结果就有可能是落伍、失业、受穷、被竞争对手排挤。我们从幼儿园时代就开始赛跑。在写字楼里,职员们在电脑前冲刺;在工厂里,工人们和发出巨大噪音的机器一起在冲刺;在公路上,司机们为了多挣钱,超载、超时、超速驾驶,他们似乎是用命来赛跑。孩子拿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有的父亲为孩子筹集学费、路费而累倒在夏天里。穷人们不敢不冲刺?
我们就是这样在慌慌张张、急急忙忙的冲刺当中,度过这个时代和自己的人生。因为……因为我们心里不踏实,我们没有稳定的预期和足够的保障,我们面临太残酷的职场拼杀。我们早已失去了传统中国的贵柔、不争、从容、悠游。一个身心疲倦、身心沉重的民族,经历着一个被现实窘境所紧逼、被欲望洪水所驱赶的时代。我们前半辈子用命换钱,后半辈子用钱保命。
当然,我们自己有责任,我们之所以会有恐慌感,除了客观的现实原因,也有我们主观上的心理魔障。我们需要有一些健康的理念来调适身心,需要有一些终极的信仰来慰藉心灵。仁者寿,心灵和谐者寿。我们的社会与制度也有责任,我们不能使非人化、身为物役成为制度,休息、休假、休闲是基本权利。一个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心慌、心律不齐、喘不过气来的社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作者:庄礼伟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活得总是这么累?
人生二字,时常被人们挂在嘴上。然而什么是人生?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若细追究起来,又感到其空洞与渺茫。
是啊,人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本身是见仁见智,无法定义的事情,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生命轨迹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然而现在的中国人却不能不在忙碌中停下脚步,思索一下,梳理一下,因为当今的中国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或者说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回望四周,你与中国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交谈,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
应该说人生是苦的。但是累却只能是肌体和心理的。一夜安枕,人便可以修复疲劳,焕发生机,这肌体的累便没有了。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或者放下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这心里的累也便可以消除了。
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参不透这个累字诀,而让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步履蹒跚哪?正是因为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所有的不确定因素,让人们变得终日忙忙碌碌却惶恐不安。不仅仅是人的无法填满的欲壑让他们变成这样,不信你去问问,70%左右的人只是在寻找一种平凡安宁的生活,只是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在忙碌。
然而一套拥挤的住房已经让他们将债务背到了20年以后,子女的教育又让他们把从牙缝中挤出的钱全部掏空,甚或又欠了一笔亲友债。这时,已在暮年的双亲又让他们在精神体力金钱上再次透支。如此的艰辛,对他们来说仅仅换来了糊口。如果此时的他们再因为工作的压力,环境或食品的污染也倒了下来……
一幅幅画面,叠加在他们的眼前,心头,除了累字还能是什么?当然,从社会学家来说,这个累字其实就是在精神压力下的亚健康症状了。
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哪?体现在生儿育女上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丁克家庭,别把这种现象说成当代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要知道人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付出便求回报,现在的很多丁克家庭,正是在回避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而第二种表现便是过度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看现在孩子的书包,看看孩子周末的日程表,便能感觉到这种沉重的压力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其实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在巷战中,在与左邻右舍同龄儿童的游戏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也有一颗充满了童趣记忆的心,然而沉重的现实压力,却让他们牢牢的压抑了对子女的怜惜,而向他们的子女不断的加压。然而天然的父子之情,在他们拿起孩子的书包的时候,在深夜里看到儿女挑灯夜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泛了起来。于是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就成了父母能够给与子女的唯一的慰籍。
饶是这样,教育学家犹在指责当代儿童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
惨烈的竞争,让这群孩子不堪负重,于是自杀,杀人,早恋等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章。
在“当代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的质疑和惊呼声中,人们是否意识到在孩子幼小的肩膀上,已经扛起了父辈的压力?
本来,应试教育在中国自隋唐以来,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学而仕则优”,也早已被读书人奉为准则。但是,当莘莘学子经过了激烈的竞争,高昂的学费后,却又面临着失业的尴尬。中国的高等教育似乎不仅没能化解压在孩子父辈身上的压力,反而又成了横鲠在社会咽喉上的一根硬刺。
于是,在互联网上,又泛起一股怀旧的思潮,对政府的种种指责声,甚而有人开始全盘否定改革开放。
走回头路吗?当然不能,因为计划经济下的效率低下及浪费问题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回到那种状态必将葬送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
既然是一条不可能走的回头路,那么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神往哪?细究起来,还是那句话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人象“五四运动”开始时一样,又一次砸碎了过去三十年来所信奉的哲学和价值观。然而所不同的是:那一次,在砸碎了旧观念的同时,举起了科学民主的大旗,在这面大旗的感召下,无数的革命先行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探索,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中,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取得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把一切交给党,党也会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便成了1949年到1979年这三十年来国人的信念和心灵寄托。
这时的中国人,因为旧中国的苦痛及战乱的伤口尚未抚平,因为闭关锁国,因为对百年来列强所强加给我们的屈辱的记忆,所以当时的人们对祖国的建设,有着百倍的干劲和冲动。
那时的中国人,虽然人均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都很低,但是与解放前相比已经有天壤之别,足以让当时的人们感到安全和满足。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人的痛感也被唤醒了。让我们看看到底是哪些事情让当今的国人觉得了痛——
“下岗”,城市人最先感到的痛。
效率提高了,技术更新了,竞争加剧了,于是已经步入中年的男男女女们,却在经验最丰富,家庭负担最沉重的时候,失去了工作。他们不愿离去,因为他们曾经把火热的青春献给了企业,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新技术的黄金期,因为他们需要一份工作来完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因为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的要求。而这一批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下乡知青。他们在年轻时就被边缘化。被城里人视为“乡下人”,又被“乡下人”视为来农村过渡一下的城里人。一如现在一些“挂职干部”。
这批人在刚刚落实了政策返城后不久,便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企业改革中的“冗员”而被裁减。
“房改”城乡人共同的痛。
随着福利分房的终结,随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大搞城市建设,随着土地供给方式的变更,而让各级地方政府美美的尝到土地出让的甜头后,房地产市场在全国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对扩大城市规模情有独钟,于是在这一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已经签订了几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农民,也在被迫以低价(购买价和出售价相差十几甚至几十倍,应该归类为典型的官倒了吧)丧失土地后,与下岗工人一并成为下岗农民。更有一批无良的官员,不仅以低价购地,还长期拖欠农民的土地补偿金。
说完了农民,再来看看各级地方政府大搞特稿的旧城改造,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只能采取一刀切。无法逐户了解你的家庭情况和实际承受能力,如果你拿到手上补偿金还不能就地买到原有拆迁房面积的一半时,便只能请你去郊区购房,如果还不够,就去借钱买房,当然还可以去租房吗,但是政府现在可不再提供公房出租了。如果你不及时搬迁,便会被某些政府官员称为:“钉子户”,“无赖”之类的人了。
对待“钉子户”,“无赖”之类的人,拆迁公司和开发商向你祭出了象征着国家公平的机器:一纸诉状将你告到法院,称你妨碍了国家建设,拆迁公司和开发商在交纳了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后,便可以合法的强制拆迁了。
于是四处告贷,负债购房就成了你唯一的选择了。
“教育体制改革”,一剂开始尝到苦味的药。
姑且不说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二年中等教育中的择校费,赞助费,只说目前的大学扩招吧。如果说企改和房改是在旧基础上改革而难免留有遗憾,那么教改那?不应该先规划后实施吗?看看现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国立,和半国立半民办的大学,以及中专变打转,大专变本科;看看各学院大同小异的课程设置;看看各院校忙于走穴的教授吧。
许许多多的学子和家长在耗尽时间和金钱后,在怀揣着形形色色的证书后,在怀揣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中,却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不断受挫。
“中国需要的是具备和拥有高等或中等专业技术型的人才”。一些学者的声音冒了出来。我们不禁要问:“早干什么去了?”不要再来攻击中国人的浮躁和功利了。他们只是一个个平头老百姓,既没有战略的高度,也无法预测社会的走向,他们只能选择随潮流而动。我不敢想象,当一批批从大学校门走出,在经受了十几年的求知压力后,在一次次的就业无望后,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下,在满含着对父母无限的爱怜和愧疚后,这一群精力充沛的青年男女会有什么样的冲动?
股票试点中的“替罪羊”—股市散民
哪些笃信政策而去股市中淘金的股民,他们不仅承担了上述种种的痛苦,还额外的把多年的积蓄也留在了股市。为国企改革和市场的规范,被动的替国家承担着改革的成本,替那些无良的企业向市场缴纳一笔笔巨额罚款。
还有那将要被枪毙却还在试行的医改……
这些问题,压在普普通通的百姓心中,无法排遣,无处宣泄,积年累月,便汇成了一个累字。而对改变命运也便只有一个钱字了。当迅速发财成为了所有国民的奋斗目标时,我感到了一阵阵的颤栗。
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希望,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信仰,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关怀。要让他们的心有所寄托。
别让累堆积成怨,别让百姓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别让他们成为改革的受害者和试验田。
作者: 今世轩